《读史方舆纪要》列入了影响中国的百种图书之一。它的内容,包含军事地理学、人地关系学,以及关乎国计民生的历史地理经济学。左宗棠一看这书,便怦然心跳,那里面记载的山川险要、战守机宜,令人了如指掌,真是难得!他心系天下,一旦出仕,决策能有根据,得益于此书不少。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地理著作,内容涉及军事、赋税和水利。它告诉左宗棠:一个地方,从地理形势、物产和兴办农业的条件而言,都各有利弊。
《水道提纲》是关于中国河道水系的专著。左宗棠每任一地督抚,都十分关心水利,晚年还亲自督导直隶、山东与两江地方的水利工程,造福于民,就因他早已具备这方面的学识。
这三部著作包含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为左宗棠提供了做一个为朝廷办实事的官员所需的学识。左宗棠淘到书后,贪读不止,朝夕钻研,“潜心玩索”,有了心得,便做笔记。这种事在当时居然有些见不得人。同学见了,嘲笑他做无用功。这些人目光短浅,哪知鸿鹄之志!左宗棠倒也挺得住,不跟他们理论,犟劲上来了,不但坚持不辍,还更加勤勉。
左宗棠省下饭钱买了这些书,但这已令他囊空如洗。这个“颇好读书”的青年,“苦贫乏,无买书资”,碰上价格昂贵的大部头书籍,就只好望洋兴叹了。
十八岁那年,好事从天而降。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冬天回善化家中为母亲治丧。左宗棠对这个嘉庆和道光两朝的名臣景仰已久。经世济用学派的领军人物,一个是魏源,另一个就是这位贺老师了。左宗棠早就听说这位贺大人是著名的务实派官员,又是率先倡导经世致用风气的大学者,倾慕他“学术纯正,心地光明”,连忙赶去拜访。
左宗棠的到访未使贺长龄感到唐突。他弟弟贺熙龄在长沙城南学院教书,左宗棠是贺老师的高足。他对恩师的兄长执师生之礼,也在情理之中。贺长龄对左宗棠有些印象,他弟弟说起过这个名字,说此人“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湖南老乡也曾对他提起过这个湘阴的奇才。
年轻人拜师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贺长龄看好这个学子,给他以国士的待遇。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这个年轻的在野人士已经得到部分官员和学者的青睐。
左宗棠此来,是为了求教借书。贺长龄对他无所保留,经史书籍任他挑选。左宗棠坦言家道衰落,买不起书。贺长龄把公家和私人的藏书对他全部开放。左宗棠每次借书,四十五岁的贺长龄还“亲自梯楼取书,数数登降,不以为烦”。
俗话说,“老虎借猪,秀才借书”,就是有借无还的意思。贺长龄也不催这个后生还书,他知道,书到了有用的人手里,就是物尽其用。
左宗棠的知识结构就是如此打了框架。为了功名,他继续攻读儒家经典;为了救世济民,他更多地吸收实用的学问。儒家经典随处可得,实用的名著一册难求,被他视为至宝,日夜捧卷阅读,爱不释手。他举着墨笔,在书上勾画批点,“丹黄殆遍”。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得益于饱览经世之学,从青年时代就注重培养自己的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
左宗棠不是一般的饱学之士,在实用科学一途,有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造诣。他对中国有史以来历朝历代的版图,都能了然于胸。全国各处的军事重地,包括所有的山隘与河卡,他都如数家珍。他和夫人周贻端婚后的浪漫岁月,既有男耕女织,也有男绘女绣。绘是左宗棠的功夫,根据史籍和图册描绘地图;绣是周贻端的活计,把地图绣在绢布上。成品是一幅幅湘绣地图,可以长期保存,便于携带。
高效率带来的幸福
道光十一年(1831)春天,左宗棠在长沙城南学院读书。几位学友凑在一起闲聊时,说起一件未婚男青年都会感兴趣的事情:湘潭县有个周姓大户,正在为大小姐征婚。大家看好左宗棠的实力,商量好了,要唆使他去应征打擂。
征婚的这个家庭是个大户人家,家道厚实。他们住在湘潭县的隐山,那里有个隐山书院,书香浓郁。周家住在隐山东麓的辰山,盖了一所大院,取名“桂在堂”。村夫野老不懂此名的雅趣,俗口流传,以讹传讹,说成了“贵子堂”。
周家大院占地近一万平方米!这么大的面积,就是只盖平房,也足够上百小户人家居住了。不但地面圈得大,建筑也很奇特。全院四十八口天井,按八卦图形排列。进得院内,廊道通幽,曲折逶迤,和迷宫一般,不懂易经的人进去,绝对找不到出口。
这个宅院的大门口竖了一块青石碑,据说乃皇帝钦赐,凡来桂在堂的文官武将,见了这块冷冰冰的石头都得落轿下马,叩首而拜。显见这家人是官宦的后代,只因老爷们已经去世,才显得有些落寞。
左宗棠听着好友们眉飞色舞的描述,不免纳闷:大户人家的黄花闺女,且不论才貌如何,单是陪嫁的银两之丰就令人垂涎。这周家小姐也算得上是湘潭名媛了,为何要开门招婿?难道嫁不出去吗?
他把心中的疑惑提了出来,欧阳兆熊说道:“季高多心了!周家太夫人王慈云是远近闻名的才女,擅长作诗。你还不知道么?湘潭一地,自本朝以来,冒出了许多女诗人。郭氏一族的女眷诗人辈出,名冠湖湘,郭步蕴、郭友兰和郭佩兰等人,都是书香一道的著名女流。到了咱们道光年间,又出了周家女眷这个女性诗人的群体,人数多达十三位,个个声名卓著。这个要招郎君的周贻端,就是周家女性文学团体的核心!”
左宗棠一听此话,心中的疑虑释去了一半。欧阳说得很明白,这个周贻端是个知书达理、性情贤淑的女子。只是不知容貌怎样,芳龄几何。
欧阳继续为他解说:“周贻端小姐雅号筠心,相貌娴静,举止端庄。芳龄已度十九个春秋,对了,正好与季高同年!”
“十九岁了?”左宗棠一愣,“奇怪啊,如此才女,不知道年岁不饶人么?为什么仍然待字闺中呢?”
欧阳回答:“这有什么可奇怪的?筠心小姐不嫁,就是因为自身条件太好,不肯随便嫁人,以致耽搁了嫁期嘛。她母亲急得团团转,万般无奈,出此下策,公开征选佳婿。这虽非上上之策,却能扩大视野,增加了挑选的余地。”
根据欧阳的介绍,王慈云公开招女婿,采用斯文的竞争方式:比诗招亲。她身兼主持和评委主任,要当面考察有心娶她女儿的男性才俊。
左宗棠的一帮铁哥们儿鼓动他前去打擂,唯恐别人到周家捷足先登,抢走美人。听了大家的一番说辞,左宗棠怦然心动。欲念已被勾起,但不免顾虑重重。在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里,穷人和富人结亲,总有太多的难堪。他只是一介贫民,没有成就功名,拿什么去讨老婆呢?何况对方是个富家千金,又是眼光挑剔的才女!周家招婿,据说看重的是才干和人品,但谁知道她们是不是势利眼,会不会嫌弃自己太寒酸呢?万一高攀不上,反受其辱,我左季高可丢不起这个人!
何况,给异性的第一印象怎么样,他有自知之明。相貌不俗,却算不得超级帅哥。明快果决的左宗棠,竟然踌躇不前。欧阳兆熊和他未来的连襟张声玠竭力打消他的顾虑。他们说:“你左季高可是敢作敢为的人,难道就被一个周家大小姐吓得畏葸不前了?”
激将法果然有用。左宗棠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服输。也好,就去试试吧。虽说万般不济,既无银子又无地位,相貌也难比潘安,但还有唯一的胜算,就是才高八斗,志向高远,前程无量。若她周筠心真是个有眼力的奇女子,就会着眼于未来,而不会把我拒之心扉之外。
左宗棠拗不过大家的一番美意,决定勇闯周家的招婿擂台。他请二哥随同欧阳兆熊前往周府提亲。第一关顺利通过了,周家同意面试。于是他前往湘潭隐山,登门拜访。
他倒要看看,这些女才子名声在外,究竟是否惠质兰心。
左宗棠来到隐山,出现在王慈云面前。遗孀诗人不禁眼睛一亮。眼前这个年轻人,英气勃勃,面目清朗,浑身洋溢着傲然正气。她打心眼里暗喜了。
王慈云是过来人,才情不俗,眼光独到。小伙子虽然个子不高,但两只眼睛又黑又亮,目光炯炯,双眉浓黑,似剑如刷。配上这双眼睛,整个面目就透出一股刚劲。再看眼睛上下,上方是印堂饱满,富有光泽,眉宇之间流露出一股傲气;下方呢,鼻梁坚挺,嘴阔唇厚,那是坚强沉毅的象征。
王慈云的目光盯上了季高少爷的双耳。这对听觉器官又大又厚,耳珠圆润。面相学有云,此是福相。接着察看嘴唇。这个部位的好坏,取决于厚薄。无知的女孩钟情于薄嘴相公,白面书生。须不知嘴大唇厚,才堪身膺重任。左少爷的嘴正是王侯之相,看得王慈云心中欢喜,不由得连连点头。
这当口,还有另一个女人在打量左少爷。她不是别人,就是周家大小姐贻端。旧时相亲,女当事人照例回避,但偷窥是免不了的。躲在屏风后面,可以尽兴一览,比面对面瞅几眼刺激多了。可以想象,左宗棠刚进周家大门,贻端小姐便已在隐蔽处选好位置窥视了。终身大事,如何决断,在此一窥,此外别无良机。
贻端小姐偷窥的结果其实并无悬念。母女心意相通,于择偶标准,使用同一版本。这个候选郎君非常养眼。不过,贻端小姐更关心此君的才具如何。
于是,一切都要由下面的才情考试来决定。王慈云备好了考题,前面说过,考的是文才。她先跟左宗棠左少爷拉起了家常。旁敲侧击,很快就掌握了左公子的出身和家境。爱好什么?志向如何?王夫人笑吟吟地把一个个问题抛过来。左宗棠思路敏捷,对答如流。家境是瞒不过去的,只好实话实说;志向高远也是真的,想装作不高远也不行。
母亲和左公子的对话,周贻端听得真切。咦,这位左公子真是人上之人,谈吐从容,进退有度,一派学子风范。才女敬才子,芳心已动。
答辩一过,面试就进入第三轮。王慈云想:家境不好不要紧,暂无功名也不必苛求,只要你真有硬功夫,过得了下一关,本夫人就把小姐许配给你。
硬功夫的考核是填空。王慈云指着桌上的一些残缺的对联,要求左宗棠填补上联或下联。
考题浮出水面,左宗棠就乐了。就考这个?难道你们不知道,本公子从小就是对对子的高手?不过在未来岳母面前不敢造次,嘴里还得谦虚一番,然后才轮到卖弄才学。
季高少爷在准岳母家,稀里哗啦,对出了一串对联。这里选出三副,供各位欣赏。
第一副,有下联缺上联。下联是: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
季高少爷说出他的上联:“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
第二副,有上联缺下联,上联是:鸿是江边鸟。
季高少爷对道:“蚕为天下虫。”
第三副,有下联缺上联。下联是:凤凰遍体文章。
季高少爷脱口而出:“螃蟹一身甲胄。”
左宗棠露了真功夫,王慈云喜上眉梢。左公子确是才貌双全啊。所对联语,格律工整,文词恰当,尤显气势不凡。
试卷答案一出,很快就由用人交给了贻端小姐。她还能说什么呢?还是那句欲盖弥彰的老话:“听凭母亲做主。”按照惯例,王慈云亦喜亦悲,双眼潮润,对左公子说:“季高啊,你以后可得善待我的女儿!”这种场景,千篇一律,无须赘述。
左宗棠与周贻端相识的经过,还有另一版本,纯属民间传闻。道光十二年某天夜晚,周家大小姐梦见一条黄龙,盘缠于自家宅院前栋的柱子上。第二天清晨睡醒后,她忆起梦中情景,连忙起床,顾不得梳洗,跑到前栋一看,只见一名年轻的乞丐爬在柱子上。一问缘故,原来是躲避狗咬。
不用说,这位年轻的丐帮弟子就是左宗棠。周贻端不存门户之见,只因这青年气度不凡,谈吐不俗,就将他收留,以身相许,结为夫妻。
这个版本把左宗棠打入了社会最底层,虽说有些夸张,却同样展现了周贻端择偶不看衣帽看人品的趣旨,与打擂相亲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何况左宗棠虽未沦为乞丐,却也徘徊于赤贫的边缘,以至于赢得了美人芳心,却无经济实力把她迎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