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就讲两个小题目:一、康熙帝;二、志与学。
在正式讲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个故事,6月15日《北京青年报》登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还配发了一幅很大的照片。这个消息说什么呢?就是英国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112岁,大概比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岁数都大。他过生日这天大家给他祝贺生日,祝贺生日都问他说,您老活了这么高寿,大家给您庆祝112岁的生日,希望您讲一讲长寿的秘诀。
这位112岁的老寿星头脑清楚,就是六个字,两句话:第一句话三个字,第二句话还是三个字。第一句话的三个字就是“要节制”;第二句话是“要快乐”。听的人不以为然,以为这位老寿星一定说出诀窍,每个人按照诀窍来做至少活120岁。结果老先生说了很平凡的两句话,一要节制,二要快乐。有一个人就说,说这个我也知道,但是我做不到。老先生就说,所以你就活不了112岁。
这个故事和我今天讲的康熙帝的志与学有什么关系呢?最后,我要把这个关系跟大家说明白。言归正传,第一个问题康熙帝。
康熙八岁开始做皇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活了69岁。许多人问我,如何他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康熙这一生。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主持一个对话叫青梅煮酒。主持人就说阎老师您把康熙帝69岁的生涯概括一句话,我说就是四个字:千年一帝。“还有吗?”我说一定要说还有一句话,还是四个字,康熙对中国历史来说四个字“千年一帝”,对世界历史来说也是四个字“千年明君”。主持人说你还得说康熙帝有什么经验?我说四个字:“手不释卷”。
康熙这个人在位61年,做的事情写了300卷来记载。我们都很忙,谁有工夫看这300卷书,我简明说一下,就三条,第一条就是奠定中华版图。康熙和他儿子和他孙子雍正和乾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中国的版图北跨外兴安岭,南到曾母暗沙,东起大海,西到帕米尔高原。
南到曾母暗沙是什么概念?我到新加坡,新加坡的先生说你想看什么地方?我说马六甲。为什么?大家知道菲律宾已经很南了,曾母暗沙还在菲律宾南端的南面,在马六甲海峡的附近,接近于赤道,就是康熙朝的版图往南接近赤道,往北到外兴安岭,外兴安岭山脊往北流的水流到北冰洋,往南流到黑龙江,整个黑龙江的水和黑龙江的土地都是属于清朝。
这个版图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我在一所大学做演讲,一位同学站起来提问,说阎崇年老师你说康熙的版图奠定了今天的版图,我不赞成。我说理由,他说我们今天的版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下来的。我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版图不是从天上打下来的?从哪儿打下来的,他说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打下来的。我说好,国民党民国政府的版图,孙中山先生奠定中华民国版图从哪儿来的?他说从清朝来的。所以我说康熙朝奠定了中华版图包括我们今天。
当时版图多大?大约1300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是960万平方公里。注意,当时全世界都算上,中国版图最大,比俄罗斯还大,当时美国还没建立呢,英国还没工业革命,德意志还没统一,也还没有日本的明治维新。
第二民族多元和谐。我们今天56个民族,康熙朝的时候民族没有做认定还是这些民族,也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这56个民族在清帝政权,康熙政权之下。我大胆说一句话,从秦始皇称皇帝公元前221年,到宣统3年公元1911年,一共2132年。这2132年我把它叫做皇朝历史,这段历史上清朝的民族关系处理得最好。不信吗?蒙古从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到刘邦给匈奴作战差点儿被匈奴人捉住,到东汉,到唐太宗打突厥,北方匈奴蒙古帝两千年问题没解决,康熙朝解决了。康熙有一条语录,他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北方,长城更为坚固,清朝不修长城。原来长城是防匈奴,防蒙古的,清朝呢?蒙古成了清朝北部的长城。怎么建的?俄国侵略黑龙江,蒙古人、满洲人、汉人等等组成的连襟在亚克萨被俄国人打败了,才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蒙古人从来没有要跟清朝分家,也没闹独立,没有必要。
清朝的公主嫁给蒙古的王公,蒙古的格格娶过来作为清朝的皇后、贵妃。康熙皇帝的公主有四个嫁给蒙古人,其中有一个嫁到外蒙古,成了儿女亲家,这个跟汉唐的和亲不一样。清朝的皇帝成了蒙古人的外甥,蒙古的姑娘成了清朝的皇后或者贵妃,建立一个满蒙联盟。这个对后来抵制沙俄的侵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西藏达赖喇嘛率了一个队伍到北京向顺治皇帝朝贡,一共三千人,万里跋涉,历经艰难到了北京。顺治皇帝在皇宫的太和殿招待他们,赐封达赖喇嘛。康熙的时候派大臣驻西藏,在西藏驻军,西藏达赖也好,班禅也好,圆寂之后准世的孩子要经过清朝政府册封。
清朝结束之后,民国的时候达赖和班禅最后怎么办?又找中国政府。民国政府没有先例,民国政府赶紧查档案,查历史,清朝这么做的,那民国也册封。解放以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后,中央政府照样册封班禅,册封达赖。
西藏和平解放之后,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那个时候中央政府在西藏驻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在西藏用人民币。根据是什么?康熙皇帝是这么做的,乾隆皇帝这么做了,册封达赖,册封班禅,我们继承了这份遗产,中央政府官员驻西藏,设西藏大臣,在西藏驻军,西藏的外事活动要经过中央政府批准,名正言顺,这就是历史传统。把台湾统一了,台湾的高山族也宣布在多民族的清朝政权当中。
注意!整个西藏在清代276年间从来没有提出我要独立,我要分家。没有!一直在清朝的管辖之下。不容易!康熙皇帝接见蒙古王公,用蒙古语和他们交谈。康熙会几种外语,乾隆皇帝会更多了,大家知道清朝皇帝特别是乾隆用汉语、汉文同汉族的一些佛学家讨论汉文佛经;用蒙古语和蒙古专家翻译蒙古大藏经;用藏语、藏文和西藏专家研究藏文大藏经。所以整个清代虽然民族之间有磕磕碰碰,总体来说多民族统一在清政权之下。
第三,文化融合发展。满洲是牧猎文化,蒙古族是草原文化,汉族中原是农耕文化。蒙古的草原文化和满洲的牧猎文化融合了,但是和汉族的农耕问题有冲突。扬州十日都是这些文化中的表现。康熙朝注意了这个问题,学习儒家的学说,尊重汉族的文化传统。举个例子,康熙南巡到了山东的曲阜,对曲阜孔子的塑像和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所有汉人要给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皇帝对一个汉人行三跪九叩之礼,还说孔子“开千代之文明,树百王之一范”。
到杭州,过了钱塘江,大禹是汉族的英雄,康熙在大禹陵前行三跪九叩之礼,就是承认和接受汉族的文化和传统。他主持修《康熙字典》,主持修《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到现在为止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有一个美籍华人从美国跟我打电话,说阎老师你一定要讲讲清朝满汉文化的融合。他说太重要了,长途电话也说不清楚,他说我到北京跟你说。
他从纽约坐飞机专门到北京找我,谈了两个小时。他说阎老师啊,古巴比伦文化中断了,古埃及文化中断了,就是中国的古文明没有中断,延续下来了。清朝有可能中断的,因为清朝皇帝用满文,如果清朝皇帝下令所有学校一律讲满文,说满语,科举考试不许考四书五经,一律用满文的东西,用满文来写文章。268年后这个文化不就中断了吗?不服从,杀!再不服从,再杀!还不服从,还杀!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先例,杀一代、两代还坚持,杀三代就屈服了,这个文化就断层了。
如果中华文明中断了,我们今天的人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全看不懂。《孙子兵法》看不懂,《商鞅变法》不知道,历史中断了。这是以上说的三点。
还有其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相对稳定。比如说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有四十年的时间中原地区没有大战,不容易。我们在座的有年高的老先生,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中国皇朝历史2132年,皇帝在位满四十年的只有六个人,第一个就是汉武帝,在位54年,但是后期有社会动乱;第二个就是唐玄宗,在位44年,安史之乱中,军队打到长安,唐玄宗逃难,带了杨贵妃,天下大乱;还有嘉靖皇帝,自己被一个宫女差点勒死不说,蒙古人打到北京,白天九个城门关闭,开始修外墙,也不太平;万历皇帝在位48年,晚年也不太平;第五个就是乾隆皇帝在位60年,也不太平;只有康熙从三藩之乱平定之后,中原地区40年没有战争。我就联想到明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60年中原地区基本上没有战争,边界不算,中印、中缅不算。一个朝代如果有40年中原地区是个和平的环境,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大大发展。
康熙朝后期社会比较安定,安定到什么程度?我举一个数字给大家说一说。康熙初期的时候全国一年大约杀80人,后来减到60人,后来减到40人,后来减到20人,后来减到10人左右。康熙朝有18个省,大约有一万万人口,一年平均一个省杀的人不到一个。
在一个高端会议上我讲了这个数字,一个省一级的政法委书记吃饭的时候跟我说,阎老师,康熙18个省全国每个省每年平均杀的人不到一个,就这一条就够四个字:康熙盛世。哪个朝代都没有这样的事,一年一个省杀不到一个人,没听说过。
我在讲康熙大帝的时候经过反复思索,对康熙朝的评价就是四个字:康熙盛世;对康熙的评价也是四个字:“千年一帝”。大家可能会想,康熙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爹妈死得早,小时候也生天花,脸上也长麻子。这么一个孩子,怎么会成为康熙大帝?怎么会成为“千年一帝”?
原因很多,今天时间短我们不能全面分析,我举出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个切入点来分析康熙成为大帝的原因。我用康熙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三个字“志与学”。
大家想想看,康熙皇帝如果是个荒诞的皇帝,天天打仗,耗尽民脂民膏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康熙要是一个顽固皇帝,整天吃喝享乐,到处游荡,耗尽人民的血汗会是一个什么局面?或者是个昏君,不理朝政,任小人奸臣在那里纵横跋扈会是什么局面?所以康熙晚年有一本书叫做《勤训格言》,一共246条。其中有一条就讲志与学,结合他自己的亲身体会。
康熙原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人有两种,一种人是圣人、贤人;一种人是俗人、庸人(平庸)。他说圣人、贤人为什么能成为圣人、贤人呢?为什么有一些人是庸人,一辈子庸庸碌碌,是俗人,很平凡,不能成为圣人和贤人呢?他说就两个字:第一是“志”,第二是“学”。凡是立下志愿,有志气,有志向,有志趣又能够学,认真地学,刻苦地学,一以贯之地学。只要做到这两条,人人可以成为圣贤。
康熙不觉得他自己是圣人,是贤人,他说主要是有志,有学。我举几个例子,康熙5岁开始念书,非常喜欢念书。家里头也培养他,他念书的时候是废寝忘食,他奶奶孝庄太皇太后就跟他说:孩子,你生在帝王之家,你长大之后至少可以做个亲王,亲王一年的俸禄白银一万两。他说那些读书人,为什么用功?要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三年大概三百个进士,平均一年一百个进士左右。考中了还要等,等分配工作做个知县。知县一年60两银,十年600两银,一百年6000两银。你得做150年到160年的知县才等于亲王一年的俸禄,你何必那么刻苦念书呢?你还有可能成为皇帝,继承皇位,富有天下。
康熙笑了笑,还念。后来就把他的书给藏起来了,这是少年时代。接着稍微大一点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是先朗诵,每一段都要念120遍,念一遍画个记号,康熙还比较聪明,大概十遍左右就背下来了。他坚持念120遍,完了要背,要背足120遍才可以。
康熙晚年六七十岁时跟孩子们说,我现在还能背。能背到什么程度?孩子们念书,有老师,那老师都是大师,他退了朝去检查孩子的功课,到上书房一坐,老师就拿起书打开,翻出一段让孩子背,老师拿书对,看你背错没有,背完之后说一字不错。你看看,老师天天教书,还要看书来对,他是日理万机没有准备,闭着眼睛听就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背完《大学》背《中庸》,背完《中庸》背《论语》,背完《论语》背《孟子》。
去年4月我和于丹老师一起去台湾,她讲《论语》,我讲《清史》。很多记者围着采访,采访跟我们大陆不一样,一大堆记者围着,十分钟一个记者,记者问的问题别人都不知道,每家都是独家新闻。我们大陆是几十家报纸、记者、电台一块儿问一个问题,其中一个女记者跟我说,阎老师,《论语》、《孟子》不算什么事,我全会背。我说您是女中豪杰,优秀。她说不,全会背,不会背中学不能毕业。我挺惊讶。第二个记者又进来采访,我说你先别采访,我说你会背《论语》吗?他说会啊,不会背中学不能毕业。他走了以后第三个记者又来问,我说会背吗?他说会啊,不会背不能毕业。
我还是不相信,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说你们都会背《论语》吗?一位先生说,我现在背给你听,这位先生50多岁了。我就有一个联想,我们在座的不说,咱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研究先秦文学的能够把《论语》、《孟子》从头到尾背下的,我不敢说一个没有,全国算下来没有几个。
“学”,我不是主张背《论语》、《孟子》,我就是主张“学”。康熙十几岁以后当了皇帝,亲政以后学习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光学、测绘学、地图学、中医学、西医学、人体解剖学等等。康熙学数学我开始以为就是一般的学,我深入一点了解后发现,康熙他学数学水平大体上相当于当时数学家的水平。康熙学解剖学,书上还有解剖图。
到了盛年的时候康熙讲究“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无所不学。我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有一个纲目,他对一个大臣说,《资治通鉴》纲目他从头到尾看过六遍。今天我们研究历史的人也很少有人看六遍,看一遍差不多,有什么事查一查,都做批注。
晚年他还学,他到长江燕子矶的时候,午夜有紧急军情通报,结果侍从一看他还在读书。晚上官兵都睡觉了,已经都深夜了,他搭一个帐篷,还在那儿点着灯看书,还在算数学题。
后来康熙自己总结说,他的学习有八个字:寒暑不限,手不释卷。皇帝上朝之前每天都要学习一个时辰,清朝的听证制度是从康熙朝开始的。康熙每天都要主持办公会议,大家知道北京皇宫的乾清门,夏天最高温度摄氏40度,寒暑不停,一年有三次假,第一次是初一,初一要朝拜,太和殿团拜,还有祭祖,祭天。冬至不上朝,冬至要斋戒,有的时候皇宫在院子里搭一个帐篷,所谓斋戒就是不吃肉,不喝酒。还有就是他过生日,腊月二十六可以不上朝。
康熙的哥哥说我长大了做一个贤王。就问康熙,康熙说了四个字“效法父王”。就是他有一个志向,按照父亲的方法来治国。继位之后,就碰到一个问题,鳌拜怎么办?十几岁的一个孩子碰到鳌拜怎么处理?你用武力拿他也不够,康熙就有一个志向,我一定要把鳌拜拿掉。怎么拿掉?就用摔跤的办法。用宫廷的侍卫练习,鳌拜的儿子就被抓了,一下子就很好地处理了。平定三藩之乱,怎么办?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不行,康熙说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发制人,撤。有人主张讲和,康熙说不行,就坚决平藩。他有一个志向,要把中原平定下来。打台湾又有争论,有人说海峡风浪很大,算了。康熙说不行,要收回,就把台湾统一了。统一了怎么办?人家说算了,那么老远也管不了。他说不行,要派官把台湾管起来。要有一个大的志向,这个修身、学习就是《大学》里面讲的。刚才有一个记者问我,你最近在干什么?我说就看《大学》。1751个字,我们今天一个硕士论文要求8万字,博士学术论文要求15万字到20万字。
康熙之所以成为“千年一帝”,在世界史上称为“千年明君”。他治理下的康熙王朝成为中国皇朝历史上一个“康熙盛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康熙立志要把国家治理好,把江山治理好。为此,要不断地学,数十年如一日地学,手不释卷地学。所以我说康熙是一个学习型的皇帝,也是一个学术型的皇帝。
康熙亲征葛尔丹,在浩瀚的沙漠,看到有鱼的化石,戈壁滩上怎么会出现鱼化石呢?他就研究,沧海粮田,过去这是沧海。他这个学习我再举一个例子,康熙皇帝不光重农,他还务农,他会耕地。有一次出去到河北省视察耕地,他亲自种水稻。一般水稻九月份就收了,但是有一棵长得非常好,六月份收了。然后第二年六月份又收了,第三年又六月份收了,所以他说皇宫吃的稻米都是自己种的稻米。然后把这个推广到塞外,到承德避暑山庄又开始种。
康熙还能做诗,他一生做了1147首诗。有一个大学生同学跟我打电话,问康熙是不是做了一千多首诗?我说是。我看了诗写得不怎么样。大家要知道,康熙是用满文,他用汉语来写诗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在座很多人都会英语,我们用英语做首诗,做完了别人也会批评你,说你这个诗写得不怎么样。
康熙可批评的地方也有很多,学的地方更多。我想就学两个字,一个就是“志”,老年朋友也要立志。另外一个是“学”,少年要学,中年要学,老年也要学。这样就回到我开头讲的故事了,要节制,要快乐。谁都懂,但是一般人做不到,所以一般人活不了112岁。要立志,要学习,谁都懂,一般人也做不到,所以一般人就是一般人、俗人、庸人,成不了圣人、贤人。
孔子原来也是普通的人,因为他的志和学做得突出,大家尊称他为圣人。朱熹开始也不是圣人,他学习突出,志向大,被尊为儒学的大师,也可以算圣人。按照康熙的经验,每个人只要立志,只要苦学,都可以成为圣人,成为贤人。就像每个人要节制,要快乐一样,都可以活112岁,甚至于上不封顶,更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