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出内涵,关键在于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育,全方位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不仅仅要育智,更要搞好德育、美育和人生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要面向社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办学校搞教育,很重要一点就是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使学生能够更好适应社会、融人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在推进学校建设中,必须坚持文化育人,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在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精神境界,增强传道的感染力、授业的影响力和解惑的说服力,让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办出特色,关键在于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一般而论,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生机和活力。要注重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立足实际,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办出品牌。实际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和办学精神,这既是办学的努力方向,也是办出特色的一个根基。很多学校经过多年的积淀,已经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点。因此,要把校训中所蕴含的内在精神拓展开来,将自己的优势凸显出来,不断地挖掘、提炼和实践,使之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致力于强化“三导”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组织领导上,必须正确处理好学校党务与政务的关系。党务与政务是学校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目标是一致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在落实校长负责制前提下,支部书记、党务干部应该理直气壮地抓党建、搞党务,发挥自身优势,互相支持配合,步调一致地推进学校各项建设。特别是党政“一肩挑”学校,要切实增强校长的责任人意识,统筹兼顾党政工作,致使党的建设工作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全过程。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牢固坚守思想理论阵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腐败体系,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端正并树立良好学术风气。
在政策引导上,必须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勤劳勇敢、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要完善德育工作模式与评价机制,将法制教育、荣辱观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注重德育实效,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要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在工作指导上,必须尊重党员民主权利,组织党员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积极投身于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即把优秀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鼓励和培养党员带头争当学科带头人;实行党员教师承诺制,设置党员教师责任岗,鼓励科研创新,使党员成为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教育工作宣传,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注:本文系2011年2月在中卫市教育局党委书记任上撰写发表的理论文章。
五文化事业之担当
近年来,中卫文化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最根本的就在于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切实触及影响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形成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开创新局面。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握实质,要在文化定位和发展上创新
中卫曾于1991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称号,县文化体育局于2002年、2003年分别被评为自治区、吴忠市“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特别是中卫县第十五届一次人代会提出并实施的五大战略之——建设“文化强县”,已经拉开了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变的帷幕。过去,我们谈文化,往往论及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比较多,而实际上,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文化既是重要动力和保证,又是重要内容和目标,发挥着直接推动力的作用。因此,对文化功能、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必须运用新的眼光、立足新的角度来审视。一个地方,经济使她强大,文化使她伟大;一个城市,文化则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中卫县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决定,用10年时间,把中卫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这一定位和目标,必须强化以下“三种意识”,丰富中卫开放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开放城市的文化品位,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强县。
破除“满、难、怨”思想,势必要强化没有作为就没有地位的意识。尽管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没有理由自满自足自负;尽管文化工作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但我们绝不能畏难患失。在全县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新形势下,文化工作不进则退,常规发展也是退,必须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发展理念,以全区乃至全国一流水平为目标,奋力拼搏和赶超,使全县文化工作与全县综合水平在全区和全国的地位相称。要解决遇事皱眉头,工作还没干、困难一大堆的问题,正视困难并加以解决,以作为赢得地位;要解决精神不振、怨天尤人的思想,从主观上找原因,调整心态,厘清思路,去除消极颓废的怨气,焕发昂扬向上的锐气和蓬勃进取的朝气,确立新的坐标,选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迎难而上,加快发展。
克服“等、靠、要”习惯,势必强化多找市场少找县长的意识。在新形势下,“等、靠、要”会把机遇等丢,把人心等散,把单位等垮,使事业颓废。因此,要转换思想意识,更新发展理念,改变工作模式,牢牢抓住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机遇,利用自身条件、资源和优势,主动出击,乘势而上,面向市场要效益,紧盯市场求发展,使文化事业走出一条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转变“懒、漂、浅”作风,势必强化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落脚点要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从转变作风入手,自觉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系统叫响内强管理,外树形象,提速增效,优质服务的口号,抓班子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抓党员带群众,解决服务态度“冷、硬、横”的问题,解决办事效率“推、托、压”的问题,解决部门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在全系统大兴干事创业、争先创优之风,切实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工作中,发挥好职能作用。
二、厘清思路,高点定位,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上创新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先进文化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文化工作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做到“四破四树立”,为建设文化强县给力。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方面,要破除就生产论生产,重投人不重产出的观念,树立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的思想。积极推行艺术生产投人机制改革,注重成本核算,把对艺术生产的无偿拨款改为有偿投人,使文艺工作既重生产又重营销,推动文化单位出人、出戏、出精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标准,注重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和艺术生产模式的创新,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对那些凡是能够使人民群众得到娱乐,得到美的享受,得到启发教育,内容健康的作品都要鼓励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建立完善艺术生产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稳定文化队伍,为艺术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设立艺术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扶持艺术精品生产;设立文化艺术奖励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省级奖项的剧目和文艺人才,给予相应奖励,激励多出人才,多出精品。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破除文不经商的观念,树立抓产业兴事业的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必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通过发展产业,盘活存量,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必须增强市场意识,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立足中卫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优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制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资产重组,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重点培育有发展潜力、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文化产业,力争形成文博旅游、演出娱乐、书画艺术、文艺培训、节庆会展、网络传播等优势产业集群和业态,打造具有市场规模和产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在资产总量和产业规模上有一个大的突破,使其占全县GDP比重显着提高。支持民办文化发展,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文化投入格局,鼓励社会、集体、个人参与文化产业竞争和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全县文化服务和文化经营体系,鼓励文化单位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人才资源、资产设备资源、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盘活存量资产,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在繁荣城乡文化生活方面,要破除文化人独家办文化的观念,树立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想。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市级文化先进乡镇和文化示范村为抓手,高质量、高标准地抓好社会文化工程的实施。强化以国办文化为主体、社会各界一起上的文化活动经办格局,努力增加基层文化活动网点,构筑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活动网络。在影院、剧场等文化设施方面,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开发建设。创新演出市场经营机制,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培育和扶持一批演出公司、中介机构和剧场,实行强强联合,推介公益文化项目,充分发挥名人、名剧、名团的品牌效应,推动演出业发展。调动社会各界举办文艺演出、庆典和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规模、效益、影响力上创新。精心组织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重大节事活动,打响城市文化名牌。
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要破除重管理轻繁荣的观念,树立以发展繁荣为中心的思想。对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业,坚持引导激励,培育市场,全面推进演出、娱乐、音像、书刊、电影、美术、文物等各门类均衡发展,适应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着力发展音像市场、娱乐市场连锁经营,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服务档次、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发展文化娱乐经营项目,解决就业岗位,为开放城市注入生机和活力。力争用3~5年时间,在全县文化经营单位中推出50个示范性文明单位、20个文化市场建设示范性文化单位、20个文化市场建设示范性乡镇。简政放权,放开搞活。在强化宏观调控基础上,逐步放宽对申办文化经营项目的限制,支持正规经营单位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文化展销活动,主动提供法律咨询和信息服务,引导帮助依法经营和扩大再生产。深人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经营行为,清除文化垃圾,堵截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建设安全文明、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
三、适应形势,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激发活力,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上创新
建立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分类管理,对图书馆、艺术馆、文博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合理设定岗位,搞活用人机制,加大津贴和绩效工资比重。对给予基本财政保障的具有公益性又不同程度地实行经营运行的文化事业单位,赋予充分的人事管理权,推行低基础、高浮动管理办法;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直接面向市场的文化企业,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根据社会贡献和单位积累合理确定内部分配方案,实行奖励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度,稳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一方面,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相关权利和义务,转换用人机制,实行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协商聘用关系转变。一方面,文化事业单位可将受聘用人员的人事行政关系委托政府人才中介机构管理,逐步建立起单位与受聘人员之间的新型人事关系。改革现有分配制度,建立重实绩、看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既要充分用好现有人才,也要用创业环境、事业舞台和必要待遇,有计划地吸引聚集区内外优秀人才。
六让民族记忆鲜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民族的鲜活记忆。在全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期间,中卫市人民政府隆重举办沙坡头区“非遗”项目大型展示和文艺展演活动,目的在于全方位展示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全市人民提供解读中卫灿烂文化的路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激发爱国爱家乡的豪迈热情,从而增强中卫文化的知名度和辐射力。为此,就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卫日报》、中卫电视台记者张吉昌,特约通讯员俞雪峰采访了市文化体育局局长范学灵。
记者:中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范学灵:中卫,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勤劳智慧的中卫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家乡的每一处都留存着人们的共同记忆。这里有闪光的文化碎片、古老的历史遗存,有黄河水车、羊皮筏子、单鼓舞、水会音乐、白马拉缰、中卫高庙、苏武牧羊、方言小调等,一个个历史的鲜活标本和典故,令人思绪万千、流连忘返。这些优秀的民间遗产,无不彰显出这方热土上积淀的独特而厚重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