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20500000041

第41章 传播与国家危机(6)

在笔者访谈地震灾区的媒体和宣传部门的领导时,都能从他们的反馈信息中证实“组织性强”是应对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危机传播成功的一个基本特点。例如,根据绵阳市委宣传部课题组所做的《开创应急宣传新局面,托起灾区精神脊梁》的调研报告,绵阳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地震给绵阳造成了巨大损失,“灾后谣言四起,部分干部群众思想恐慌、情绪低落,中外媒体蜂拥而至”,面对这些困难,宣传部门在灾情发生后集中全体成员,“成立了外宣组、内宣组、联络组、材料组、舆情组、后勤保障组;派出了四个宣传小组,由副部长带队分赴各灾区一线指挥部,组织协调中外媒体采访报道,掌握灾区舆情……”。这基本上刻画出当时宣传部有序组织的一种工作状态:任务明确、流程清晰、分工协助、互相配合、落实有力。另据介绍,在地震后最初几天,由于通讯信号还没有恢复,主要靠最原始的由人传递书面写的东西来进行信息沟通,这充分说明完全依靠人员组织来保障信息传播通畅的重要作用。从绵阳宣传部这样一个典型实例就可以看出,组织性是危机传播成功的一个基础性的保障条件。

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实行“一对一”的对口援建。例如,上海援建都江堰、广东援建汶川、浙江援建青川、山东援建北川,这是发挥组织效果的强有力的例证,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援建者和受援者,两者之间明确责任,可以长期建立信任,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不同的援建者之间也能形成一定的竞争,看谁建设得好,四川地震灾区各个援建工地可以说成了震后形象宣传的阵地。实践证明,这一组织方式体现了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有助于灾区恢复重建;这也说明了,在危机后的传播活动中,组织性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四、舆论引导:危机传播中的信息公开与“把关人”

在汶川地震的危机传播中,信息公开问题已经广为讨论。例如,杜骏飞(2008)在《通往公开之路: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高度评价了信息公开的功能:“从公众权益一端看,信息公开固然是保障了公民知情权,但是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它更可以成为推进公共管理和强化政府公关的重要手段,汶川地震中前所罕见的信息公开程度,正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正面范本:由于良性的新闻运动及其引发的彻底的社会沟通,导致了对汶川地震抗灾救援的高度社会动员,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有力地重塑了中国政府的合法性与良善有力的政治形象。”

那么,信息公开能否归结为一种汶川地震危机传播中国模式的特色要素呢?能否构成汶川地震的一笔传播学遗产呢?笔者认为,这还需审慎分析。信息公开似乎还只是触及一个硬币的一面,另一个面是适度的言论控制;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在总体上的舆论引导;“把关人”的角色从头到尾都没有缺位过。

事实上,审视汶川地震中国媒体披露的诸多信息,如果比照国际媒体的报道,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明显被淡化处理的信息,特别是言论性的信息。例如,《纽约时报》在2008年5月25日在头版刊发的长篇报道《瓦砾中的哀痛——中国人追问校舍为何垮塌》(Grief in the Rubble:Chinese Are Left to Ask Why Schools Crumbled),报道了劣质的校舍建筑问题及其根源,题图的大幅照片中成为废墟的校舍与依然矗立的宾馆高楼形成某种视觉的冲击对比。在国内,这类对于校舍质量问题引发伤亡学生家长投诉的报道,主流新闻媒体上很少见到直接报道,对此的揭露或批判性的言论几乎没有。涉及灾区学校的报道,往往是有关学生灾后心理健康方面的,还有就是有关“范跑跑”的议题曾经非常热闹,几乎是铺天盖地网上网下进行着公开讨论。“范跑跑”引发的“在地震时刻,教师是否可以先行逃离”这样的道德讨论,只是道德层面上的争辩,不会产生太大的社会情绪动荡和关联性影响,显然比起对校舍问题的追问、议论、分析、传播,要轻得多。现在回过头分析汶川震后危机传播中的这一现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大致暗合了威廉·班尼特(William Benoit)提出危机公关“避重就轻”、“转移视线”的策略当然,这些策略最多只能奏效一时,关键还在于在灾后重建阶段,中小学的校舍质量问题是否提到非常的高度。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笔者在灾后建筑工地实地考察时看到,校舍建筑都有了质的提升,有的建得非常雄伟漂亮。这种补救性的实际措施,在实际效果上挽回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Ni Chen(2009)在其研究中认为,中国政府还是采取了多种策略来影响媒介报道(shape media reporting)。例如,国务院新闻办试图先入为主地设置基调,所以在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内就发布声明明确了政府的立场和行动,没有给媒体另寻消息源的时间;中国政府还采取了议程设置、框架设定等方式来引导国际舆论。在有的学者看来(邵培仁、潘祥辉,2008),汶川地震中,媒体能突破一些制度性限制,一个客观原因是政府本身也处于一种“无知之幕”中,政府官员也是通过媒体来了解事态,进而进行决策的。

在笔者看来,上面提到的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的一个合理解释是:在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过程中,由于诸多不可抗力的存在,“把关人”一时无法获取信息,或难以迅速判断事态,以至于无法把关,所以索性就放开,采取“开放的方针”2008年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总理宣布:“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他还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信息公开成为通行原则;但是,对于某些议题还是可以把关控制的,往往适当的控制和积极的引导会有助于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这样,反而促成了汶川地震危机传播的成功,在最短时间内,涌出大量真实信息,使之相互佐证,从而淹没了各种不实的、虚假的、恶意攻击的信息。

汶川地震危机传播“中国模式”的内在机制分析

从汶川地震案例中总结出的危机传播中国模式能否成立呢?这些特点要素之间如何作用?是否有其明确的边界?

笔者认为,危机传播中国模式必然与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统及语言传播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在这个模式中蕴涵中国特色的元素,是非常突出的,甚至是其他国家没有的,那么这种模式基本上可以成立。

在“行动第一、话语建构、组织动员、舆论引导”这四个特点要素中,其实渗透了中国国情、中国元素。例如: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绝对领导核心地位,其强大的组织性(特点要素3),可谓举世公认。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心齐、泰山移”的元素精神与其话语体系(特点要素2)是同构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英雄之师、胜利之师(具有特点要素1,3),在人民心目中的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渗透到人们的话语(特点要素2)乃至心理层面,这就是为何有的灾民一见到解放军前来救灾竟然会激动得流泪。这些因素的作用,才使得危机传播中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在中国的土地上迎刃而解。

同类推荐
  •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本书是60位亲历者讲述的发生在大地震中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他们当中很多是文学家,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真诚的创作激情和厚重的文学底蕴,但是它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第一手的地震灾害评估科学报告和减灾防灾的预警书,让我们学会如何科学的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地震灾难。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1945-1972)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1945-1972)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细品趣味语文

    细品趣味语文

    博大精深的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而流传于民间最为精彩经典的语言,就像埋没于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尘埃后方显出其光芒和价值。本书这些活生生的语言文字故事,都是直接从古往今来的语文实践中采撷、提炼、概括、总结而来,它关照社会语文现象,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劳动、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是鲜活的原生态语文。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幽默谐趣,富有人文气息,是引人入胜的文字魔方,凭借巧妙智慧的形式,叙事、讲理、传神,彰显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凸现出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国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国文学大家

    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

    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

    当人们用“第四种媒体”来称呼互联网这样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新兴媒体的时候,当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面侵入和占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网络既是新文化,也是新生活。
热门推荐
  • 掌御世界

    掌御世界

    据传通往永生的道路,就在那掌心处。神秘的封印何时开启,是真实还是虚幻。且看掌中世界。
  • 隔壁家小孩

    隔壁家小孩

    第一次见面时,他说:“小朋友,这里可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快点回家去吧。”第二次见面,她说:“你永远都是我的,如果你敢离开我,我会让你失去自由,哪怕你会恨我。”他从未想过,仅仅是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样,他便从此忘不了她。她从未想过,身在泥泞中的她,竟然有人愿意拉她一把,此后,他是她的救赎。他们,一个偏执成狂,一个甘之如饴。沈懿丞:七七,记住,你的命是我的。秦浅:阿丞,永远不要离开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内容简介:我盼望的是能在那天见到她一面,可我还是失望而归,缘已尽,想见面都难呐。我不能去找她,心里只能存在一点侥幸,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其实当我真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无论她怎么样,我都会始终对她好的,这就是我,一个无奈的伤心人。
  • 修真之逍遥行

    修真之逍遥行

    叶卿无意间获得一枚戒指,原本平凡的世界在他眼中开始变得光怪陆离。人皆以为长生即逍遥,叶卿却不这样想。孤寂无边的永生不朽与世长存和神仙眷侣怡然天伦的十年行乐,叶卿宁愿选择后者。如果没有自己在乎的人在身边,这漫长的生命即使被你握在手中又有什么意义?不过徒惹煎熬。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叶卿戴上戒指,开始了自己寻求大逍遥的漫漫旅程。他的路上,会有怎样的瑰丽风景?(新人新书,跪求支持。如有不足之处,也请您不吝赐教!)
  • 七日余晖

    七日余晖

    人生就好像一出只能由你独自观赏的戏剧,无论情节是悲是喜,结局是好是坏,也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同身受。七天,168个小时,10080分钟。在这最后的时间里,刘璃月还有许多想要去做的事情!
  • 缘结2013

    缘结2013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记得曾经那些美好的时光......
  • 守护甜心之梦之殇

    守护甜心之梦之殇

    一个转校生,一场陷害,黑白颠倒,亚梦是否能回归以前的生活,新的社团,新的阴谋,该如何面对,敬请期待
  • 生活格言

    生活格言

    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照耀着成功的彼岸。
  • 错染小萌妻

    错染小萌妻

    这是一场婚礼打砸戏引发的一出扑倒与反扑倒的溺宠萌剧!她带四岁的儿子搅黄了他的婚礼,被暴怒的他抓来应急:“你砸了我的婚礼,就该负责,跟我结婚!”本以为是一段无爱的契约婚姻,等待她的是报复?折磨?错,是无限的宠爱!她晕晕乎乎动了情,等她清醒过来,已经被他吃得干干净净,渣都不剩!他的冷酷无情,却把她宠得无限沉沦!某男的唇在她的耳根处落下一个轻吻:“老婆,乖乖让我爱你!”某女呆萌状:“那个,等等……唔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