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俑是我国古代作陪葬之用的塑像,主要是用陶瓷、泥土或木头制成人形。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俑塑像中的突出代表。兵马俑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其数量之庞大更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是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极大的光彩。
此外,东汉陶俑也极具特色,以圆雕为汉代人物雕塑的代表,其中常见的是说唱民间艺人形象。手法之洗练,形象之生动,神态之活泼,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9.由于“因石得形、因形造意、因意施工”的特点,霍去病墓石雕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创作者充分利用了石块的自然形态,运用纯朴的意匠稍事雕琢,完美地体现出创作意图,在写实中寓有夸张手法。
10.两晋南北朝的美术以汉代美术为基础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第一,正如佛教的兴盛一样,两晋南北朝的佛教美术形成空前的高峰。如新疆一带的佛教遗迹,敦煌莫高窟等。
第二,流传至今的顾恺之对于绘画的评论和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等,都保留了重要的绘画史料,并第一次提出了对于绘画艺术的较完整的认识。
第三,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绘画风格体现了魏晋时代的审美精神。其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求形似,而是主张“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高度。
第四,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使山水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而玄学的兴起,是山水画兴起的最根本原因。
11.曹不兴是我国美术史上最早享有盛誉的画家,他的画被列为三国时期的吴国“八绝”之一。
12.宗炳的《画山水序》出现于南朝刘宋。他在该文中提出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更力倡山水画要体现圣人之道,而非消遣。因此,其意义在于,《画山水序》既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最早将老庄道家思想贯彻到画论的山水画作品。
后世山水画家、山水画论者几乎都以道家精神为宗旨,都可归于宗炳的影响。
13.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法”。“六法”原先是绘画优劣的批评准则,后来成为中国画的经典理论和实践指导原则。
14.隋、唐、五代时期的美术成就表现在:
第一,唐代的美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量众多的画家的努力,创造了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为明确,反映现实生活更为有力的艺术。宗教美术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杰出的美术作品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
第二,艺术技巧有巨大的进步。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等表现更丰富自由。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
第三,代表性美术:形象丰腴而又典丽,结构豪华而又紧凑,色彩绚丽而又调和,总之正如唐代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们的创造力量的雄厚优裕,风格雄浑而又优美,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
第四,“吴带当风”指的是盛唐“画圣”吴道子所勾衣纹流畅飘洒。
第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大画家张璪的绘画理论,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第六,“意在笔先”由唐代王维提出、张彦远加以完善,是唐代绘画美学的重大成就之一。
15.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该画描绘了春季时达官贵人们在郊野踏青游乐的情景。青绿勾填不加皴染,画面古意盎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大多仅仅作为人物故事画的陪衬——“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还未应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但《游春图》却能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配以殿阁舟桥,恰当地表现了客观物体之远近、高低、大小关系及空间透视关系,由此成为山水画的划时代之作。后人视其为“开青绿山水之源”。
16.“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最早出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中,“曹”指代“八绝”曹仲达(即曹不兴),“吴”指代“画圣”吴道子。前者笔法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在身上,犹如从水中出来;后者笔势圆转,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
这句话是对以上两种风格画派的鉴赏和评说的高度概括,指古代人物画中表现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方式。
17.《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为唐代的张彦远所作。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18.宋元时代的美术成就体现在:
第一,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第二,雕塑作品中,唐代那样的理想成分减少了,生活的气息加强了。写实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但保持了造型的洗练。
第三,该时期的工艺美术是明清工艺的前驱。宋瓷的造型、装饰及其统一的效果成为工艺史上的独特典型。
第四,宗教画的发展已经停顿。
第五,描写贵族生活的绘画比较流行,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能够通过瞬间的景象,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神情动态。肖像画仍是专门的技艺。
第六,北宋中原画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山水画的典范。该时期也诞生了另一部我国古代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即宋代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第七,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强调绘画的文学趣味,突出强调笔墨,以书入画,画上题字作诗;但四人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
19.宋代有五大名窑,分别是钧窑、官窑、哥窑、定窑、汝窑。
20.“南宋四大家”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四个人的院体山水画为南宋山水画艺术开创了新的风格。与北宋山水画的雄浑、辽阔、崇高相比,南宋山水画秀明、工致、优美。此外,与“南宋四大家”相对应的是“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宽。
21.北宋张择端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其《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该画作内容丰富、生动真实、墨笔淡着、笔法精细,采用了散点透视和长卷的全景式构图,充满了戏剧性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
其内容可分为三个段落:以郊区农村风光为开始,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为中段,以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为后段,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绘画作品,具有极高历史文献价值。
22.赵孟頫是元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其书法篆、隶、行、楷、草诸体无所不工,而以行、楷最精,由于碑刻很多且圆转劲丽,人称“赵体”。赵孟頫还是一位绘画全才,山水、人物、鞍马、竹石皆精到,由此影响了不少元代画家,并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传世书法作品有《洛神赋》等,并有《秋郊饮马图》等画作传世。
在我国美术史上,扬州画派直接将中国画推向了一个新阶层,而中国古典美术也就此画上句号,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即从古典时期向近现代转变。
(二)现当代美术史
就目前的中国美术通史教材而言,多写到清代为止,只评析传统和古代而忽视现在和未来,给人以古代辉煌而往后渐衰的印象。但事实上,20世纪中国美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既可以从中看到古代中国文化的灿烂及其顽强的生命力,也可以看到近代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和重新崛起及其与世界文化的交融。转型期标志着中国美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蝉蜕,并在百余年的阵痛之后,终于在地平线上重现美术的新曙光。
下面将以明末清初为起点,为同学们提炼出我国现当代美术的主要发展历程及其中的成就,以作了解。
1.明清时代的美术有多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建筑艺术方面,实用目的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取得了高度完美的统一。万里长城得以用砖石重修,并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第二,工艺美术中的染织、刺绣工艺,技艺极大提高,锦绣生产规模尤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陶瓷生产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其先进的制瓷技术逐渐传播到欧洲各国,促进了各国制瓷业的发展。
第三,小型的案头摆设性的观赏雕塑和工艺品的装饰雕塑是这一时期最有创造性、最富有生气的雕塑品种。
第四,山水画和水墨写意花鸟画在该时期有很大发展。明代末期明确提出的“文人画”,主要是指承袭“水墨渲染”一体的山水画,是具有一定思想倾向的一部分士大夫画家的自我标榜。
2.明代徐渭以泼墨大写意的花鸟画见长,不求形似,但求生韵,画作气度轩昂,激情澎湃。这与其怀才不遇的坎坷经历有极大关联。如《墨葡萄图》轴,几乎没有线条,全用泼墨泼水而成。画作中却能清晰看到墨分五色、浓淡有致、形态生动,狂放之气,足以骄人。徐渭的人物画也极为出彩,寥寥数笔,即见精神。
3.年画是我国特有的绘画体裁,常常在新年时贴挂。传统年画多用木版水印,用线简练纯粹,色彩鲜艳明快,构图充实饱满。内容有神像画、吉祥画和故事画等几大类,如《门神》《金玉满堂》《牛郎织女》等。其著名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山东潍县杨家埠和河北武强等。
4.明末清初,董其昌通过梳理传统山水画建立起一种历史观念——“南北宗论”,从而把文人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一转折,一方面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江南市镇经济发达的结果。同时,西方绘画因素的蛛丝马迹也在当时的一些新绘画风格中出现。清初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和以“四僧”为代表的个性派便直接受到了董其昌的影响。
5.“南陈北崔”中,“南陈”指的是明末画家陈洪绶,“北崔”则是明末画家崔子忠,两者都因擅长描绘人物而著称,但风格各异。陈洪绶人物画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版画方面,其表现手法简洁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画人物衣纹时更是清圆细劲。崔子忠人物画的线条屈曲多姿,用色沉稳,画风俊逸高古。
6.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清代美术也必然带有转型期的特点。清初宫廷中盛行以“四王”为正统的山水画。到乾隆时代,这种正统山水画依然流行,其代表人物为王原祁的弟子唐岱。唐岱把所谓正派趣味引入内廷,并直接影响到当时还未即位的乾隆。宫廷中稍迟于唐岱的重要正统派山水画家还有董邦达、张宗苍等。
7.清代宫廷画家中另有一位重要人物——意大利传教者“郎世宁”(原名Giuseppe Castiglione)。郎画的特点是把传统中国技法与西洋透视法和明暗法相结合。他于1728年创作的《百骏图》便采用了投影和倒影,成为一件中西结合的早期佳作。自1769年起,这种东西合璧之法渐渐衰退,复古尚简之风遂起,郎世宁的地位被金廷标取代,后者的人物画和动物画最引人注意。
8.在清代皇家园林建筑成果方面,康熙和乾隆是局势最大的几个园林建筑计划的创议者和实施者。著名的“圆明三园”、“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都始于康熙,成于乾隆。这些园林的设计和构思的主题通常是仿自名山大川、历代胜迹,融合中西风格。其中,“圆明三园”典型的中国园囿内还能看到凡尔赛宫和德·圣克劳教堂的大喷水池和巴洛克公园,这在世界造园史上可被称为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9.明清两代,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被誉为瓷都,代表了该时代的水平。从景德镇来看,清代瓷器的成就有三个方面:一是承袭传统规制的仿古瓷,可谓集历代瓷器大观于一堂,且在形制与釉色上有所发展;二是品种繁多的颜色釉瓷,如青釉、天蓝釉、窑变釉、胭脂红等,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三是彩绘瓷,有釉下彩与釉上彩之分。其中,釉上彩最为出色。
10.“扬州八怪”并不是特指具体的某八位画家,而是泛指扬州画坛新风的代表画家群体。这些画家富有创新精神,发展出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在花鸟写意画方面尤为突出。
由于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倡的正宗保守艺术,反映了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因其非正宗而被称为“怪”。“八怪”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丢官后到扬州卖画的文人,如郑燮、李方膺等;第二类是一生布衣的文人画家,如金农、高翔和汪士慎等,其作品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但更多寄托于高洁的人品与不肯同流合污的情操;第三类是具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如黄慎、罗聘和华喦等,兼擅三绝、放笔写意,作品题材广泛,且注意适应民间的欣赏习惯。
需要一提的是,扬州文化艺术运作的机制与皇室和官方的赞助方式不同,是一种建立在生产与消费基础上的市场机制雏形,其艺术生产有着商品化倾向。而这种机制的转换也影响到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从而给中国艺术的发展灌输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