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由来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做为正式国名,汉朝的国名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他们的国号都不叫“中国”。
直到辛刻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新中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省的由来
现在内蒙古称“自治区”,而不称省,这是党的民族政策。但是,“省”的由来,却是蒙古人制定的。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省、市、自治区)。在全国共划分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这就成为我国后来的行政区域划分的雏形。
“乡”的由来
乡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基层行政单位。《周礼·大司徒》“五洲为乡”的记载,为我国乡制起源。从齐国的情况来看,一乡管辖2000到3000户不等,乡是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
秦汉时期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有亭长,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微等乡官,佐县令治理乡事。到唐代,因为人口增多,经济进一步发展,遂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置里正,乡置耆老,一乡管辖人户500左右。嗣后的宋、元、明、清各代,皆沿袭效仿,不废乡的设置,只是在辖治范围和管理人户的多寡上略有变化。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乡”一直是最基层的地方政权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检查户口,收授田地,征敛赋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乡”这一历史悠久的基层政权机构作了保留。
“村”的由来
“村”字是最常见的地名通名用字,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
古今“村”字的概念差别很大,经史中无“村”字。但宋代以前不少文学作品和史书可见到“村”字,如晋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就有“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再早一点,《三国志·魏书郑浑传》:“入魏界,村落整齐如一。”但那时很可能把“村”写作“邨”。段玉裁说:屯聚之意,俗读此尊切,又变字为村,乡村村落,今通用邨,声之转耳。宋代祥符中又以形声创造了“村”字(见《广韵》)。
“村”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其概念也随着变化。“邨”字的原始意义应是城外边任何大小的居民点。现在称为村的居民点必定是有一定规模。乡村和城市的区别,习惯上一般应以经济来源和多数居民所从事的产业而定。多数居民从事农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是乡村的主要标志。就目前来说,“村”又有经济单位和行政单位的概念,如一个村民委员会,就是一个经济单位,也是一个行政单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村”的概念也会不断更新,并会出现新的含义。
黑龙江的由来
由黑龙江水系得名,清代光绪年间设置黑龙江省,沿用至今。
辽宁的由来
地处辽河流域,历代都用“辽”字作为政区名,1928年,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
河南、河北的由来
河南、河北的“河”指的是黄河,唐代将黄河之南,淮河之北的地区划归河南管辖,称河南省。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为河北道,元、明、清几代曾几经易名,1928年改称河北省。
山东、山西的由来
是以太行山命名并分界的,明代设置山东省和山西省,沿用至今。
湖南、湖北的由来
因位于洞庭湖的南北而得名。
浙江的由来
是因境内有盘回曲折的浙江而于清代得名为浙江省。
陕西的由来
位于陕陌(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以西,唐朝设陕西节度使,宋为陕西路,清朝设置陕西省。
青海的由来
以境内有青海湖得名。古时候是我国少数民族西戎人居住的地方,汉时是羌族居住的地方,王莽时置西海郡,隋朝置西海、河源等郡,唐宗时是土蕃的地方,明朝是西蕃的地方,清朝时东北部设西宁府,属甘肃省,北部为青海蒙古额鲁特部,南北为王树等土司地。1928年置青海省。
云南的由来
以其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史记》和《汉书》称云南境为“西南夷”。《三国志》称为“南中”。蜀汉时,诸葛亮南征,置云南郡,元世祖时设云南中书省,明太祖时设云南布政使司,清朝设置云南省。
江西的由来
在隋唐以前,习惯上是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江西省名即由此而来。
贵州的由来
据说是境内有贵山而名为贵州。也有说唐代置矩州,因当地语音的关系,读作贵州,明代置贵州省。
吉林的由来
吉林是满语“吉林乌喇”的简称,意思是“沿江”。这“江”指松花江。清代置省时,即以吉林名之。
江苏的由来
据《清史稿·地理志》载:康熙六年江南分省时,取江宁府(今南京市)和苏州府(今苏州市)的首字组合而成。
安徽的由来
据《清史稿·地理志》载:康熙六年江南分省时,以安庆府(今安庆市)和徽州府(今歙县)的首字合为安徽省名。
福建的由来
是福州和建瓯二地的首字合并的,清代设置福建省。
甘肃的由来
以旧时的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两府首字而得名。元朝设甘肃行书中省。明朝时属陕西布政使司。清朝时设甘肃省。
北京的由来
古称蓟,名称几经更改,于明代改称北京,1928年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复称北京。
天津的由来
“天津”初次命名发端于明代史载明代成祖“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筑城凿池”。可见,“天津”即“天子经由之渡津”之义。先后曾名天津卫、天津府,到1928年设天津特别市。
上海的由来
是取“地居海洋之上”之意,1927年设上海特别市,沿用至今。
四川的由来
唐代以今四川省剑阁以南的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东地区,分设四川、东川。这里的川,即平川广野的意思。宋代分设益州、樟州、利州、夔州四路,称川陕四路,简称“四川”,元代设置四川省。有些人认为四川省得名于境内四条大江,即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这也代表一种观点。
台湾的由来
中国历代典籍中对台湾名称的记载,十分久远,《尚书·禹贡》,称台湾为“岛夷”。《史记》称为“瀛洲”;唐、宋、元诸代一般称其为“流求”或“流球”。直到明朝后期才出现“台湾”这一称谓。
16世纪时,大陆沿岸每年与台湾南部称作“大员”的平埔族人交易,并由此转为“大湾”。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之后,修筑楼台于海水入湾处,遂称“台湾”。1684年,康熙宣布成立台湾府。1885年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发了“圣旨”,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是年,又决定将台湾建为省,从此,台湾成为当时我国的第二十个行省。
广东、广西的由来
北宋时为广南路,并分为东西两路,简称广东路和广西路,清代置广东省和广西省,1958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的由来
是我国藏族聚居的地区,地处我国西部,故称“西藏”。1965年成立自治区。
内蒙古的由来
是我国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清时,为区别外蒙古,习惯上称为内蒙古,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的由来
是西夏故地,回族同胞聚居,取夏地安宁之意得名“宁夏”。元朝置宁夏路。明朝置宁夏府,后来改为宁夏卫,清朝时又置宁夏府。1928年置宁夏省。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1958年以原甘肃省的银川专区和固原、吴忠两回族自治州等为基础建立自治区。
新疆的由来
古称西域,公元前1世纪即为汉王朝的一部分,清代置省时称新疆,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香港的由来
古时候,沉香是我国最重要的香料,它是香树的树脂聚集瘿结成的,而沉香是广东省的重要土特产,因此,广东省有不少地方是以“香”字命名的。香港在鸦片战争前属于新安县,而新安县原是东莞县的一部分,东莞县的沉香驰名中外,称为“莞香”,这种“莞香”,由珠江口海路经香港运出,故有“香港”之称。
澳门的由来
澳门原名香山澳,属香山县管辖。“澳”字在古代的解释,意即与外人通商的地方。澳门处于南屏河入海口,是一个三面临海、一面连着大陆的半岛。水陆运输非常方便。后来,香山澳的名字又有了演变,去了“香山”二字,在“澳”字之后加了个“门”,成了“澳门”。据《澳门纪略》载,原由是:“其曰澳门,则以澳南有四山离主,海水纵横成十字,曰十门……故合成澳门。”
九龙的由来
九龙是广东省深圳市东南珠江口岸一个伸出海中的半岛,与香港隔水相望。
据传,南宋末年,幼帝赵由左丞相陆秀夫等陪同,避难至珠江口东岸的大鹏山。当时这里的村长为了给幼帝安排住处,在巨石耸峙的山上发现一个幽静而秀气的洞穴,就派人加以装修粉饰,作为幼帝的“寝宫”。一天幼帝问陆秀夫:“这里有八座山,一山一龙,那么这里该有八条龙了吧。”陆秀夫答:“不对,这里有九条龙。”幼帝不解,问曰:“何来九条龙?”陆秀夫回答:“帝为天子,乃真龙下凡,原来八山八龙加陛下,就该是九条龙。”幼帝大喜,从此以后,这个半岛就被称作“九龙”了。
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
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由来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有的是采用历史上的古地名,或由古名演化而来。如:
河北:古地为冀州,故称“冀”。
山西:春秋时期,山西省大部分地方是晋国领土,故简称“晋”。
福建:秦汉为闽越地,简称“闽”。
湖北:古为百越(粤)地,称“粤”。
广东:古为鄂州地,简称“鄂”。
广西:秦为桂林郡,称“桂”。
甘肃:古为陇西地(六盘山以西)而简称“陇”。
贵州:秦朝属黔中郡,简称“黔”。
四川:三国时为蜀国,简称“蜀”。
陕西:古为秦国,故称“秦”。
河南:古为豫州地,称“豫”。
山东:春秋时鲁国在此,简称“鲁”。
有些省、区简称取自该省的山、河、湖的名称。如:
安徽:省境内有皖山(天柱山),故简称“皖”。
湖南:以湘江而简称“湘”。
江西:因赣江而简称“赣”。
云南:由滇池而得名“滇”。
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简称是取该省、市、自治区的首字、尾字或其中一部分。如:
黑龙江:黑
吉林:吉
辽宁:辽
浙江:浙
宁夏:宁
新疆:新
台湾:台
青海:青
北京:京
天津:津
江苏:苏
西藏:藏
内蒙古:内蒙
紫禁城的由来
紫禁城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坛而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自认为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明王朝的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地方。因此,明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