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那个叫赵虎的小子还是有些本事的,他一来就组织全县百姓抗灾,由于他做事公正,老百姓都很支持他。不仅如此,此人居然还有水利方面的才能,比如他对他那个县的水利规划,知府侯涛看过之后,也很赞赏,他打算在在全州范围内进行推广,为此还特别召集了全州的官员讨论此事,至于那幅图纸现在就在这里,还请陛下过目。”宰相将几副图纸呈给了皇帝。
不要以为皇帝是不学无术之徒。实际上皇帝打从孩童时起,接受的教育那就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把对皇子的教育和培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来对待,逐渐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皇子教育培养制度。
注重对治国为政理论的学习。作为皇子,主要的学习内容基本分为两个方面:一类是以儒家经典、历史典籍为主的礼法和知识。以明代为例,朱元璋洪武年间,建大本堂,置古今图书于其中,并令四方名儒训导皇太子,选才俊之士作为伴读。其后逐渐发展,形成每日讲读之制。每天早朝过后,先由侍读官陪伴太子读《四书》、史籍,而后由侍讲讲解所读内容,其次再由侍书官指导练字。凡所读书,三日后要求背诵熟练,温书之日,不讲新书;练字则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清代对皇子的培养更为严格和全面。一般皇子六岁开始就进入上书房学习,每日大约是清晨5点左右起读,下午4点左右放学,虽严寒酷暑而不辍。除了学习汉文典籍之外,满文和骑射也是清代皇子必须学习的内容,后西学传入亦需要学习一部分几何学等知识。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皇子学习的另一类内容是帝王治国理政经验。皇帝会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将总结出的为帝之道传授给太子,令其阅读和学习。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将自己亲笔撰写的《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命他学习。《帝范》分为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囊括了为君之道的各方面内容,以后各朝也经常将之作为教育皇储的读本。清代皇子除了学习《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之外,清朝帝王圣训、顺治所辑之《资政要览》、雍正所辑之《圣祖庭训格言》等祖宗家训亦是必读书。通过对这类书籍的学习,皇子们不仅增强了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祖宗之法产生敬畏心理,意识到为君责任的重大。史载,每逢雍正忌日,乾隆都要盥手焚香,将写有“宝亲王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诸子孙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一段文字的皇父传位遗诏恭读一遍,以志思慕之诚,以凛继绳之重。这种家国责任感与身为皇子时期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赵璐璐:中国古代皇子的教育与培养)
所以皇帝对水利方面的东西也有所涉猎,能看懂水利方面的图纸很正常。当然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还是有一些看不懂的地方,不过没关系,有人会给他讲解的。看了规划图纸之后,皇帝感觉甚悦。
“恩,很好吗?张大人,你那个朋友的儿子确实蛮有水平,他对水利的独到见解,许多人确实还没有达到。另外拟旨,朕绝对先行资助侯涛他们那个州5万两白银搞水利建设。当然了顺便也要嘉奖他们。毕竟都是国之栋梁嘛。希望他们能把事情做好,不要让朕失望。”
“陛下圣明,臣为天下苍生感谢陛下。”宰相跪下谢道。
“平身吧,如果你们真能把事情做好,让百姓平安度过灾年,朕还要感谢你们。说实在的其实国库的钱确实吃紧呀。”
“臣等一定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宰相走后,忘着宰相远去的背影,皇帝一字一顿地说道:“希望你们不要让朕失望。”
皇帝之所以会说这话根本原因还是他对自己对自己的那些大臣们都不是很有信心,对于大明未来的前途也有一些担心。毕竟大明表面上依然强盛,但是内部其实是汹涌澎湃的,如果上级不能正确决策,下级不能正确执行,那么再一次天下大乱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