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时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在办事的过程中,你遇到的人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也各不相同,由于这个缘故,也就决定了他们对语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统一的、通用的标准语的说话方式来交流。
一般说来,办事严谨、诚实、老练的人,最喜欢听流利而稳重的话,这时,你说话时要注意态度尊敬,既不能高谈阔论,也不可巧舌如簧,而应以忠实见长,朴实无华,直而不曲。话语虽简单,但言必中的,给人以老实敦厚的印象。
若对方性情豪放、粗犷,则他喜欢听耿直、爽快的话,那么你就应忠诚、坦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美丑、善恶的爱憎要强烈分明。
若对方是学识渊博的高雅之士,他可能崇尚旁征博引而少芜杂的言辩,你不妨从理论问题谈起,引经据典,纵横交错,使谈话富有哲理色彩,但言辞应表现出含蓄和文雅,显得谦虚而又好学上进。
总之,与不同的对象谈话,就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
根据对方的身份说话
要尽量看对方的身份说话,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例子。如我国古代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魏明帝觉察之后,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为了把这件事平息下来,告诉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求。因为,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随便以情断事的,皇帝以国为大,以公为重,只有以理断事和以理说话,才能维护好国家利益和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九五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来选择说话方式的绝好例子了。
根据对方的性格说话
要想求人办事,除了要考虑对方的身份以外,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性格。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会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洁、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安静、抑郁、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对话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过与各种各样的人谈话的方法:“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事,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因此,一定要对对象的情况做客观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针对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会谈技巧。例如,知识高深的对象,对知识性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应充分显示你的博学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各种问题之间内在联系的探讨。
文化低浅的对象,不宜循循善诱时,可以用激将法。
爱好夸大的对象,不能用表里如一的话使他接受,不妨用诱兵之计。
脾气急躁的对象,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须简要直接。
性格沉默的对象,要多挑逗他说话,不然你将在云里雾中。
头脑顽固的对象,对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顶牛之势,应看准对方最感兴趣之点,进行转化。
从语言了解对方,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我们可以从言谈中的细微之处观察对方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
性格刚强自信的人,很少使用“那个……”“嗯……”“这个……”这类的口头禅。反之,小心翼翼、神经质的人常用这类词汇。一个语言心理学家认为,在谈吐中常说出“当然”的人,希望别人注意自己,他们任性、倔强、自负。经常使用“最后怎么怎么”一类词汇的人,大多是潜在的欲求未能满足。
根据对方的心理说话
如果你所求的办事对象无意中显示出某种态度及姿态,那么你就要通过这些了解他的心理,甚至捕捉到比语言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
例如,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手,表明一筹莫展;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发,揉搓手帕,说明她心中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反而会探身谦虚地听取别人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
当然,对所求对象的了解,不要停留在静观默察上,还应主动侦察,采取一定的侦察对策,去激发对方的情绪。这样才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和动态,从而顺其思路进行引导,这样的会谈易于成功。针对不同对象的谈话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性别差异。
对男性需要采取较强有力的劝说语言,对女性则可以温和一些。
2.年龄差异。
对年轻人应采取煽动性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让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3.地域差异。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也应有差别。如:对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对南方人,则应细腻一些。
4.职业差异。
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密的语言与之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
5.性格差异。
若对方性格豪爽,便可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不动声色,使其疑惑自消等等。
6.文化程度差异。
一般来说,对文化程度低的人采用的方法应简单明确,多使用一些具体数字和例子;对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采用抽象说理的方法。
7.兴趣爱好差异。
凡是有兴趣爱好的人,当你谈起有关他的爱好这方面的事情来,对方都会兴味盎然。同时对你无形中也会产生好感,为你建立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说话
求人办事时,谈话的语言要视对方的修养而选择,做到能雅俗共赏,各类人都听得进去。
对性格外向、爱好交际的人,在办公室与他们谈话,一般不会有什么副作用;而性格内向、胆小怕事、敏感多心的人则容易产生副作用。此时,就应当换个环境,在室外、院子里随便谈心,才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如果只一味地谈自己的事,并不停地说“请你帮忙,请你帮忙”这类的话,会让人感到万分的厌恶和不耐烦。
假若你想把自己所要办的事向对方说明,就应该摆出愿意听取对方讲话的姿态来,有倾听别人言谈的诚意,别人也才会愿意听你讲话。谈话的话题应该视对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话题,若不能符合对方的需要,就无法引起对方的兴趣,最好是想办法引出彼此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来,才能聊得投机,然后再设法慢慢地把话题引进自己所要谈论的范围里。一个善于办事的人,一定很注重礼貌,用词考究,不致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因为他知道不得体的言辞往往会伤害别人,即使事后想再弥补也来不及了。
相反的,如果你的举止很稳定,态度很温和,言词中肯动听,双方自然就能谈得投机,所要办的事情自然也就容易成功。所以为了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必须言语和善,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易引起别人皱眉头,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
那些心直口快的朋友平时要多培养一下自己深思慎言的作风,切不可像随时地吐痰似的不看周围是何处就脱口而出,那样会影响到自身的形象。当你处于情绪低潮时,希望别人能给予关怀,伸出援助之手,但千万记住,不要把过度沮丧的情绪带到别人的面前,如果总是一副哭丧脸,会使人感到晦气。既然生活中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我们在求人办事时肯定都能碰到,对不同类型的人说不同的话,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求人时要学会没话找话
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如果对方是你不认识的人,那么在谈话的时候要善于寻找话题。有人说:“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写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自如。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去求你不认识的人办事时,先要向他旁边的人打听他最关心什么事件,然后选择他最关心的事件作为话题,把话题对准他的兴奋中心。这样就能拉近你与他之间的距离。
2.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与对方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你办事的对象,但他不认识你,你可先“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呢还是老同学?”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要按对的那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的都不对,对方回答说“老同事”,那也可以交谈下去。
4.问对方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如果你对下棋的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的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
5.办事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工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来。中国古代就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想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
办事的谈吐举止三大忌
在办事中,下列动作在别人眼中会被界定为不老实的讯号,一定要避免:
摸脸动作:手在嘴巴及脸颊间游移,这个动作被认为是不够自信及说谎的特定动作,而且形象猥琐。
双手交叉或环抱胸前:这在对方看来是紧张与自我保护的姿势,也许你认为这个姿势最舒服,并无他意,可是“做者无心,看者有意”。
不正视对方:不是叫你从头到尾瞪着对方看,只是,在别人向你发问时,眼睛必须望着对方,将视线移开会让人怀疑你想回避某些问题,或对某些问题感到不安。在对方说完之后,你可以在开始回答前暂时将视线移开,不过,回答问题时记得要望着对方。
突破谈话办事的障碍
如果我们观察那些自负而不擅长交际的人,不难发觉他们往往自以为是地强迫别人接纳己见,使得他人苦于与其交往,于是渐渐淡化彼此间的友谊,这种现象尤常见于上司与部属之间,一般说来,部属常由于职务较低的关系,或是不善交际而克制自己的情感,于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主管则因职位高、具有高度自信,便易于严肃刻板,不愿屈尊降贵与部属亲切往来,以维护“主管”形象。如此一来,便妨碍了两者之间的交往,甚至因此难以建立工作上的默契。
其实不必刻意讨好对方,只要研究谈话内容,能够抓住对方心理,往往一句话就能促进彼此的友谊。
交往有深有浅,不必过分要求公平待遇。
传统观念一向要求人们尽力地做到“兼善天下”,尽心尽力地获得每个人的好感,因此,总设法去寻求一视同仁的方法。然而,人皆有好恶之心,即使自我勉强也很难的平等。平心而论,在办公室中是否真能以同等的心态面对每一位共处的同事,相信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出肯定的回答。
其实,交往有深浅并非错误。与亲密的好友相处,必须投注相当的精神与情感。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勉强自己以全副精力维系与每个人的情感,试想如此侧重人情又有何余力处理事务呢?
再说,交朋友是双方面的感情交流,若只是单方面的投入感情,则可能造成误会、干扰的情形,反而令对方产生困惑及不信任。譬如单方面地刻意与上司交往,却得到冷漠的回应,或许上司以为你为了升迁而巴结,一旁观看的同事则误会你谄媚逢迎。如此岂非得不偿失,反倒使双方陷入猜忌之境?
因而,不论与上司、同事或部属交往,皆应视情况而论,如对方能乐于接受自己示好,则可继续深交,否则大可保持点头之交。若一味使自己局限于“公平的人际关系”的桎梏中,则有限的时间、精力将限制你进一步接近真正相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