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论杀之称代前文的“豪族蒲氏”。
B.御史大夫李承嘉附会之称代前文的“武三思”。
C.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称代前文的“思贞”。
D.思贞常节减之称代前文的“夫匠”。
2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表现尹思贞“正直坚贞”的一组是()①发其奸赃万计,竟论杀之。
②思贞善于绥抚,境内独无惊扰。
③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思贞又固争之。
④公擅作威福,不顾宪章,附托奸臣,以图不轨。
⑤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
⑥今日之事,不能苟免,请从此辞。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⑤D.③④⑥
2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思贞任隆州参军时,能严明执法,做明堂县令时,政绩很好;任检校洺州刺史,能安抚一方。这些都受到人们的赞扬,并受到朝廷的表彰。
B.尹思贞任大理卿,皇帝命令斩告发武三思的韦月将,尹思贞不畏权贵上奏章使韦月将免于死刑,后因当面斥责武三思而被李承嘉劾奏,调出朝廷。
C.尹思贞任青州刺史,政绩很好,受到黜陟使路敬潜的赞叹。他前后做了十三个州的刺史,因治政精简,向朝廷奏告的考核连续最佳。
D.左仆射窦怀贞为建造两座道观滥用民工,尹思贞身为主管土木营建的官员对他有所限制,窦怀贞因此怒责尹思贞,而尹思贞指责他的害民。
2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司令思贞推按。译文:
②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译文:
③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译文: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0~35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獉佞邪,为俭所弃,并怀獉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獉獉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獉獉黄令毛钦獉獉到门,笃家。外操兵引软谓曰:“张俭知名天獉獉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獉獉钦叹息而去。笃因缘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獉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獉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素性佞邪素性:朴素的品性B.于是刊章讨捕刊章:刊登文章獉獉C.俭得亡命獉獉亡命:丢掉性命D.若不獉獉名行獉獉名行:名声和品行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残暴百姓,所为不轨得无教我獉所耶獉B.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项王曰:“壮士!獉獉C.钦因起抚笃卮酒。”廉獉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獉D.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触草木,尽死。以獉人,无御之者獉
32.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称代中常侍侯览獉B.莫不重其名行称代张俭獉C.赖其存者以百数称代汉献帝獉D.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称代华阳洞獉
3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俭好的德行和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的一组是()
①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②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③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④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⑤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冒死严劾大宦官侯览及其家属的罪行,受到天下人的敬仰。
B.由于朱并的陷害,张俭离家出逃,所到之处,人们不惜身家性命,掩护隐藏他,足见当时当政者不得人心。
C.张俭颠沛流离,到处逃命,天下人争着做收留他的东道主,可见张俭是个贤人。
D.张俭弃城丢官,灭身破族,其原因是他痛恨不仁之人过分而引起了祸乱。
3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译文:
②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译文:
③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译文: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①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②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③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6.C,骄:骄横放纵
7.B,A项文中义:设法;现代义:做法。B项过问别人的事。C项文中义:士大夫;现代义:衣服和帽子。D项文中义:中央和地方;现代义:中国和外国
8.B,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给,替。A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就。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D项两个“与”都是介词,和,跟。
9.D,③讲卢钧立法,⑥说卢钧借口有病不管事而去游玩,都不能表现卢钧“仁恕廉洁”。
10.B,不是民族矛盾,而是当地汉人、少数民族居民和政府官员的矛盾。
11.①他治理岭南三年,在(任期届满)将要调离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几千人到朝廷请求为他建立生祠(即为还活着的人建立祠堂,逢年过节去祭祀),给他刻石记功颂德。②监军用州府的兵士进行抵抗,直到晚上,经过安抚慰问,那些骚乱的士兵才平静下来。③卢钧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事业有成,功绩丰厚。
12.C,“直”是“讼”的目的,所以“直”应作“申冤”讲。
13.B,两个“遂”都是副词,表承接,于是,就。A项前“以”:连词,表原因,因为;后“以”:连词,表结果,以致。C项前“乃”:副词,表承接,于是,就;后“乃”:副词,表时间晚,才。D项前“其”:副词,表希望语气;后“其”: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14.A,③表现陈寔刚正不阿,④表现陈寔正直坚强,其他各句都表现了他的宽容大度。
15.B,陈寔没有派各县县令处理此事,而是让流民回到本地。
16.D,“富有预见性且善于保护自己”的分析不对,应说明陈寔宽容大度。
17.①我不入狱,众人就没有了依靠;②宁愿受到刑罚的制裁,也不愿被陈寔瞧不起。③诉讼的目的是为了求得申冤,拘禁了他们将到哪里去伸张道理呢?希望不要拘禁他们。
18.C(A项,今义:认为;文中义:因此做什么。B项,今义:经常,一个词;文中是两个词,……的时候,常常。C项,古今相同,不知耻辱。D项,今义:法定的通用货币;文中义:流通货物。)
19.B(A项,“其”为代词,代管仲,可译为“他”。B项,第一个“于”为介词,意为“与”;第二个“于”为介词,意为“在”。C项,均为转折连词。D项,均为句尾语气词,不译。)
20.D(应为修复,修治)
21.A(④对管仲境遇的一般陈述,⑤是表现管仲政治才能)
22.C(A项应为“鲍叔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B项文中无“老是赔本”之意;D项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缺乏依据,另“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不恰当)
23.①管仲既被录用,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盟会诸侯,使天下的一切事情都得到纠正,这全是管仲的谋略。②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③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而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24.C(希:迎合)
25.B(两个“竟”均为副词,最终,到底。A项第一个“其”译为“他的”,作定语;第二个“其”译为“他”,作兼语。C项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来”;第二个“以”为介词,译为“用”。D项第一个“乃”表转折,译为“却”;第二个“乃”表承接,译为“于是”。)
26.C(指代前文“韦月”)
27.D(①所述是尹思贞按“州司”所“令”来办的,不能充分证明他的“正直坚贞”;②表现尹思贞的治理才华;⑤是路敬潜对尹思贞的赞叹,排除ABC)
28.B(“因当面斥责武三思”与原文不符,应为当面斥责李承嘉)
29.①州官署命令尹思贞追究审查。②坚持上奏认为不能执行死刑。③不是治理得好所得到的,什么能够得到这样的奇迹呢!
30.D(A项“素性”:一向的品性;B项“刊章”:在诏令上删除告密者的文字;C项“亡命”:逃命)
31.B(A项第一个“所”助词,当“所……的”讲;第二个“所”名词,处所,地方。B项均为人称代词,他。C项第一个“因”:连词,于是,便;第二个“因”:介词,由……引着。D项第一个“以”:连词,因;第二个“以”:连词,假如。)
32.C(指财产)
33.D(①指侯览的行为。③朱并对张俭的陷害。⑥张俭不得已接受卫尉的官职。排除ABC)
34.D(张俭弃城丢官,灭身破族的原因是他触犯了当朝天子)
35.①张俭弹劾侯览和他母亲的罪行,请求诛灭他们。②张俭天下知名,他逃亡不是因为他真有罪。③蘧伯玉以独作君子为耻,你怎么把君子之德的仁义当作自己的专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