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燕扎糊诀
雏燕如何糊扎,依纸计算莫差。
头乃四横三坚,胸腹两头相加。
主条五段等分,尾竹正方交叉。
全长十取七五,裆线上五更狭。
三停中路是主,两翼尤须详察。
诀为四三三四,变化悉靠自家。
【第二节风筝轶事】
一、蝴蝶湾
蝴蝶湾在山东潍坊市,因蝴蝶风筝而得名。
在很久以前,潍坊原本是风筝艺人聚集的县城,城西南有一处叫做月亮湾的地方。月亮湾边住着两家风筝艺人,一位叫万顺,一位叫胡吉。胡吉有一女叫贞儿,年方十七,俊俏而又聪明灵巧。贞儿每日跟父亲绑扎风筝,练就了一手彩绘的好手艺。特别是彩绘蝴蝶风筝最拿手。凡胡家父女扎绘的风筝,只一到集市马上被人们抢购一空。
胡吉的闺女贞儿和万顺的儿子春生,因随两家老人经常一起绑扎风筝,从小青梅竹马,情同手足。那些扎制风筝的精活,像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修竹条、扎结骨架等活都由春生包了,裱糊、彩绘风筝这些细活儿则由贞儿去做。等到清明节,两位老人扎制的新花样风筝,都要拿到白浪河沙滩上放飞,这差事自然也就落在两位年轻人的身上了。他们白天在一块儿扎制风筝,晚上在湾边月下倾吐痴情,两人情投意合,真诚相爱。
胡吉和万顺两位老人,早已看出了儿女们的心事。同意二人自订的终身,并为儿女选好了吉日良辰,准备操办喜事。两位老人拿出了他们精心合作扎制的一对彩凤蝶风筝作为儿女的订婚礼品。这对彩凤蝶风筝的造型、构图和色彩丰富、夸张,用深蓝色作翅裙,与正体轮廓协调配合,冷暖色对比强烈,不论在室内摆设,还是放飞空中,都逼真艳丽,光彩照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年春天,正是风筝扎制生意最忙的时候,胡、万两家人已经几夜没有合眼,赶制了一批得发往沧州的风筝。一天夜里,潍州官府的差役前来抓丁,春生早被列在了壮丁名单上。春生被抓走了,贞儿哭干了眼泪,两位老人喊哑了喉咙。顿时,天昏地暗,鸟儿惊飞。好端端的一对相爱的蝴蝶被拆散,贞儿悲痛万分,日夜思念情人。
贞儿把对春生的思念之情融于风筝的彩绘上。她时常一边做风筝一边轻声歌唱:
星儿闪,月儿明,
姑娘在房中扎风筝;
祖辈相传的巧手艺,
一代更比一代精;
扎一对蝴蝶飞千里,
我等春哥把亲成。
星儿闪,月儿明,
姑娘乘风筝入梦境;
湾边垂柳飞双燕,
蝴蝶对舞百鸟鸣;
鸳鸯交颈绿水中,
风筝飘摆在天空。
贞儿把全部的心血和感情都倾注在蝴蝶风筝上,把彩绘好的风筝挂在自己的炕头,只等春生回来,共度洞房花烛之夜。
一年一度的清明风筝赛又开始了,白浪河沙滩挤满了放风筝和看风筝的人群。各式各样的风筝竞相腾翔,燕子、老鹰、长龙和蜈蚣,飞长在碧蓝的天空。这天,青州府的孙公子也来观看风筝,一见贞儿的闭月羞花之貌,便魂飞体外,想娶她为妾。第二天,就派人抬着厚礼,到胡家说亲,当场就遭到拒绝,贞儿誓死不从。
孙公子立时恼羞成怒,到了夜间,又派家奴和家丁把月亮湾围了个水泄不通。贞儿料定难以脱身,春生又不在身边,为了维护爱情的忠贞,贞儿跳进了月亮湾中。
第二天,人们含泪将贞儿的尸体从湾中打捞上来,葬埋在这月亮湾旁边。
两年后,春生回来了,得知贞儿已离开人间。春生顿足痛哭,当场就昏死过去。一连几日,滴水不食,两眼直望着贞儿挂在炕头的蝴蝶风筝出神。一日,人们忽然听到春生家里有丝丝的响声,都跑来观看。只见贞儿挂在炕头的那只蝴蝶风筝微微颤动,似活的一般。春生说:“这是贞儿的冤魂,她如今已化作风筝神了。”
从此,春生成了一个“怪人”人,很少言语,一心研究制作蝴蝶风筝。凡经他手创新的各种式样的风筝,深受人们喜爱。他的手艺越来越高超,每年找上门来购蝴蝶风筝的络绎不绝,北到京津,西到西安,东至蓬莱。
人们怀念贞儿和她制作的彩蝶风筝,就把这月亮湾改叫蝴蝶湾了。
二、双葫芦风筝
双葫芦风筝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风筝的故乡——山东省潍坊市的太平街。据说,从前这太平街是条小巷子,这里只住着母子二人,儿子叫太平。
有一天,太平妈妈带儿子到西南关擂鼓山玩。那时小太平只有五岁,穿件绣着荷花的肚兜,是个爱跑爱跳的孩子,一转眼的功夫,就把妈妈丢开了。他一个人东一钻、西一跳,跑呀跑呀,来到擂鼓山东侧,看见一个山洞。小太平好奇心强,想进去看看里面有啥玩艺。开始,这洞是黑的,模模糊糊看不清,可越向里走越明亮,不知不觉来到了像关帝庙那样的金门前。
等小太平一到那门自己便开了。进去,看到一位老爷爷在画画。小太平站在那里看呆了。老人在墙上画葫芦,画完一个就变成一个真葫芦,光闪闪的,十分耀眼。这葫芦也真怪,黄色的变成金的,白色的就变成银的。老爷爷一个人搬来搬去,累得满头大汗。
小太平见老爷爷太累了,便说:“老爷爷,这葫芦,我来帮你搬吧!”老爷爷望了他一眼,慢腾腾地说:“好,可别放错了位置。金色的葫芦堆一边,银色的葫芦放一边。”金葫芦、银葫芦都很沉,小太平搬了几个就累得吃不消了。白发爷爷在一旁,扇着鹅毛扇子,坐在石板凳上,笑着喊他歇一会,数一数这总共有多少个葫芦。小太平高兴地答应了,可数来数去,总也数不清。
老爷爷抚摸着白胡须,笑着说:“孩子,你该到读书的时候了。”于是,从一堆葫芦里选了一只金色的双葫芦送给小太平:“拿去吧,这是你劳动的酬劳。快回去吧,妈妈一定在到处找你了。”
小太平接过双葫芦高高兴兴跑出洞来,口里大声喊着:“妈妈妈妈!”小太平跑到妈妈面前,把沉甸甸的双葫芦给她看。这黄澄澄的东西,把太平妈妈的眼睛也闪得明亮起来了。她忙托在手掌上,又伸出舌头,舔了一舔,忍不住叫了声:“啊哟,这是真金子呀!”她把小太平拉到身边,望望四面没人,就悄声盘问小太平,这金葫芦是从哪里弄来的。小太平便把他在石洞里见老爷爷画葫芦,他又帮老爷爷搬葫芦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太平妈妈听了,瞪圆了眼睛,用手指戳着小太平的头道:“这傻瓜,怎么不多拿点呢?”小太平不服气地说:“老爷爷只给我一个嘛。”贪心的太平妈妈急了:“去,我们去搬。”说着,拉了小太平就向山上石洞跑去。
他们走进石门,里面全变了模样:洞里长满了苔药,地上堆满了黄泥,石桌子、石凳子不见了,白发老爷爷也不见了。太平妈妈怔怔地望了好半天,问小太平:“你没记错地方吧?”小太平眨了眨眼,定了定神,说:“是这里,没有错!”太平妈妈看看手里那沉甸甸、黄澄澄、金闪闪的双葫芦,站了好半天,才拉着小太平走出洞来。
太平妈妈垂头丧气站着不走,心里嘀咕:“我这老命没福气,何不叫小太平一人再进去看看。”不一会,小太平跑出来说,里面仍然和他先前看到的一模一样,有不少金色的、银色的葫芦,只是老爷爷不在那里。
太平妈妈断定儿子有福气,忙把身上的裙子也解下来,扎成了一个口袋,叫小太平进去装葫芦。
小太平再次跑进石洞。转眼功夫,太平妈妈只听见:“轰隆”一声,山洞不见了,眼前只是坚硬的山石。太平妈妈用力拍打着山石,千呼万唤,嗓子都喊哑了:“让我的孩子出来啊!”可是擂鼓山上的石壁连回音也没有。她手里攥着金色的双葫芦,越想越懊悔,就坐在山石边痛哭起来。
天色黑了,太平妈妈还在哭,哭着哭着,模模糊糊地看见眼前站着一位白胡子老人,与儿子说的那老爷爷相似得很。那老人指着她说道:“你这贪心的妈妈,好端端一个可爱的孩子,你不教他走正道,这就是贪心的下场!”太平妈妈苦苦哀求:“你放他出来吧,我再也不贪心了!”那老人想了想,说道:“我没有法子放他出来。只有你勤劳才能放他出来。告诉你,这擂鼓山有一把开山斧,你把荒地挖开,这山也平了。到那时不但你儿子能够出来,这擂鼓山的金、银葫芦也由你搬了!”从此这件事传开了,这一带的风筝艺人们就扎制了双葫芦风筝,太平街的街坊邻居,包括太平妈妈,每年清明节前就在擂鼓山那里放。这一带还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
擂鼓山,擂鼓山
金银葫芦山里藏
太平娘,贪心妈
送了儿子哭断肠
勤劳好,勤劳好
金银葫芦归你搬
扎个风筝双葫芦
莫学贪心太平娘
人们把双葫芦风筝放上天去,是在讲述着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学贪心的太平妈妈,只有勤劳,金葫芦、银葫芦才会由你搬。双葫芦的故事,后来又传到了北京城。北京风筝艺人还制做了一只莲花葫芦风筝。风筝骨架是一个葫芦,在葫芦里画了一个小太平,手持荷花,正蹲着与一只喜鹊戏耍。人们说,贪心的妈妈,只能从这葫芦风筝上才能看到她的太平哩!
三、仙鹤童子风筝
我国历代皇朝的宫廷宴席,五花八门,耗费巨大,十分奢侈。而其中尤为甚者,恐怕要数清代的千叟宴了。这种宴席,不但形式上空前绝后,其耗资规模,也令人瞠目结舌。这轰轰烈烈的千叟宴举行第四次的时候,还引来了当时潍州(即今潍坊)大有名气的“仙鹤童子”风筝被贡榜题名入选进京的一段故事。
乾隆五十九年春,山东也开始物色第四次千叟宴的贡品。这时,传出了皇宫内务府造办处的话:准备两只特制的风筝,用作皇帝“放晦气”之用。当时北京的风筝金已经着手扎制了一只“龙凤呈样”的大风筝精品。有官员上奏:“山东潍州的风筝最好,全国有名。”当即降旨,令潍州进贡风筝,愈快愈好,不得延误。
圣旨传出,潍州的官员又喜又怕。怕的是风筝的扎制,没有规定的式样和尺寸,如违背旨意,事情不成,就会舍命丢官。喜的是小小潍州知府,在皇上眼里,本是无名之辈,今日贡榜有名,如按期进献,定会封官加职,真是天外飞来之福。当晚,火速承旨,派专人承办,让风筝艺人们推举技艺高超者,选出七人。当场宣布:州府大人有令,为向朝廷进献“放晦气”的风筝,必须在一个月之内扎制出来。如果扎制不出来,就将县城里的风筝铺烧掉,风筝扎彩艺人统统抓起来!
这七位风筝艺人中,有一名叫贺大的风筝老艺人,家住潍州城里,扎制新式花样的风筝最拿手,年轻时曾当过教书先生,绘画技巧也很高。他每年扎绘的硬翅人物和筒子形风筝,无人能比。但今要为乾隆皇帝扎“放晦气”的风筝,实是一个难题。贺大心里七上八下,越觉扎制这风筝非同小可,自己扎了一辈子风筝,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