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菊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赏菊饮酒,晋代的陶渊明是人所共知的典型。据说有一年重阳节,陶公家中无酒,竟坐在庭院的菊丛中,手捧一束菊花等候太守王弘差白衣人来送酒,这件事一直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题材。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九日轧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用的就是这个典故。明代有个叫文森的诗人,在外为官,三载都没能与家人一起赏菊饮酒,欢度佳节。有一年重阳节终得赏菊饮酒于家中,心中自然十分高兴,提笔写了这么一首诗:“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字里行间流露出悠然自得之情。明末清初,顾炎武于重阳节饮酒,想到友人王处士不在身边,自己又是个亡国之臣,感情自然与文森不同。因此,他的重阳诗“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杯销浊酒,悉眼看黄花。”写得凄凉哀婉,愁绪万千,引人无限感慨。
到了近代,1927年秋,毛泽东同志写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把令古人无限伤感的秋光写成了令人振奋的春光,全诗充满了胜利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数千年来吟咏重阳诗的佳作。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酒神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为九九重阳,阳气旺盛,这才酿得出好酒。每当酿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上香烛,摆满供品,祈祷酿酒顺利。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初九“竞造酒,曰重阳酒”。这些风俗都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五、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时的“蓬饵”。因“糕”与“高”谐音,重阳佳节,住在平原上的老百姓重阳节无高可攀,无山可登,就蒸些米粉糕点,也可聊以自慰。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
重阳糕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周朝。据说它本是秋粮收获后的一种尝新食品,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应节食品。重阳糕以江米和黄米为原料,或者以小米和大豆为原料,再加上枣。唐代重阳糕上要插重阳旗,这种重阳旗是以五色纸镂为花纹,中嵌“令”字,或插在门上,或为儿童玩具。重阳糕上的重阳旗很小,是用竹签插的,取吉庆之意。宋代,有重阳节前两三日,以面粉蒸糕,上插彩旗的记载,当时制作的重阳糕、狮蛮枣糕、菊糕等都十分精细。重阳糕上还嵌满栗子、银杏、松仁、石榴子,是人们互相馈赠的节日礼品。明代,皇宫里从九月初一起,就开始吃重阳糕。清代,将重阳节吃的糕饼统称为“花糕”。花糕的制作更加多种多样。到了近代,原来的蒸糕除有少数家庭自制外,一般都购买糕点铺中用油、糖和面,经炉火烤制而成的花糕。重阳糕的制作较为简易、随意。论起制作讲究的重阳糕,名堂就要多一些了:糕要有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要有2只小羊,以合“重阳(羊)”之意。
有的地方还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并且点上蜡烛灯。此举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旗代替茱萸。现在的重阳糕,也没有固定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为“重阳糕”了。吃重阳糕的习俗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仍然保存着。有的地方到了重阳,娘家照例要给女儿馈送重阳糕,一般是送2个大的、9个小的,取“二九”相逢之意,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层层花花糕,只因女想娘”,正是反映了这种情景。卖花糕的也挺有趣,一般都“头带吉祥字”,多以小推车推着沿街叫卖。
据说,重阳节吃了花糕,可以消灾去病,百事俱高。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上载: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的戏马台。等他后来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初九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一带: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旬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后来放榜高中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花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花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高中状元的,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了。
如今,我国北方地区吃重阳糕的习俗已经不多见了,但在江南一些地方,吃重阳糕的习俗依然存在。现在的重阳糕多用江米做主料,分别用红曲粉、青菜汁、蛋黄、黑芝麻、豆沙等做色素。花糕制成后,上面插有许多小旗,可谓色佳味美。看起来令人喜爱,吃起来香软可口,有益于食者的健康。
六、放纸鹞
纸鹞(药),亦即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中亦有记述。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带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不过,由于当时没有纸张,只能用竹木制作。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五代时期,带着鸣器的纸鹞——“风筝”的出现,是纸鹞工艺的一大进步,有人把纸鹞(没有鸣器)和风筝(带有鸣器)分成两类。不管是哪一种类,在宋之前,风筝是属于宫廷和贵族的玩物。直到970年以后,纸鹞逐渐增多,这种玩具才从皇亲国戚等贵族的手里,慢慢地流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通的玩具,并流传至今。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以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燕、鹰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项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筝制作极为简单,采一枝竹子,把它弄弯,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之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尔有之。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岭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气候潮湿,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为适合的。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知识小百科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