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地区。中秋花灯可谓花样繁多,有各式各样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及鸟兽花树灯等。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彩灯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挂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6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柴草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点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在中原确立统治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舞火龙
舞火龙,是广东省连州市大路边镇与星子镇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据说舞了火龙后村子便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
从中秋节起,连续3天,大路边镇与星子镇都会舞火龙,特别是最后一天,舞火龙会达到高潮:村民们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们赤膊上阵,村民们点燃鞭炮扔向火龙,小伙子们则舞动着龙头龙身,向抛来的鞭炮左推右挡。舞龙的小伙子们并不怕鞭炮烧,烧得鞭炮越多则以后可以好运连连。舞火龙时,一条条的火龙走街串巷,给各家各户带来好运气,然后聚集到镇中心,集中舞蹈。不少慕名而来的看客,携带鞭炮等候火龙的到来。旁观者用鞭炮往赤膊的舞龙者身上丢过去,鞭炮在年轻人的身上炸开。但是勇敢的舞龙者却不在意,而且欢迎你这样。 第二天的白天,你走过大路边镇与星子镇,可以看到一身伤口的年轻人:用红药水涂在伤口上,他们的脸上,俨然一脸的自豪。
据说,红药水涂得越多,来年的生活越红火,运气越旺。小城连州,从大路边镇与星子镇中出的官员最多,是不是舞火龙带来的运气呢?
舞火龙,也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连续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在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很久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暴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为祸人间。村民们四处搜捕,几经坎坷,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成为民间的风俗。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地区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3万多人,可谓一大盛典。
四、吃月饼
提起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就一定会立刻想起月饼。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不成中秋。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时至今日,中秋与月饼已经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了。但是,最初月饼并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用作祭月的供品。月饼是在祭月仪式中供月神“飨”的供品,在月神“飨”后,祭月仪式完后,祭月者才可以分食。我们的先人认为:月神享用供品后,便把福祉寄寓在供品中。祭月者分食祭月供品,便能得到月神的赐福与保佑。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团圆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为“胡饼”。有传说中秋节吃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传说唐高祖武德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得胜,于八月十五凯旋而归,长安城内外通宵欢庆,这时有个经商的吐鲁番人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持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便把饼分给群臣吃。这是首次将饼与中秋联系在一起,而胡饼改为月饼的名称则来源于杨贵妃。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随口说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了。
另一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元朝统治时期,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起汉人的激烈反抗。元朝统治者惧怕人民起来反抗,就采取每10家只允许用一把切菜刀,每10家还要供养一个蒙古奴隶主的爪牙。这些爪牙,胡作非为,无恶不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了元朝末年,社会秩序也相当地混乱,各地灾荒严重,灾民颠沛流离,忍饥挨饿,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有一年的中秋前,军师刘伯温献策中秋互赠月饼,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写着“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月光亮亮,齐齐排排,排到明朝好世界”等字条夹在其中传递消息,以此互相号召推翻元朝,反蒙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