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秀才扬名
宋朝有个秀才叫苏浩然,多年应试不举,一气之下回到山里关门造起墨来。他造的墨质量特佳,可惜,买的人不多。他苦思冥想,忽然心生一计,在每锭墨上都刻上“李廷圭宝墨”5个字,想借李廷圭的名望将自己的墨打出去。果然,3年不到,他的墨传遍了天下。一次,高丽国的使臣送来大批贡品,宋神宗万分高兴,问他们想要点什么,使臣便开口道,想要百笏李廷圭的宝墨。李廷圭死了几百年了,怎么还要他的墨?而且要百笏。使臣当朝呈上一锭,神宗一看,上面分明写着李廷圭的大名。一个老臣把墨放在手心看了半天,说,此墨乃是赝品,八成出自落魄秀才苏浩然之手。神宗大怒,正想派人去把苏浩然捉来问罪,想想又忍住了,向高丽使臣道:“这墨不是李廷圭所制。那我们也要。”高丽使臣深深一鞠躬,“我们要的是墨,不是李廷圭。”他说在如今高丽,谁不为有一锭李廷圭的墨而得意?它香味彻肤,即便磨研已尽,也久香不衰。还说这种墨可入药,又可当茶……当日神宗传旨,诏取苏家之墨。苏秀才得知此事,既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他的墨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着急的是皇上要百笏,就凭他这双手,10年也制不出来啊!没办法,只好以十笏进献。
大文豪黄庭坚得知此事,提笔写了4句诗赠给他:
廷珪赝品出苏家,
麝煤添泽放乌骅。
柳枝瘦龙印香字,
什装一日三摩挲。
第二节巧试墨仙
北宋最有名的墨师算是歙县的潘谷,他不仅能制墨,还会品墨,人称“墨仙”。
一天晚上,书法家黄庭坚拿着几只锦袋登门,想试试他的功夫。他拎出一只小袋子说,这是墨师李廷圭的墨,潘谷的心怦然一动,抓起口袋就要往外抖,黄庭坚抓紧袋口:“且慢,我只想让你用手捏捏,是真是假。”
潘谷顺手一捏,呵呵笑了:“这哪是李廷圭的墨,是他的侄子李承晏的,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了!”
黄庭坚不禁暗暗佩服,他拎出另一只锦袋,往潘谷面前一放。潘谷不慌不忙地又捏一遍,叹了口气:“这是我二十几岁时制的。现在老了,体力差了,怕也别想做出这样的墨来了!”
黄庭坚当场将两只袋子打开,果然不错,在场的都惊得直吐舌头,黄庭坚更是打心底佩服。他顺手又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锭墨来,大声道:
“前日,我为扬州太守写字,他送给我一锭宝墨,听说,是皇上赐给他的。”
那锭墨被黄庭坚高高举着,灰暗的墨锭上,仿佛还刻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金龙。
“那墨明明是泥巴做的,你却拿来哄我,像话吗?”潘谷抬眼一瞟,哈哈大笑。
潘谷劈手夺下那锭墨,手一掰,断成两截,果真是泥巴做的!黄庭坚如实相告。原来,这墨是他在京城买的。那天上街,见到有人在卖“16锭墨”,颜色发灰,真好像是前朝的宝墨,便买了下来。回家一试,才知上当!
潘谷对黄庭坚说:“你回家看看,你买的那‘十六锭墨’有一锭是真的。”
“何以见得?”
“当年,为了制墨,我几乎把天底下的墨都买遍了,那里面的道道我见得多啦!”
黄庭坚如梦方醒,竖起大姆指连声道:
“真是名不虚传的墨仙,我今天算服了,服了!”
第三节超漆烟墨
明朝万历皇帝,一次在宫里酒醉,把几只夜光杯扔到荷花池里去。小太监下水去捞,竟然捞出一锭黑墨来。一个老太监伸着脖子惊叫:“哎呀,这是歙县产的宝墨!还是先皇在世时不小心掉下去的。二三十年了,没想到又重见天日!”
趁皇上半醉半醒,他滔滔不绝地说着这种墨的好处,皇上听得出神,马上叫人准备笔砚,他倒想试试。
纸铺开了,墨研好了,皇上挥起大笔,饱蘸墨汁,正欲下笔,笔尖下的墨汁“啪嗒”一声滴在那张金雕玉镂的龙凤桌上,皇上顿时兴味全无。老太监知道皇上心疼这张桌子,立刻叫小太监用布去揩抹,揩来揩去,那墨汁竟然越揩越黑,怎么也擦不掉。
皇上气得拔剑要往龙桌上砍,老太监伸手挡住:“皇上息怒,我这就叫木匠来收拾。”
木匠来了,也没主意,只好用刨子把桌面刨去好几层,才将墨汁除去。
当日,皇上传下圣旨,要查查这墨是谁造的?
老太监马不停蹄,风尘仆仆赶到皖南歙县,将所有制墨的匠人叫到一家大祠堂里,把事情一说,众人你看看我,我瞟瞟你,谁也不敢说什么。
老太监把那锭墨拿出来给大家看。墨工们一看便知,这墨是程君房制的。程君房这时正挤在人堆里,一颗心怦怦直跳。为了研制这种宝墨,他从20岁开始,熬过了多少春秋冬夏、寒暑凉热。他钻研过各种配方,懂得在桐油烟中加入麝香、金箔、冰片、珍珠、玛瑙,再用阿胶拌和,用这些原料制成的墨写字不仅墨色生辉,而且能防虫防蛀。尽管这种墨目前名声不大,但程君房却自夸:“我的墨,百年之后可化为黄金!”
今天,正是让自己的汗水在阳光下闪亮的时候,怎么能躲躲藏藏、不敢承认是自己的墨呢?他挺挺胸,正要如实道来,站在一旁的儿子拉拉他:“爹——!弄不好会满门抄斩的!”
程君房挣脱儿子的手,大声道:
“那墨是我做的,是我的!”
祠堂里轰地炸开了锅。墨工们眼巴巴地望着程君房被一群兵丁押走了,个个扼腕叹息。
程君房却仰天大笑:“你们急什么!我能用一颗脑袋换来我的墨名声大震,有什么不好!”
程君房到了京城,没想到皇上早已酒醒,竟然对他制的墨十分感兴趣。见到程君房,连声道:“墨师来了!”
说着,向程君房拱手一拜,弄得他不知所措。
所有在场的太监、宫女都面面相觑。
“你的墨入木三分,真算是超漆烟墨!”皇上当即用他的墨写下了“玄元灵气”4个大字。
从此,程君房的墨便落得“超漆烟墨”的雅称。一直到如今,这种墨还是徽墨中质量最好的一种,一些海外收藏家竟舍得用比黄金还贵重的价格来收购程君房的宝墨。
第四节乾隆皇帝赞徽墨
乾隆皇帝,名叫弘历。自小聪明伶俐,6岁能吟诗,绘画。传说他不是雍正皇帝的亲生儿子,是丞相的儿子,是被调包来的。陈丞相怕雍正下毒手,杀人灭口,终于想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听人说黄山是天下名山,风景秀丽,到那儿既可避开尘劳,又能享受山光水色,故在云谷寺削发为僧,取名禅觉。后来乾隆当了皇帝,这件事不知谁走漏了消息,被皇上知道了,乾隆在位60年,三下江南寻父。
乾隆皇帝下江南,几次来到扬州,都是歙县盐商接驾。这些商人,都拥有巨资,他们挥霍享受之余,为家族思想与乡土观念所支配,在徽州原籍“修祠堂、建园第,树碑坊”。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到扬州,由歙县棠樾大盐商、两淮盐运使鲍漱芳接驾。
乾隆问:“不知爱卿何处人士?”“皇上,奴才是徽州棠樾人士。”鲍漱芳未等乾隆开口,接着说:“我的家乡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有雄伟秀丽的黄山山石,巍峨奇特;青松苍劲秀姿,烟云变幻飘渺。不但风景秀丽,而且歙砚、徽墨蜚声四海。”
乾隆一听“黄山”二字,心中暗想,一来,这不是寻父的好机会吗;二来可搜集到歙砚和徽墨。于是,便说道:“爱卿陪我一道去走一遭吧!”
乾隆皇帝打扮成客商和鲍漱芳同往徽州。鲍氏首先带乾隆到棠樾观看了朝廷赐给的忠、孝、节3座石坊。乾隆是个聪明人,知道鲍氏想凑足忠、孝、节、义四字,好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于是,笑嘻嘻对鲍漱芳说:“爱卿之意我知道了,就允爱卿再造一座‘义’字石坊吧!”接着,乾隆皇帝要棠樾鲍氏盐商为朝廷修筑800里河堤,拨放三省军饷作为交换条件。身为两淮盐运使的鲍漱芳,家里有的是钱,为了名声,当即答应了乾隆皇帝提出的要求。乾隆皇帝很滑,要鲍漱芳拿出纸、墨、笔、砚,立字为据。鲍漱芳也是精明人,即拿出10件“澄心堂纸”、数十包“徽墨”,100枝“王伯力毛笔”,并“九龙戏珠砚”一方,赠送给乾隆。皇上见到“九龙戏珠砚”上9条龙,栩栩如生,五色云气缭绕,白云宛转浮游,好象自己的化身,提笔写了“国宝”二字。又见到那“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徽墨时,即写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8字。再观澄心堂宣纸,又挥毫写下“肌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16个字。又为王伯力笔题“千毛选一毫”5个大字。这4幅字送给了鲍漱芳,从此,徽州文房四宝更加出名。鲍漱芳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准,于是建造了“乐善好施”的义字石坊。乾隆在看了“慈孝里”石坊后,还为棠樾的鲍氏祠堂,亲笔书写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的对联,以此作为对棠樾鲍氏慈孝忠节的褒奖。游过棠樾,乾隆皇帝一人独自上黄山寻父去了。由此,徽墨与这位皇帝也产生了剪不断的缘。
第五节天开文运
清代,名噪一时的休宁江启茂墨店,由于经营不得法,负债累累,老板只好把这爿墨店转让给该店墨工师傅胡天注。
胡天注是绩溪人,接管了汪启茂墨店以后,尽管自己善于制墨,但也不懂生意经,墨店仍不见起色。于是,他决心回绩溪访贤求教。
绩溪小九华的银屏古寺,有个和尚,法名了空,是胡天注父亲的朋友。这了空和尚自幼好学,文武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首次赴京应试,即金榜题名。进入仕途,屡屡高升。后激流勇退,遁入空门。他生平酷爱名山大川,喜摹碑林墨迹,练就一手好书画。为购墨,与汪启茂墨店,过从甚密。
胡天注至古寺拜见了空和尚。了空盛情款待,与其彻夜长谈,将自己40余年挥毫用墨体会,讲给胡天注听。并叮嘱胡天注,要在配制墨的原料上、工艺过程上狠下功夫,特别要在墨模图案上创新。临别时,又将自己珍藏的999帧画稿,赠给胡天注。作为设计墨模图案参考。胡天注告别了空,匆匆返回,一路上边走边思索那墨模如何设计。心中有事,步伐渐慢,信足翻山越岭,不觉日已西沉,待张眼四望,才知道方向有错。可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已渐渐黑下来。幸好不远处有座山神孤庙,权且投宿一宵。
胡天注奔波疲劳,躺倒香案前,一会儿就睡着了。恍惚见一白发老翁,手托文房四宝,飘然向胡天注行来,和蔼地问道:“你可是休宁汪氏墨店的胡天注?”胡天注讶然答道:“晚生正是,敢请仙翁指教。”老翁笑道:“我乃南唐奚廷圭,已知江氏墨店归尔经营,今天开文运,百业待兴,尔善自为之”。言讫,飘然而去。胡天注急步趋前相送,不料绊了一跤。醒来原是南柯一梦。
胡天注细细琢磨仙翁赠言,回到休宁,立即将“汪启茂”招牌改名“胡开文”,取“天开文运”之意。并将了空和尚所赠画稿,仔细揣摩,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时间,制作了一套墨模。用这套墨模制作出来的墨,一下子轰动了文坛,质量超越了同行产品,休宁胡开文墨店就这样逐渐发迹。新刻的墨模越来越多,越刻越美,墨质越制越精。该店制作的各种极品墨,名扬全国,誉满全球。
第六节墨池毁墨
在徽墨大家胡开文之后,他的子孙们继续书写着徽墨的辉煌。
胡开文生有8个儿子,他在世时亲自主持析产,安徽休宁县城的老店由次子胡余德继承。据传,到了胡开文墨业的第二代胡余德时期,造出一种墨,在销售时,曾对外宣称此墨无论在水中浸泡多久都不会溶化散色,引得许多人慕名前来购墨。
一般不会有人会舍得将价值不菲的好墨浸在水中试验,故此墨是否真的不会溶化散色一直无从验证。谁知有一日,一位游学的先生访问休宁时,购买了一布袋这种号称不溶化不散色的墨,在过河时这位先生不慎摔了一跤,连人带墨都栽进河里。上岸后,先生的背竟被染成一片漆黑,他慌忙打开袋子查看,原来袋子里的墨经水浸泡,有的已经溶化。
游学先生非常生气,他背着这袋墨找到了休宁胡开文,并当场以盆盛水,将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见墨裂色散。胡开文墨业当下连声道歉,并以一袋“苍瑰室”墨赔偿。不仅如此,胡开文下属各店各坊,更是立即停制停售这种名不副实的墨,同时以高价买回已售之墨。不合格的墨全部被倒入休宁城外的一座池塘中,传说这池塘也因此变成了“墨池”。至今这则“墨池”毁墨的故事,依然在徽州地区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