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隋唐窟龛
隋唐时期,炳灵寺石窟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8窟,窟内所塑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10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则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这时期炳灵寺石窟造像的特点与唐代石窟造像的整体风格相仿佛,都是强调健康丰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面型较长,动态夸张,起伏处棱角分明,刀法也更显粗犷有力。
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创新举动,艺术风格亦没有特出之处。
知识小百科
如若你乘车到炳灵寺石窟游览,一般会经过著名的刘家峡水电站。那么,你对刘家峡水电站了解吗?如果有时间,也请不要错过它!
刘家峡水电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1974年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被誉为“黄河明珠”。
刘家峡水电站不仅可以用来发电,还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因为截流而形成的刘家峡水库,亦称炳灵湖,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湖水回水长66公里,最宽处6.5公里,最窄处仅70米。沿炳灵湖溯流而上,湖水呈现出深沉却透明的绿色,两岸的青山翠树和上空的蓝天白云,倒投在水中,令人心旷神怡;缎子似的水面上不时有游船穿梭,尾部拖出一道道洁白笔直的浪花,珠碎玉溅,偶尔还有水鸟掠过头顶,便把人的神思引向那无限放松、无限惬意的境界之中。
刘家峡的大坝泄水,也是非常难得的奇景。刘家峡大坝溢洪道孔口设在1715~1735米的高度之间。每当汛期,黄河水从三孔喷涌而出,从800米长、100余米高的溢洪道飞落河中,湍急的河水似万马脱缰,跌落撞击,奔腾咆哮,在太阳的照射下,彩虹飞跨,云蒸霞蔚,十分壮观。
1971年,郭沫若同志曾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到刘家峡参观,面对提闸泄洪的雄奇景象,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满江红·游览刘家峡水电站》一词:
成绩辉煌,叹人力真正伟大。回忆处,新安鸭绿都成次亚。自力更生遵教导,施工设计凭华夏。使黄河驯服成电流,兆千瓦。
绿水库,高大坝,龙门吊,千钧闸。看奔腾泄水何殊万马。一艇飞驰过洮口,千岩壁立疑巫峡。想将来,高峡出平湖,更惊讶!
第三节响堂寺石窟
响堂寺石窟,坐落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的鼓山上。它最初开凿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代(500~577年),之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筑和修葺。现在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分南北两处,俗称“南响堂寺石窟”和“北响堂寺石窟”。两寺相距15公里,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而静谧,人们在山洞里说话谈笑或者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响堂寺石窟内石雕精美,构思巧妙,其光辉灿烂的石窟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其附属的建筑规模宏大,殿阁亭楼依山而建,宏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我国雕刻、绘画、书法、佛教发展的一座艺术宝库。
一、北响堂寺石窟
北响堂寺石窟位于鼓山之腰,山势高峻,多峭壁悬崖。鼓山脚下有常乐寺废址,遗存有宋朝的二座“石经幢”(是建置在佛寺中的一种佛经标志,一般是刻有佛寺主持、化募方丈及建寺人等的名字或刻有经咒的石柱子)。“石经幢”前面有一座平面八角形的古塔,形似九层,而实为五层,是响堂寺石窟的醒目标志。
北响堂寺石窟共有九座石窟,分北、中、南三组,每组都有一个大石窟。几乎每一个洞窟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自己的艺术感染力。如中组的“释迦洞”前有拜殿檐阁,外观颇似雄伟的楼阁,窟外两侧各雕有一个高大的天王塑像,勇猛威武。“刻经洞”因内外壁上满刻经文而得名,是研究书法和佛教历史的天然宝库。
第7窟是北响堂寺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俗称“大佛洞”,最能代表北齐的凿建风格。它宽13.3米,深12.5米,基本上是正方形。洞内有宽大的中心石柱和洞顶相连,这是仿照了印度的营造法式。中心柱上三面都是佛龛,这是北齐石窟艺术的特点。北齐之前的不少雕刻,石窟中心柱上四面是佛龛。
“大佛洞”共有佛像151尊,宏大雄伟,雕刻精巧,菩萨像笑靥如花,飞天像多姿多彩,衣服的褶皱密集而富有装饰性,给人以薄纱透体之感,是北齐艺术的杰作。窟内有一尊大佛,高3.5米,盘腿坐在莲花台上,面目慈祥,庄重敦厚,薄薄的衣饰紧贴身体,几条凹下的雕衣纹线贯穿全身。雕刻的刀法圆润有力,清晰流畅。周壁刻有16个大型的浮屠塔式的列龛,龛顶饰以火焰宝珠,气势煊赫,造型精美,是装饰图案中的珍品。窟内的墙壁上还有几排似乎没有刻完的小佛浮雕。北齐在我国历史上只存在了20多年,看来,是没来得及完成这一窟的雕刻。北响堂寺也有明代开凿的石窟,但这时雕刻的人体肥胖笨拙,衣纹线条干涩呆板,完全失去了北齐舒展流畅的风格。
明代末年距今只有300多年,而北齐距今已有1400多年。明代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人力,而北齐只是当时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国,财力、人力、物力等都远远不能与明代相比。但是北齐的雕刻艺术水平却比明代高得多。可以说,响堂寺石窟作为中国某个历史时代艺术的典型代表,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任何石窟都不能取代的。
二、南响堂寺石窟
南响堂寺石窟位于鼓山南麓的西纸坊村北、滏阳河北岸,共有洞窟七座,随山势营造,分为上下两层,上层5窟,下层2窟。其中,位于下层的华严洞最大,高4.9米,宽、深均6.3米,共有佛像一千余尊,因洞内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以“华严洞”和“般若洞”两个洞形为支梯,中间有方柱,后壁下凿有通道,以便礼佛时通行。龛内佛像虽然遭到破坏,但洞壁上的佛典经文仍清晰可辨。据记载,这些佛经有的历刻长达四年之久,字体方正,结构浑朴,笔力雄健刚劲,是研究书法演变的珍贵文物。
由华严洞前的“之”字形石阶向上走去,为二层五窟。这五窟中,“千佛洞”保存最为完好,也最为壮观。洞内有石佛1028尊,因此,将此洞命名为“千佛洞”。窟内有三个壁龛,各龛均有一佛、两罗汉、两菩萨共五尊像;左面坐佛的双脚踏在从狮子口中吐出的双头莲花上,颇为新颖别致。窟内雕有释迦牟尼坐像,面容光滑圆润,嘴唇微微上翘,长耳垂肩,神情和善安详。窟壁上雕有一排排的小佛像,鳞次栉比,琳琅满目。洞窟顶部的伎乐、飞天,雕工细腻,裙带飘逸,姿容妩媚,精致典雅。他们有的手弹竖箜篌或圆琴,有的口吹竹笙或横笛,形象各异,颇为生动。
1986年6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峰峰矿区文物保护所在一次野外作业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批浮雕艺术品。新发现的浮雕,位于南响堂寺石窟的第3号石窟和第号7石窟的窟口顶部,是和窟口雕刻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窟檐。窟檐上装饰有美丽的山花蕉叶、金翅鸟以及摩尼宝珠等佛教石刻艺术品,为北齐时代的原作。这种浮雕艺术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现的,而且时代准确,规模较大,保存完整,为研究北齐时代的文化、艺术、建筑和宗教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可以说,响堂寺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位置,它上承云冈“塔柱”式石窟的风格,下开隋唐“三壁三龛”式石窟的先河,是北魏时期和隋唐时期两种不同的石窟艺术风格的连结点。
知识小百科
你知道响堂寺石窟是如何开凿的吗?
历史上,北齐以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都城,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而鼓山正好地处两个都城的往来必经之地,这里山清水秀,石质优良,崇信佛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下令在此地开凿石窟,修筑行宫,兴建寺院,以便在他来往于晋阳和邺时避暑、游玩和礼佛。如今,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佛寺也不是原来的建筑了,但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石窟,在历经了一千多年的风雨之后,却保存了下来,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这个地方规模宏大的凿窟雕像和辉煌灿烂的佛教艺术。
第四节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又被称为“克孜尔千佛洞”,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库车县西部约70公里处的明乌达格山。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凿于约3世纪(东汉末年)时,5~7世纪为最盛期,至8世纪末逐渐停凿。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克孜尔石窟现存洞窟236个,其中,窟形完整的有135个,带有壁画的80个,壁画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其风格独特的窟形和壁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龟兹历史
置身于雄伟的明乌达格山,举目远眺,克孜尔石窟尽入眼帘:只见陡峭的悬崖上,一个个石窟层层相迭,鳞次栉比,气势恢宏,威风八面,是新疆最大的一处佛教文化遗址,现已被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证,库车县为两千年前亚利安人建立的古龟兹国所在地。古龟兹国于公元前176年建国,1001年被回鹘所灭,存在了一千多年。在汉唐之际,龟兹国是西域36个国家中的大国之一,据《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有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当地的居民构成也比较复杂,族种杂多,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逐渐融合成了龟兹人。
3~4世纪时,龟兹王国的佛教就已经很兴盛了,不仅修建了很多装饰富丽、规模宏大的寺庙,还集中能工巧匠和著名画师等,大兴土木,建造气势恢宏的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群修凿的年代开始于东汉,结束于唐末,历代龟兹王对这项工作都极为重视。7世纪时,龟兹王国的佛教达到了极盛,甚至连龟兹王宫都装饰得如同寺庙一般。其间,历代龟兹国王对克孜尔石窟群的建造一直在持续着,没有停止。
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龟兹当时有佛寺100余所,僧尼5000多人。每年秋分时节,都要举行十余天的迎像大会。节日期间,各佛寺都要用珍贵的绸缎把佛像装饰起来,然后放到彩车上,在城内街道上缓缓而行。上自国王、王后、贵胄、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脱掉帽子,穿上新衣,赤着双脚,手拿鲜花出门迎接佛像。待佛像驾临,人人顶礼膜拜,个个焚香散花,仪式极为隆重。
据考证,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鸩摩罗什就出生在龟兹。鸩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跟随名僧学习佛经。12岁时,鸠摩罗什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鸠摩罗什回来了,亲自远迎,并专门为他制造了金狮子座,请他升座说法。401年,鸩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以国师之礼款待他。从此,鸩摩罗什就在长安从事佛经的翻译,和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与直谛、玄奘并称为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对我国的佛教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精美绝伦的壁画
克孜尔石窟群现存壁画约10000平方米,在世界上是仅次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宝库,堪称“中国第二敦煌”。
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譬如古代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这些古代龟兹国画师们的宏篇巨作,生动地记录了大约从3世纪到13世纪新疆地区的历史生活场景,为研究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等情况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