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类是基于学生实习表现的就业推荐信。协会根据学生在企业会展项目参与的实际表现出具就业推荐信,推荐在实习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到社会其他会展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确保会展专业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与市会展业协会的合作,确保了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中能够有较为充分的会展项目实战参与机会,有利于浙大城市学院培养出对行业真正了解的、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会展人才,以及基本实现专业对口的高质量就业。
总之,西博办、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浙大城市学院三方在会展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扎实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探索出了“西博办—市会展业协会—城市学院”三方围绕城市会展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项目运作的紧密协作、共同推进的互动机制和途径。西博办、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浙大城市学院三方的合作目标是:在共同推进杭州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将浙大城市学院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会展教育特色院校和全国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1.4重构高校会展教育生态的思考
“开门办学”是许多高校的办学理念,但是实际做得好的并不多,表现在真正遇到社会需求的时候,一些保守的教务机构和一些不愿意作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部门往往固守传统思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往往以“影响教学秩序”等冠冕堂皇的名义导致了“开门办学”成为一句空话。这也逐渐造成了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业界实际操作越来越远。教师闭门造车,学生缺乏实践,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
专业教师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在学期间组织一次专业实践,需要跑这个部门那个部门办理手续,碰到一些软钉子,以至于带领学生实践的热情被浇灭。
另一种困惑是学生到了实习时间,这时各个高校学生都一拥而上,各个企业人满为患;而企业有的时候没有这么多的实践机会,即便学生去了也只是坐坐冷板凳,实习成了喝茶看报纸。这里面需要讨论的是,课程的教学计划到底应该是刚性的还是柔性的?如何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适应把握社会提供刚性的实践机会?如何使学期中的学生专业实践成为课程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成为“本来应该这样做”的内容,而非某些教务机构人士眼里的异物?还有,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专业实践也是一个生态方面的问题。如果氛围不好,现在的学生即便有实践机会也会挑三拣四和抱怨,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下会导致学校教务机构和管理部门对某些实习项目态度的改变或捉摸不定,让参与实践的教师身心疲惫。
当然,企业的发展程度也是影响“开门办学”的障碍。中国的企业发展历程还比较短,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责任感欠强。对在人员招聘方面直接要求“来了就好用”,但是对参与行业人才培养没有太多的兴趣,不愿投入精力和财力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在有人员需求的时候,也往往是使用为主,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没有将自己和学校的合作视为人才教育的重要一环来看待。在目前高校持续扩招、学校专业教育缺少实践机会的背景下,这种纯粹的劳动力型的实践比较多,很多时候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缺少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指导。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企业是需要引导,甚至约束的。在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通过引导来提升企业参与专业人才教育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政府在良性教育生态构建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从近些年教育投入的资金的不断壮大来看,政府对教育事业不可谓不重视。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还需要具体的人才培养支持。如当前的高校和企业合作中,企业处于上位,高校明显处于下位,这种生态状况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缺陷。政府在良性教育生态构建中的关键性作用应该集中在:如何为高校开创一些“源头活水”(而非一次性的资金投入),让高校办学有可持续的项目资源、人才培养资源和资金来源,使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更具有话语权?如何发挥半官方色彩的行业协会的作用,提升协会企业会员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教育生态理论是一种整体互动的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教育过程各要素、各环节中,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教育生态的概念和理论能够很好地启示我们,如何在政府、行业协会和高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重构高校会展教育生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开展和健康发展。浙大城市学院在与政府、行业协会的互动机制中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构建了相对良好的会展教育生态。
1.4.1会展教育生态重构中的政府职能思考
在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生态的构建中,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即西博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西博办通过与浙大城市学院共同组建杭州市城市会展发展研究中心这个平台,“以项目带支持”,注入会展项目和研究项目,实现放水养鱼,支持会展人才培养。这里的“以项目带支持”,主要是会展项目,让浙大城市学院通过会展中心承接、参与杭州市政府主导型的会议、展览和活动的运行管理。在把会展项目交给社会企业做还是交给学校机构做的时候,西博办选择把机会更多地给高校,因为交给高校做,不仅可以把会展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同时也具有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应该重视的因素。
有人会问:学校机构能够和社会企业竞争吗?学校机构的项目运作能力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因为这些实际的会展项目运作是来不得半点疏忽的。将项目效给学校做,政府相关部门是否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实际上,对会展业来说,学校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以浙大城市学院为例,其会展中心具有10人规模的专职员工团队,专门负责项目运作,并且选派原来的学校教育发展公司副总经理负责项目运行管理。这是会展中心作为校内机构与其他学校机构不同的地方。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不仅是一个实体运转的研究机构,而且是一个承接项目策划的执行机构;它面向社会时更多的是个公司,面向学校时更多的是一个综合实践基地。除了专职员工团队,浙大城市学院还有8人的专业教师团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也会参与项目的策划、执行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因为会展业的行业特点,在项目执行期需要大量人员的参与,学校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谓伸缩自如。专业学生团队组织纪律性好,战斗力强,这是社会企业无法比拟的。犹如作战,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项目执行中的纵深性非常好,不仅有专职团队,而且有专业教师团队,更有数量庞大的专业学生团队,而且具有中心干事团队和普通学生团队、高年级团队和低年级团队之分。
这三支团队经过很多大大小小会展项目的执行考验,已经变得成熟,组成了执行力非常强的会展策划和执行团队。这样的团队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会展公司里面也是属于有一定规模的。实践证明,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作为项目执行机构,项目运营中具有高校严谨扎实的作风,没有一些社会企业的某些坏毛病,各方面能力处于杭州市会展公司的前列,在杭州市会展业界塑造了良好的品牌。
另外,作为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部门,政府相关机构还可以指导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引导协会会员参与到会展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数量众多的会员企业项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1.4.2会展教育生态重构中的学校理念思考
浙大城市学院在与政府的沟通过程中,是本着“要项目不要资金”的理念的。
因为给资金是不可持续性的,只能给一次或几次,更重要的是无法改变会展教育的生态。而会展项目是每年都会有的,是源源不断的,是可以改变会展教育生态的,而且有了会展项目,实际上也就有了经费。
会展中心通过项目运作,收获了现金流,不仅在学校不掏一分钱的情况下养活了中心的专职员工团队,而且实现了结余资金惠哺会展教学的目标。会展中心通过项目运作,收获了信息流,将会展业最新信息和会展项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日常化实践之中。教师和学生都吸入了来自一线的新鲜氧气,师生的教学都建立在大量实际项目之上,使得整个教学变得异常鲜活。
更重要的是,会展中心在运作项目过程中实现了教育生态的有效重构。会展业是十分综合性的,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机构参与,因此外包是会展运作中的常规举措。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中心有了项目之后,社会会展企业很多时候作为乙方单位参与会展中心的项目运作。处于甲方单位地位的浙大城市学院,在教育生态上就占据有利地位,能够从人才培养上主动地利用项目锻炼使用学生。项目参与单位因参与会展中心项目的缘故会积极地接受浙大城市学院的学生去实习,会重视浙大城市学院去实习的学生。有时候,学生是直接以会展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派驻到对方公司去顶岗工作的,而因为浙大城市学院的学生好用,所以实习需求源源不断,专业学生实习机会非常丰富。
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是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为了实现项目运作时间的刚性,浙大城市学院构建了柔性教学机制,要求学生每学期17周中拿出2周参与会展中心的项目实践。试问:学生一个学期17周都是坐在课堂里听课好,还是15周听课,机动2周参与项目运作好呢?很多学生会因为不知道要学什么而处于迷茫状态。而参与实践后回来的学生,因为在参与项目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业界需要什么,往往精神状态良好,学习变得繁忙。这就是高校教育需要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柔性教学计划并非在某两周所有学生都停课去实习。这个机制的根本原则是适应项目运作的刚性,这里的“刚性”不仅在于时间方面,也在于实习人数的需求方面。会展项目有多少岗位需求,才让与之对应数量的学生进行参与,不参与的学生则照常上课。这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质举措。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不少高校是应该实实在在抛弃那些陈旧的计划和顽固的思维,转换思想,采取切实举措提升教育质量的时候了。
1.4.3会展教育生态重构中的协会职能思考
中国的行业协会其实都是半官方色彩的,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如果政府在教育生态中有良好职能的发挥,它也能够协调行业协会更好地参与人才培养。
如前所述,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汇聚了杭州市几乎所有会展企业和机构,资源丰富。单个企业对人才培养可能意识不强,但是如果有行业协会引导,则情况会大不一样。企业和高校是本来就存在内在合作需求的,要解决的只是这种需求如何在人才培养的层面运作。
在年度优秀会员评选中,市会展业协会设置了如企业老总和资深员工到高校讲座次数、接纳学生实习人数、高校项目合作次数等指标。和高校的互动与合作情况,也作为协会向政府推荐会展项目承接机构的依据之一。
依着会展教育生态的重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需要做主动出击者,积极作为,大胆沟通,努力争取政府的相关支持,调动协会的力量来提升与企业的对接,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