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会展企业在业态快速成长过程中需要会展教育院校培养大量的会展应用型人才,如会展营销、会议组织管理、展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管理、现场管理、注册管理、展览策划、展台设计、财务预算及规划等人才,但目前会展教育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却出现供给不均的状况,会展教育与会展市场的需求不能实现良好互动与匹配。不少地方会展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屡屡碰壁。这就引发了我国会展教育繁荣背后的巨大危机的现象,如何使会展专业毕业生能“学以致用”,又能尽可能多地适应不同职业需求,从而实现教育界、企业界和会展专业学生间的共赢,这已成为会展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会展教育要创新学习环境、加强创业教育管理,积极引导和推进应用型教学改革,这就需要加强会展师资与教材建设,根据会展教育院校的资源背景,凝练会展专业的“特色”,实现会展教育资源与会展市场实际需求的匹配。
11.1会展教育资源主体与会展市场互动的必要性
会展教育资源主体由于在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缺乏对会展市场需求的把握与岗位的指向性,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继承或延续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型体制,追求大而全,弱化了会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导致会展教育资源主体与会展市场互动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因此,会展教育院校在各自的领域里摸着石头过河,会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上缺乏统一标准,课程设置上出现巨大差异。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除了会展教育院校间信息不对称外,会展教育院校本身对会展业,特别是区域会展产业缺乏深入了解,从而影响了会展教育资源和主体市场需求的匹配。具体表现在:
(1)会展师资短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我国会展行业本身还处于一个不断摸索和认知的过渡期,会展相关学科与教学理论和会展业体系尚不完善,大多会展教师源自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学体系,没有从事会展行业操作的实践经验。因此,会展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课程讲授空洞,缺乏专业针对性。
(2)会展师资对会展市场与会展企业需求把握不准。不少会展教育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拥有经济、外语、旅游、历史、社会学、广告、管理等专业背景的教授、博士、硕士等良好的师资资源,但真正的会展实际操作经验普遍缺乏,对会展市场与会展企业需求把握不准。因此,在专业建设方面,不能针对会展产业活动中不同岗位功能所需的专业知识特点,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展开诸如案例教学和展会模拟环境等形式多样的教学。
(3)教育界对会展学科体系争议不休,尚未达成共识。会展院校对学科体系建设信息不对称,在课程设置上出现巨大的差异,对会展学科体系、会展专业内涵与外延各执一词,出现高校现行的会展理论教育体系难以与会展市场、会展企业的结果导向型的用人目标形成一致,最终导致社会急需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尴尬局面。
(4)会展教材建设滞后,缺乏会展应用类的技能教材。会展教育院校的教材建设滞后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会展企业用人需求相左,不少会展专业教师处在专业相关理论迷茫的困扰状态,无法传授学生“学以致用”的会展实践技能,这种教育现状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国会展教育的良性发展。
(5)学校教育目标与会展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会展校企双方逐步扩大了对会展教育目标认知的信息孤岛,会展企业不熟悉学校课程、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程度、会展教育的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设置;学校在实习基地建立过程中,缺乏对不同会展企业工作特征、岗位设置、用人诉求的深度了解,再加上学校对实习基地没有科学统筹规划、定期联络、专人负责(配合教学)的机制,导致会展学生实习效果不显著。
(6)“双师型”教师匮乏,学生专业技能缺乏具体辅导。大多学校对参与会展企业基地实习的学生都缺少前期辅导。具体表现:一是没有明确的实习规划与任务;二是对目标实习企业业务流程了解不够,运作项目介绍不全面;三是未对社会环境中的能力加以辅导,如展览组织机构内部平面沟通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职业技能的运用能力等;四是缺乏以结合会展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会展从业资质的系统培训。
(7)会展教育过程未将社会实践导入教学设计环节,未能通过社会调查这一非常重要的方法来加深对会展业发展规律、项目运行、行业热点等状况的直观感受与理解,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但由于现会展教育“双师型”师资的不足,学生实践环节中相关社会调查方面的指导与策划相对较弱。因此,会展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没有很好地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也无从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的特点、项目运行的规律及行业内各环节间的相互关系。
(8)会展教育对专业指导不够,不能紧扣会展行业特点。会展院校因实习指导教师不到位,不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对专业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编制与会展企业进行对话的实习指导规划。再加之学校在实习经费、教师工作量、教学考核指标的设置因素,对于指导教师深入会展企业,定人、定岗辅导方面缺乏鼓励机制,会展专业学生在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积极性与主动性、团队合作与专业技能等方面普遍较弱,使得会展专业学生的实习既不系统性,也无法实现可控性,导致会展实习流于形式。这也是会展教育师资团队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11.2会展教育师资的建设要符合会展教育的发展水平
会展教育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展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在教育资源主体与会展市场需求的互动与匹配上。从某种意义而言,表现在会展市场对会展教育院校生产“产品”的满意度上。我国会展教育师资队伍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双师型”教师资源稀缺,因此不能有效地展开诸如案例教学和展会模拟环境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直接影响了会展教育与会展需求市场的配置。浙大城市学院在会展专业建设过程中认为:加强会展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会展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11.2.1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为了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特质”
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为了让会展学历教育适应我国服务产业的结构调整,满足我国会展业高速发展与会展市场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展专业学生培养成为能直接面向会展市场与会展企业所需的各级项目管理或应用型人才,是会展教育院校的根本目标之所在。在进行会展师资建设与配置的过程中,首先是对培养怎么样的会展专业人才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定位,浙大城市学院在会展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确立了以下目标:
(1)以行业性为导向。不以一味追求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为终极目标来进行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是应该根据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构建会展行业的要素理论及知识体系,以此来配置会展特色专业的教学师资团队。
(2)以应用性为基础。提高会展专业学生进一步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策划会展项目方案并能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以应用型为基础的会展教育模式是为了强化会展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从而符合会展市场与社会的需求。
(3)以多元性为特征。会展教育需对不确定的未来市场职业需求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在培养会展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需强调能力培养多元化性,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综合型技能等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浙大城市学院在会展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统一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宽厚理论知识和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会展应用型人才,迫切要求建立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干、富有活力的会展教育师资队伍。而将有目标地进行“双师型”师资引进与培养,作为提高会展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落实的关键。
11.2.3明确“双师型”会展师资的标准
确定了会展师资团队建设的基本目标与会展学生的培养定位,浙大城市学院在师资建设中加强了对“双师型”师资的建设力度。主要依据是:首先,目前从事会展教育的大多会展专业教师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缺少会展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会展营销实践经验。其次,这些教师大多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从事会展理论的教学,但难以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会展专业技能教育。再者,高校会展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状由来已久。因此,强调加强会展“双师型”师资的建设是为了加强会展教学环节的实践性,促使会展理论教学和会展实践的正确定位与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有效地解决会展行业与会展市场对当前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于会展“双师型”教师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浙大城市学院在会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明确了会展“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根据以上会展教育的从业资质标准,浙大城市学院于2007年9月果断地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览分公司一位从事会展工作8年并实际从事大型会展项目——义博会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双师型”教师引进会展师资团队,充分发挥其专业实践经验,结合会展特色专业的建设开展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反响。
浙大城市学院在会展学历教育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宽厚理论知识和较强会展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会展学生理论知识以“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为标准,不仅要提高会展实践的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培养会展项目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无论是在学历、职称,还是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引导会展专业师资团队更注重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会展实践技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凝炼“特色”。
11.2.3会展师资队伍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浙大城市学院在会展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专业教师的引进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会展院校要创建特色会展教育品牌,通过不断总结,归纳了会展师资队伍建设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会展专业教师的合理标准与内涵
会展师资队伍建设首要且关键性的问题是怎样的专业教师可以用于会展教育?由于会展教育与会展市场环境的信息对称不够,因此,在中国会展教育实践中一直没有提出会展专业教师的标准,这就导致了不同教育院校对会展专业师资的理解差异。最终导致无法实施有效的资格认证,使得会展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实现规范化的操作。其结果是很多有一技之长的会展人才因没有教师资格证书而无法成为会展专业的教师,而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却总是进入不了会展教育的角色。
2.会展师资的科学培养规划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师资仍然是沿袭高教系统传统的培训模式。首先,基本上沿用普通教师的培养模式,学科化倾向严重,背离了会展行业对专业教师强化应用型教学的本质要求。其次,会展教育师资培训的主体仍是高等院校,企业参与度不高,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影响了会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影响了会展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再者,现会展院校师资建设往往是通过引进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强调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却对其会展专业能力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由此影响了高学历和“双师型”教师间的有效融合。因此,探索会展专业师资的建设是以个体培养还是以团队建设为主,这需深刻感悟会展专业的需求并具有对该专业发展未雨绸缪的远见。
3.缺失会展专业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会展院校还没有走出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子。会展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仍然是按教师系列职称来享受福利待遇和级别标准,走的是“单行线”评价模式,这种评价制度对于非“双师型”会展教师来说已经失去了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动力与压力,为“双师型”会展师资队伍建设设置了障碍。这也成为目前大多会展院校不能引进具有良好会展行业背景,且具备一定理论研究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会展教师的主要原因。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缺失科学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背景下就显得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