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48100000024

第24章 门外谈戏

当我还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时候,就迷上了婺剧,觉得这是天底下最悦耳动听的戏剧,“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十八岁离家游学,他乡遇知音——越剧,中途移情别恋,“与我心有戚戚焉”;四十岁邂逅京剧,不惑之年竟为其所惑,“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而今倦鸟思归林,才知天下本无最悦耳动听的戏剧,只有最适合脾胃的戏剧——婺剧,“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已。

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土,离开了孕育婺剧的八婺大地,蓦然回首,或许视野可以更加开阔一些;从婺剧到越剧,从越剧到京剧,再从京剧回到婺剧,兜了一圈,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或许态度可以更加超然一些。

是京剧祖宗,还是堂兄?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生前曾说过:“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得到婺剧中去找。”

有人有意无意把这句话奉为“尚方宝剑”,据此认为,京剧是国剧,可婺剧是京剧的祖宗,仿佛是无比尊崇的戏剧“太上皇”。

二百多年前,安徽徽州的徽班进京以后,与汉剧合流,逐步演变成国剧——京剧。同时,徽戏流传到相邻的浙江金华,跟金华的方言和乡土音乐结合,变成婺剧的六大唱腔之一。京剧和金华徽戏,都是徽州徽戏迁移他乡,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以后繁衍下来的后代。他们有共同的祖宗,彼此之间有血缘关系,可以说是堂兄弟,婺剧怎么会是京剧的祖宗呢?

至于为什么梅兰芳要从婺剧里寻找京剧的祖宗,那是因为当年京剧发展壮大以后,倒流到徽州,反而将自己的老祖宗徽戏淹没了。由于地域相对封闭,金华一带并没有多少京剧的市场,所以徽州徽戏的遗传基因,在古朴的婺剧徽戏里,得以比较原始地保存下来。就像现在的基因鉴定,如果没有直系亲属,可以找旁系亲属。

是重念白,还是重打斗?

网上热议浙江省金华市婺剧团排演的《二度梅》,一片叫好。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听到几句标准的普通话,显得特别刺耳,不免扫兴,原来请了一位北方的高明跑龙套。跑龙套的将就一下算了,毕竟戏份也少,念白不多;更有甚者,连正儿八经的角色,也由北方演员来演,也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是说婺剧团不能聘请北方演员,而是北方演员应入乡随俗,学会婺剧的唱腔和念白,否则最好免开尊口。听说浙江龙泉实验婺剧团聘请了一位山东籍的武旦,能够说一口地道的缙云土话,殊为不易。南方人学讲北方话本是困难,而北方人学讲南方话更是难上加难。

据知情者称,聘请北方演员的原因无非有这么两条:一是工资较低,节省成本;二是擅长打斗,吸引观众。现在不少民间剧团生存困难,演员的工资水涨船高,而演出的戏金没有同步上涨,有点揭不开锅,聘请北方演员节省成本,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为了擅长打斗而聘请北方演员,恐怕有点本末倒置了。

戏剧表演的程式包括唱、念、做、打,为什么念排在打前面?因为念比打更重要。为什么电影看了一遍一般不要再看第二遍?因为情节已经了然于胸,一遍足矣;为什么戏剧看了一遍又一遍,总也看不够?因为与其说去看戏,不如说去听戏,就像听音乐一样,百听不厌。听戏无非是听唱腔和念白,“千斤念白四两唱”,可见念白的重要性。相信多数观众像我一样,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会选择念白而放弃打斗。打斗不够精彩,那是水平问题,还可以凑合;念白用普通话,让人怀疑还是不是婺剧,无法接受。打斗固然也很重要,但如果纯粹为了打斗去看婺剧,还不如看电影武打片或者杂技表演,那才惊心动魄!

是固守农村,还是进军都市?

只有百年历史的越剧,一起步就打入上海滩,从而风靡半个中国,成为我国的第二大剧种。越剧的发展奇迹,不由让人产生遐想:婺剧能不能走出浙江金丽衢,走进沪杭大都市?

地方戏的唱腔和念白,建立在各地“官话”的基础上,而“官话”又深受方言的影响。婺剧的唱腔和念白,大致是浙江金华的“官话”,譬如“如此”、“书”、“树”的发音,就很有地方特色,跟普通话相差十万八千里。一种地方戏能不能顺利向区域外推广,跟方言的通融性有一定的关联。

越剧和婺剧都发源于浙江,属于吴方言区,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亚方言区。据复旦大学教授张世禄先生考证,吴方言区分为北方亚方言区和南方亚方言区。在北方亚方言区内,各种方言区别不大,相互可以听懂;而在南方亚方言区,十里不同音,相互不能听懂。越剧发源地浙江嵊县属于北方亚方言区,与杭州、上海一样,推广时遇到的语言障碍比较小;婺剧发源地浙江金华属于南方亚方言区,与杭州、上海分属不同的亚方言区,推广时遇到的语言障碍就比较大。婺剧要走进沪杭等大都市,首先面临语言障碍。杭州人听金华话,跟听外语一样,还以为是日语呢!

实际上,参加杭州婺剧联谊会的,都是在杭州工作的金丽衢人士,不太有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们从小听婺剧长大,情有独钟,所以在异乡呼朋引伴,成立了这么一个自娱自乐的组织。倒是有不少从小喜爱婺剧的人,自从踏上杭州这块土地以后,移情别恋,越剧成为最爱,婺剧退居其次,包括曾经的我。尤其是浙江缙云的大学毕业生,在杭州创办了婺剧网,转而创办越剧网,创办业余越剧团,搞得红红火火,不亦乐乎。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生命周期,曾经赫赫有名的弋阳腔和海盐腔,而今安在?已经四百岁的婺剧如今面临的不是焕发青春的问题,而是延缓衰老的问题,这是历史铁律。当务之急,不是考虑如何扩充婺剧的地盘,而是如何巩固金丽衢等传统“根据地”,让这“星星之火”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熄灭了,最好还能够掀起一个小高潮。

三十年来,看看有多少专业婺剧团解散了,有多少民间婺剧团熄火了?浙江浦江是著名的乱弹之乡,“浦江乱弹”曾经风靡浙赣,而专业的浦江婺剧团居然在二零零三年解散了,民间剧团也不成气候,老百姓要看一本像样的戏,都不能够。婺剧这个四百岁老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也衰老得太快了吧!这才是热心人士应该担心的。

现在,地方戏普遍走下坡路,跟越剧发家的时代背景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一百年来,电影分流了戏剧的观众,电视分流了电影的观众,网络分流了电视的观众,接下去以3G手机为载体的移动网络,必将分流固定网络的观众。所以,婺剧何时挺进沪杭大都市的话题,不是当务之急,可以暂时放一放。

是守成,还是创新?

创新是吸引观众的“兴奋剂”,是延缓衰老的“青春宝”。

远的来说,四百年前,婺剧的雏形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可能是农夫的田歌,也可能是送葬的哭腔,再到后来的坐唱,是不是创新?从坐唱到上台表演,是不是创新?近的来说,从男旦的雌雄喉,忽阴忽阳,到徐汝英的自然发音,行云流水,是不是创新?答案不言而喻。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婺剧。

有人说,婺剧是几百年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多少代人的积累,凝聚了多少老祖宗的血汗,不能改变。历史悠久不能成为固步自封、拒绝创新的理由。婺剧不是珍藏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活跃在乡间街头的活艺术,活在千千万万观众的心中。而观众是活生生的,观众的审美情趣是变动的,一百年前的观众,与现在的观众,口味是一样的吗?就是我们这一代观众,跟我们父母一代观众也是不同的。儿时跟母亲一起去看戏,她不认识字,遇到演员有大段的唱,因为听不懂,就说“冗长”,不耐烦,而我正好相反,眼睛盯着幻灯片,看得津津有味。对母亲来说,看着打斗火爆的场面、粗犷夸张的动作,已心满意足;对我来说,虽然也很喜欢,但总不过瘾,觉得有所欠缺。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婺剧的表演也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要创新,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现在的演员,最主要的问题是继承不够,没有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如何创新?这也难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受到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年轻观众被分流,舞台前经常剩下白发苍苍的老人,婺剧演出市场萎缩,部分专业剧团解散,业余剧团萎缩,许多优秀演员为了生计,不得不忍痛改行,演戏先要填饱肚子啊。

如今,创新成了有人偷工减料的“遮羞布”,变成瞎搞。有些民间剧团,简化了固有的表演程式,你如果提意见,他马上答复:“创新了。”原来的音调比较高,有人唱不上去,降低半拍,你如果提意见,他马上答复:“改革了。”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样我们可以说“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国的”,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众不同的个性,个性越鲜明,就越有生命力。婺剧之所以在全国地方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在于鲜明的个性——文戏武做,武戏文做。婺剧创新,不是要改变婺剧的这种个性,而是要张扬个性,在这个“文”字上加以完善和提高,使艺术之树常青。

作为婺剧界一枝独秀的翘楚,浙江婺剧团半个多世纪来不断创新,硕果累累,改编了许多传统名剧,起到了去芜存精的效果,堪称典范。譬如原来的《辕门斩子》中,杨延昭要斩杨宗保,谁来说情都没用,穆桂英上场,简单几句唱,就把事情搞定。著名演员葛素云觉得意犹未尽,人物性格也不丰满,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佘太君来自少数民族,激发了她的灵感,编写了穆桂英的一大段唱词,不仅增加了穆桂英的戏份,而且使整个故事有理有节,更能服人。

婺剧的传统剧本都是民间艺人写的,有的过于简陋和粗糙,要以《辕门斩子》为榜样,加以改编,让故事情节更充实一些,感情世界更丰富一些,人物形象更丰满一些。

是兼收并蓄,还是画地为牢?

作为一个人,提倡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吸收新知;作为一种戏剧,也要兼收并蓄,不断吸取兄弟剧种的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那种“祖宗成法不可变”的僵化思维,是画地为牢,只能切断滋育婺剧的营养,使婺剧之花迅速枯萎。

“文戏武做,武戏文做”,婺剧从理论上讲是文武双全、刚柔相济,完美无缺了。实际上,婺剧长期扎根于农村,为了吸引舞台前的农村观众,历史上的草台班子在表演的时候,比较注重做功的夸张剧烈、音乐的大锣大鼓、唱腔的高亢激昂、念白的诙谐幽默、打斗的精彩纷呈,相反,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不够深入,脸部表情也不够丰富。虽然专业剧团与民间剧团艺术水平不同,民间剧团也有高下之分,我以为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网上有戏友推荐某民间剧团演的《狄龙案》,其中狄夫人发兵回京一段,唱腔慷慨激昂,动作夸张剧烈,按理说表情焦躁愤怒,可那张年轻漂亮的脸,居然冷若冰霜,毫无表情。不知是演员没有注意到,还是导演本来就没有要求,或者是集体无意识——婺剧就是这样的,那就令人悲哀了。

婺剧创新的途径,除了细化、丰富和充实剧本以外,应该以我为主,借鉴兄弟剧种的成功表演经验,尤其是借鉴京剧青衣和越剧花旦注重情感表演的经验,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在一个“文”字上下功夫,做细做深做透,真正做到“文戏武做,武戏文做”,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而不能画地为牢,以为传统就是金科玉律,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

越剧确实有风格单调、过于柔靡的缺点,也有细腻委婉、优美舒张的优点,尤其擅演注重情感的文戏,值得婺剧借鉴。譬如《红楼梦》的改编成功,让多少青年男女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小说《红楼梦》,我先后看过六遍,至于越剧《红楼梦》,我先后听过多少遍,已经记不清了。脑海中老是萦绕着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能不能排一出风格迥异的婺剧《红楼梦》?在我的老家,正宗的八婺大地,越剧似乎更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女性和老年观众的喜爱,婺剧的地盘正在被蚕食,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最近,看了原浙江缙云百花婺剧团排演的《宇宙锋》视频,不由得眼前一亮:赵艳蓉几次出场,表情场场不同,一场是夫妻新婚的喜,一场是公公被害的悲,一场是得知进宫消息的怒,一场是在宫殿里假装的疯,主演陈丽俐感情之细腻、表情之丰富,在婺剧年轻旦角中出类拔萃。追问陈丽俐的出身,曾经是越剧的花旦,或许是吸收了越剧表演的营养。

正如四十岁的中年人可以向二十岁的青年人学习网络知识一样,四百岁的婺剧也可以向一百岁的越剧学习文戏。其实,婺剧四百年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历史。乱弹发源于浙江浦江,可谓土生土长的声腔,它吸收了明代以后一直居于婺剧诸声腔中正宗昆曲的精华,称为“昆乱”,又吸收了徽戏的营养,称为“徽乱”。在著名乱弹剧本《双阳公主》中“落叶萧萧草原秋”一段,前面是昆曲的“昆头”和“小桃红”,再自然过渡到乱弹曲牌,从舒缓低沉到高亢激昂,正是“昆乱”完美结合的典范。

正像唐代诗圣杜甫所说的“转盖多师是汝师”,只要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场,婺剧就可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成为延缓衰老的“青春宝”。

同类推荐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把人生的所有遭遇变成喜逢千百年来,诗人陶渊明和他笔下的桃花源,备受世人推崇向往。无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还是白居易、苏东坡、欧阳修、朱熹,无一不是他的忠实读者;《陶渊明集》为其集大成之作,家咏户诵,流传至今。陶渊明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巧妙又自然地融入他每一首诗句之中,读来让人怡神忘忧,内心平静放松,焦虑烟消云散。翻开本书,心情低落时,瞬间被治愈!
  • 柳宗元集4

    柳宗元集4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吸纳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中的篇目,共精选柳宗元文学性较强的诗文110馀篇,按照题材和体裁分类,诗分为感怀抒愤、山水纪行、酬答赠别、咏物怀古、思乡怀归及其他内容六个部类,文则选取骚文小赋、寓言小品、论说杂文、人物传记、题序哀祭、山水游记、与答书信七个部类,每类大致以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予以注评。
  • 暖暖的幸福

    暖暖的幸福

    《暖暖的幸福》主要分为5辑,行善是栽一棵无花果、不辜负每一颗纯洁的心灵、有一种爱是那么怯弱、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把爱画在岁月的脸上。爱,是一种需要不断被人证明的虚妄,就像烟花,需要被点燃才绚烂到极致。
  • 2009年中国散文诗精选

    2009年中国散文诗精选

    散文诗,可以说是诗的散文或散文式的诗。它有着诗的灵魂及散文的外衣。它经过思想与艺术的多维嫁接,根植生活之壤,成为文苑一枝受作者珍玩读者喜爱的奇葩。读它,我们能从它的语言中感知灵魂的光芒,感知色彩、气味、声音的美妙。读它,犹如一次大享受,全身的神经感官都处在愉悦之中,想象张开彩色的翅膀,每一句语言都释放出无数个枝杈。本书精选了2009年度的优秀散文诗作品,尽显年度散文诗写作之盛景与实绩。
  • 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中华阅读文库)

    隽永清新的时文选粹(中华阅读文库)

    跨越时空的长廊,思索生命的意义;走进岁月的角落,寻找快乐的源泉。一滴水里有一个海洋,任生命之舟在波光里尽情荡漾,《中华阅读文库》为您缔造心灵的海洋;一朵花里有一个春天,任青春之花在春天里肆意绽放,《中华阅读文库》为您营造时光的春天。让广大读者在优美的文章中释放,在醉人的书香中感悟,通过文章点拨和自身领会,感悟人生百态,点亮生命的希望!
热门推荐
  • 不信神明

    不信神明

    【ps:新人新书,多多支持!】这是一本关于东瀛鬼神文化背景的小说,中日风俗结合。说起日本妖怪,其内容包涵就很大了,例如:祸乱三朝的九尾狐玉藻前、平安时代著名大妖酒吞童子(日本多用酒癫童子)、争夺皇位失败化妖的大天狗崇德上皇、整容失败的裂嘴女、身高八尺的白衣女人(八尺大人)、厕所里第三间的红衣女孩(花子)等等,诸如此类,都将在本书一一上映。(有爱好的书友们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们所熟知的故事分享,暂时不建书友群!本书)ps:本书全凭个人喜好写,不喜勿喷,说*不说*,文明你我他!
  • 初夏,冰临红尘忆

    初夏,冰临红尘忆

    初识时的你如初夏般暖暖的让人安心,多年以后的你却如同初冬般让人寒心,如果是这样,我愿化为一粒尘埃陪你度过每个四季,初冬过后的你不用再寻找,寻找那个傻的天真的女孩,她的心早已麻木带着苦涩的回忆随风游行
  • 桑榆非晚黎波荡漾

    桑榆非晚黎波荡漾

    晚漾和黎榆青梅竹马,十岁时黎榆因家里安排去了国外,十年后在一所大学重逢,开启了唯美的相遇……
  • 仙路满满

    仙路满满

    在前世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她从小就跟随行医的爷爷一起生活,从未感受过父母的爱,现在来到这里,却有一对如此深爱女儿的父母,虽然母亲已去世,可这半个月的相处让她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做亲情什么叫做父爱。
  •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

    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陷入无尽长眠

    陷入无尽长眠

    我,一个没有梦想,对未来没有规划甚至于说是充满迷茫的大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网游学会通宵之后就迷恋上了无尽的沉睡。通宵之后的补眠暂且不说,暑假在家我常常是凌晨2、3点睡,早上7、8点自然睁眼,然后再闭上眼换个姿势睡到天昏地暗。借由这一恶习衍生出的拖住我苏醒脚步的,就按字面意思来称呼它吧——白日梦。但我更喜欢称呼它为——白日梦魇。
  • 题赠用语举隅

    题赠用语举隅

    这是一册日常生活中交际应酬馈赠用语特别是题写牌匾、幛幅等用语的工具性参考书。
  • 余生在孤岛

    余生在孤岛

    在这个物质横飞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变得不单纯,个个都活在虚伪的面具下;人们都想往高处爬,但是越高的地方人越少,每个人都怕自己被挤掉,所以每个人都更虚伪,面具更多更厚更加孤独;但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座孤岛,那是他们仅存的一方净土,一个心灵的避风港;在生活中受伤的人会躲进去,舔舐伤口,自我治疗。
  • 我的明星王子们

    我的明星王子们

    超人气天王组合,碰到了精灵搞怪的她,他们的生活从此改变,对她来说是一个倒霉的开始,“我碰见你们五个简直倒霉透顶!”夏纤草气呼呼的叉着腰冲着面前KYE的海报乱喊,这简直就是她的灾难!“从现在开始,在你没有还清我们的钱都要做我们的保姆!”夏纤草看着面前的五个人,明明他们在台上是光鲜靓丽的明星,为什么在她眼前却变了一个样。“夏纤草你是踩到狗屎运了吗?”狗屎运?她碰见他们五个性格怪异的人简直就是彗星撞地球,什么幸运,明明倒霉到家。她将如何做出选择?他们是当红歌星们,而她只是普通的大学生!原本不是一个世界的几个人又该如何走到一起?
  • 有你的时光像颗糖

    有你的时光像颗糖

    【甜文|青梅竹马】【我把你当好朋友你却想和我处对象】章锐,典型的三好学生。长相帅气,讨人欢喜。可在邢双里,是一个只会逼她学习的“大坏蛋”。他和邢双从小一起长大,章锐倒是越长越好看,邢双确越变越肥。邢双怒了:“都怪你!害我变得这么胖了……”章锐挑眉:“我带了你最爱吃的奥利奥。”邢双有些感动,“你这是再害我,但我心甘情愿愿意被你害下去。”章锐本以为这样,邢双就会明白他的心思。可他万万没想到,邢双这家伙完全不明白。他什么没做过?偷邢双落下的小皮筋套手上,骗邢双和他穿情侣装,偷偷喝邢双的奶茶;最后,还趁她睡觉时偷吻她……暑假,可怜的邢双被章锐关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和他一起写(tan)作(lian)业(ai)它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