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从天降”获得了193年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并在193年的世界图片报道比赛中被评为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图中那个9岁的小姑娘潘金淑赤身裸体地奔跑着.因为她不得不扒掉身上烧着了的衣服。她同其他伙伴一起,从被燃烧弹击中的公路上哭喊着朝前跑,不堪忍受皮肉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恐惧。该图后来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上。这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残酷场面,深深地震撼了对那场无休止的远离美国的战争已经麻木不仁的美国人,他们似乎能够听得见图中孩子们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们的心弦被强烈地触动了。有人认为,以这张照片为代表的一批有关越南战争的照片的发表使越南战争缩短了6个月。
肢体语言是除口语和文字外的人类所拥有的另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同时它也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最直接的表达工具。它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和含义,具有明显的外在直观性和一定的象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喜怒哀乐除了诉诸文字或口头表达外,很多的则是通过表情、神态、动作来表达。美国摄影记者约翰·达雷卡拍摄的《水门事件》,选择了水门事件丑闻被揭穿后,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向媒体记者作辩解性谈话的现场。尼克松皱着眉头,双手交叉在胸前,似乎在说,我向上帝发誓,事情不是这样的。但是他的眼睛是朝下的,不敢正视前方的记者,加上没有任何坚定内涵的面部表情,充分反映出尼克松的心虚,所有的肢体语言都准确地把尼克松辩解的苍白无力和理屈词穷传达出来,使新闻照片富有张力,给读者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新闻信息。
肢体语言在表达上具有明显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多变性。新闻人物在某一新闻事件进程中的肢体语言表达将会出现无可限量的变化。能否捕捉到最能准确传达新闻人物境遇与心态的表情和动作,是对每个摄影记者运用图片报道语言能力的检验。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新闻事实都适合图片报道,有些新闻事实很难用图片来表达清楚。这就要求在图片报道的题材选择上有所取舍,扬长避短,尽量选择适宜于依靠新闻图片形象性来表现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题材。
第二节选择瞬间原则
一、表现瞬间:图片报道的独特魅力
摄影的新奇和重要性来自于其一眼可见的性能:它能准确及时地把某一时刻记录为图像。按下快门就能捕捉到转瞬即逝的某一时刻,这一刻虽然短暂,却最接近于对当下时刻的认识。德国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这样来表述摄影图像的瞬间:“图像就是彼时和此刻一起汇聚在星河中,就仿佛是雷电一闪。换句话说,图像就是某一停顿时刻的辩证法。虽然现在与过去的关系纯粹是时间性,是连续的,但是彼时和此刻的关系却是辩证的:它不是时间性的,而是有着某种图像性。”这种辩证——对立双方的相互冲突和相互生成——在摄影中的展现最为清晰。
瞬间,指的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极其短促的一刹那或一刹那状态。瞬间形象是从事物运动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瞬间形象,它是时间序列的截面,对状态的凝固。新闻事实在发生过程中,被摄体与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其瞬间形象也千变万化,这变化着的瞬间形象传递给人的信息也随之变化。冷静的人在情急之下也会六神无主,而一贯激情冲动的人危急关头也能沉着应对,事物发展的过程并非始终只遵循唯一的线性逻辑,因此,图片报道对不同瞬间的记录,有利于形象性的表现并忠实于新闻事实的整体面貌,这也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体现。
对于一般人来说,“瞬间”就是“时间瞬间”,对于摄影者来说,“瞬间”的内涵似乎不止这么简单。“时间瞬间”同时也是“空间瞬间”,因为对于新闻事件来说,时间不是孤立的,新闻事件总是要在特定的空间中展开,世界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实际上也是“空间差”。时间是线性的、不可逆的。对于摄影家来说,“抢时间”也是“抢距离”、“抢角度”。同一个场景或同一座雕塑,在同一瞬间的不同距离和角度拍出的照片效果大不相同。“例如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面对甜椒,他从独特角度拍成了曲线起伏的壮硕裸女;走近卷心菜,他从特殊距离拍成了沟壑蜿蜒的皑皑雪峰。”
图片报道利用摄影的瞬间记录特征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种种事实“定格”为一个瞬间画面。与影视技术相比,摄影只能截取生活的一个个断面,在反映现实生活连续不断的时空延续方面,确实有它的局限性。但这并没有抑制摄影技术的生命力,恰恰相反,影视技术对某个事件连续不断的记录、报道,往往容易使人忽略事件的“断面”那超乎寻常的特殊魅力,而新闻图片对事件瞬间的把握成为图片报道对影视技术的超越,成为图片报道招牌性的形象表现手法。
对于瞬间的认识,日本着名美学家今道友信在他的论着《关于美》中是这样描述的:“突然一下子注意到那个平常不十分注目的景色时,在那一瞬间,我们的意识一下子脱离了日常行动体系,而集中于那一景色,……这时我们的日常意识被垂直地切断了。”因此,对瞬间的体验,是与日常时间不同的“第三种时间”,是“向着无限和永恒展开的时间带”。
图片报道继承了摄影的瞬间形象性特征,并以此特征使自身区别于其他的新闻类型。在新闻传播领域,电视新闻与新闻记录电影虽然也是形象新闻,它们通常展示新闻事实的运动与发展的过程或过程片断,它是连续的,不是瞬间的,是流动的,不是凝固的。图片报道是利用摄影的瞬间记录特征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种种事实“定格”为一个瞬间画面。与影视技术相比,摄影只能截取生活的一个个断面,在反映现实生活连续不断的时空延续方面,确实有它的局限性。但这并没有抑制摄影技术的生命力,恰恰相反,瞬间把握成为图片报道形象表现手法的特质。摄影家、作家法宁格对此做过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认为,“一幅好的照片能使读者看到的比自己亲眼所见的内容更为丰富”。
图片报道的瞬间形象虽然不能反映事物的连续过程,不能完整地传达新闻事实的全貌及背景,而只能通过记录新闻事实的瞬间状态来传播新闻信息,这正是它的特殊个性,并不是它的缺陷;是它的优势和魅力,并非它的不足。首先,图片报道摄取精华瞬间形象进行传播,有利于人们在海量信息中选择自己所关心的有用信息。受众从接触新闻图片所表现的瞬间开始,也就意味着一下子了解了整个新闻事实的最关键或是最核心因素,他可以迅速地作出判断和做出决定,是否继续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该阅读对象上。再者,图片报道的瞬间形象,是截取事物发展过程长河中的一个横断面,也是一种自然过程中突然的停顿,它能激活人们阅读思维的惯性,引发读者的联想,形成强烈的阅读动机。同时,图片报道的瞬间形象性,是现实生活图景在二维平面上的一种浓缩,其本身就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信息内涵,因而它能适应和满足不同的受众阅读需求。读者的心态、爱好、需求等主观因素各异,对单元新闻信息的理解与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图片报道的瞬间性特征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阅读要求。
敏感的英国摄影记者梅尔·劳克尔斯抓住了中国代表乔冠华、黄华在“CHINA”席位牌后开怀大笑的精彩瞬间。乔冠华那仰天、张口、舒臂的夸张形象,既表明了中国代表团如释重负的神情,也向世界传达了经历了22年的漫长时光,终于进入联合国大家庭的中国人喜悦、兴奋的心情。严肃而艰巨的外交努力被精彩的瞬间形象表现得如此生动而有吸引力,读者从视觉心理上获得了一种可触、可感的形象魅力。这种让瞬间变为永恒而使人回味无穷的特殊视觉感染力,是图片报道的独特魅力。
二、决定性瞬间与精华瞬间
图片报道所截取的瞬间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对图片报道来说,能有代表性地突出反映新闻事件内涵的瞬间并不多,而在这些并不多的时间点中,最具有表现价值的瞬间,从严格意义上说只有一个,这个瞬间就是抓拍大师卡蒂埃·布列松所称的“决定性瞬间”。优秀的摄影记者能够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始终给予全力的关注,并在经验的帮助下,准确地预测判断新闻事件的高潮,以抓取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画面。在这一点上,摄影记者必须比文字记者具有更为强烈的敏感,因为文字记者采访、表述新闻的时间余地要比摄影记者大得多,摄影记者一旦没有捕捉到最有表现价值的瞬间,将使自己处于永远无法弥补的境地。因而有人把摄影记者比作奔赴战场的战士,他们的每次快门按动,都是一次“影像射击”。准确的判断、敏捷的身手是摄影记者将飞逝而过的瞬间“定格”所不可或缺的。
摄影界有一个着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又被称为“典型瞬间”理论。
其创立人卡蒂埃·布列松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时刻,这个时候来临,环境中的诸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正在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因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布列松将决定性瞬间视为摄影的生命。他说:“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的瞬间按下的,你就会本能地赋予画面以栩栩如生的生命。
如果不能把握这个瞬间,你的照片既没有内容,也没有形式,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可见瞬间选择是摄影的灵魂,是摄影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决定性瞬间”同样可以为图片报道所借鉴,大多数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着“决定性瞬间”,图片报道应该尽可能地抓取最能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瞬间”。
为了使按下快门的一瞬所呈现的形象正处于“决定性瞬间”,让观众尽可能判断和理解事物的全部内涵,这就要求摄影者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还必须掌握极其熟练的抓拍技巧,使决定性的瞬间在照片中成为典型的永恒。因此,图片报道者抓取“决定性瞬间”需要做到事先“料到”、“想到”,还要在过程中“抓到”,这对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摄影记者不仅要有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敏锐洞察力和把握能力,还要具备过硬的拍摄技术和技巧,要做到又“准”又“快”。所谓“准”,既是指对瞬间时机的确切把握,又是指准确地选择拍摄的空间位置;只有在某一个具体的空间位置里,才能最充分有效地把握住这个瞬间,并且将它明确地表现出来。瞬间的时空同一性,意味着空间位置没把握好,那么最佳瞬间也就失去了,要求拍摄时机与拍摄位置如此严密地结合在一起。
所谓“快”,指的是摄取形象的动作要迅速敏捷,并且要求是在“准”的基础上求“快”,即看得快、想得快、判断得快,到达拍摄位置要快,捕捉瞬间动作要快。一旦眼睛看准了,抢位与相机操作就要迅速跟上。摄影记者如果意识稍有迟疑或者动作稍有迟缓,“决定性的瞬间”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精华瞬间是指能较好地表达和反映新闻事实信息的瞬间。它不一定是最佳的,也未必是唯一的。事实上,在图片报道实践中,我们并不总是能把握新闻事实发生的决定性瞬间。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实都存在决定性瞬间,一些非事件性的新闻就是如此,它有着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环节,这些都是重要的新闻信息。其次,决定性瞬间也是同其他瞬间相比较而言的,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在时间上是线性的和不可逆的,一方面我们无法预知还未曾发生的瞬间;另一方面,有时候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在事件发生的后半段拍摄,也无法和前面的瞬间进行比较,因此机械地强调一定要拍摄决定性瞬间也是不可取的。对于图片报道的瞬间而言,可以借用一句俗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优,只有次优。对于不能拍摄“决定性瞬间”的情况,我们可以转而求其次,尽力选取精华瞬间。
三、非决定性瞬间
因为包含有丰富的新闻价值,所以决定性瞬间或者是精华瞬间自然就成为摄影者们孜孜追求的主要目标。拍摄这种被关注的瞬间所完成的新闻价值是显然易见的,但是,与这种被关注的瞬间相比,那些数不清的非决定性瞬间也同样可能包含着巨大的新闻价值。比如一些新闻花絮,一些游离于新闻主题之外的细节,它们在新闻事件中并不起什么决定作用,我们平时很少留意它们,可是一旦我们把目光停留在它们身上,便会在蓦然之间感受到了它的新闻价值,会突然发现这些瞬间竟然是如此的生动有趣,震撼人心。
就在决定性瞬间理论风行之际,美国着名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对此提出了质疑,他并不希望捕捉“决定性的瞬间”,因为世界在飞快地转动,世界本身并不完美。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有个性的摄影家开始独辟蹊径,在决定性瞬间创作道路之外,新开辟了一条道路。他们通过极其随意的眼光观察这个平凡的世界,以表面上看去不经意的一瞥,选取了一个个被人们平常所忽视的瞬间,并融入摄影家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