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态、社会、经济三种可持续性相互适应
在区域经济系统内,生态可持续性表明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内部生命与环境之间的持续转化的再生能力,即自然生态过程永续的生产能力和持久的变换能力,由此而保持资源与环境的再生能力。这些再生能力都不是游离于人的经济社会活动之外的。简单来说,区域内的农业(广义)已经加入,甚至成为主要的生命与环境之间持续转化的过程,农业本身的生态性能极大地影响着这种持续转化的再生能力。
综上所述,生态可持续性是否可能,与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在小规模、低水平的经济活动中,区域生态系统受到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不大。社会发展要求有经济可持续性,即长期保持有效的经济增长,使区域经济系统保持其产出水平大于或等于历史平均值的能力。社会生产力本身具有经济增长的能力,经济规模自然趋向于增大,只是经济增长最终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为此,在保持生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性,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为了不使经济活动的规模增大有损生态系统,就必须提高经济活动的品质,使之一方面有利于生命与环境之间的持续转化(如发展生态农业),另一方面减少对区域内有机生命的负面影响(如发展生态工业),并且将越来越多的经济成果用于改进环境生态系统的经济活动。这里,经济可持续性对于生态可持续性的反作用非常明显。经济增长成果丰硕将可以提供更多的物质力量来改进生态系统,而在经济活动水平低下的状态中,人们为满足物质需求往往不再顾及生态环境。
上述所分析的生态可持续性与经济可持续性的相互适应,离不开社会因素,需要有社会可持续性作为动力与保证。社会可持续性表明社会因素在人的再生产、相互关系与主观需求方面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人们有正当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求时,才可以尽量减少畸形的经济社会活动来减轻对生态系统的负面作用;当人的再生产能够增加人力资本时,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有效解决;当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建立在比较合理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时,经济社会活动才能正常开展。总之,生态、社会、经济三种可持续性的相互适应正是它们都能存在的条件。
4.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三大目标相互配合
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通常以当地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来加以引导,而目标体系是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发展目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目标扩展到社会发展目标,再扩展到生态建设目标。反映经济发展的目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各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率、若干重要产品要达到的数量以及一些反映科技水平的指标。社会发展目标有每万人中的大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每万人中的医生人数、人口文化结构、出生率、婴儿死亡率、人均寿命、人均住房面积以及一些反映社会治安的指标。反映生态建设的目标有森林覆盖率及其变动、淡水蕴藏量及其变动、空气污染指数、水土保持项目、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等。上述指标的具体设定是在计划工作中解决的,但在指导思想上应当认定,生态建设的目标体系是为着逐步实现生态文明的远大目标,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是为着逐步实现物质文明的远大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是为着逐步实现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高度的社会文明的远大目标。必须结合区情,对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远景蓝图有正确的设想,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立在科学、全面的基础上。
同时,各类指标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在投入人财物力、进行资源配置时要分清轻重缓急。处理它们相互关系的原则要点大体有四个。
(1)一般来说,部分经济发展目标是首先要考虑的。解决区域内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奠定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是解决其他问题的物质基础。
(2)生态建设目标可能是双重的。对于部分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解决它们已经迫在眉睫的地区,必须将其列为首要建设目标,否则经济建设就无法进行下去。部分生态建设目标带有长远性,要在长时期努力之后方能实现,不能急于求成,但是要从当前就开始努力。
(3)社会发展目标总体上依靠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推进。但是,不排除特殊的社会问题要率先解决(如计划生育),有的问题虽然依赖物质基础,但越是超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越是有利。教育事业就是这样,在经济力量不足的条件下发展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许多不同类目标是相互促进的,可以一举几得,共同提高。这样的目标应当尽量列入发展规划,以加强各项文明建设的配套性。
第四节 海岸带资源开发的区域经济理论
一、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是依循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和区际分工协作的基本思想,由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等率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区资源的特点,围绕若干个具有区际意义的专业化部门(或企业),发展与其配套协作(直接或间接的)或有其他技术、经济联系的工业部门以及必要的区域性公用工程,共同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产有机体,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实现对地区资源的最大可能的开发和最大效益的综合利用。地域生产综合体这一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和区域规划实践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以苏联为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组建的第一个乌拉尔—库兹巴斯综合体起,迄今已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先后建立了煤炭、冶金、油气、木材、动力等各类综合体20余个,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田纳西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工程(TVA),就是通过对流域地区的综合规划开发,以水力、电力为中心,协调布置了航运、灌溉、旅游、农林业及大量延伸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使流域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西方工业综合体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着名区域学者艾萨德(W.Isard)。他在1959年出版的《工业综合体分析与区域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综合体是布局于一定区域的一组工业活动,它们属于同一个企业集团,该集团因技术、生产、市场和其他联系而给每项工业活动都带来相当程度的利益。艾萨德选择了一个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资本资源十分贫乏,而仅有一定的廉价缝纫劳动力优势的岛国波多黎各为例,通过大量的比较成本分析,最终提出了着名的波多黎各工业综合体方案:利用委内瑞拉石油(最接近的资源)生产化肥(替代从墨西哥大量进口化肥),生产合成纤维及其他同类产品(充分发挥廉价缝纫劳力优势),而在大西洋东海岸市场出售产品(发挥优于除美国本土以外的其他廉价劳动力地区的免税优势)。艾萨德的工业综合体理论涉及区域生产企业、商业市场、运输方式、社会政策和环境生态各个方面,与产生于苏联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现代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区域的效益化发展,都表现为地区生产的专业化与综合化的有机结合,即以区域经济分工协作的专业化方向为基础,依托产业结构的关联形成地域高效益的生产综合体,并通过区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规律的一系列理论的统称。依据不同的研究客体,各种区位理论可划分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商业服务业区位理论三大类,下面着重介绍与海岸带开发相关的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和廖施(A.Losch)的市场区位论理论。
(一)市场区位学派
市场区位学派的工业区位理论认为,最低成本学派理论的重大缺陷建立于“销售问题已经解决”,即在产品价格固定、需求无限的前提下,没有考虑到消费需求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基本影响,而在现实的世界中,企业都无法忽视竞争者的市场分割,并推行一种控制最大可能市场区的配置策略。因此,寻求能产生最大利润的市场区位才是工业区理论最根本的问题。
早在1878年,夏佛尔(A.B.F.Schaffle)就提出了一种预期两个中心市场(或城镇)之间的市场区划分的断裂点(breakpoint)模式;其后,费特(F.A.Fetter)在1924年明确了市场区扩大和企业间的密切关系,并分析了在不同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组合情形下市场的边界。
最为系统的市场区位理论是奥古斯特廖施(A.Losch)发表的着作《经济的空间分布》。廖施的理论承认生产费用的重要性,但他对排除集聚和运输外的生产费用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必要的简略,并在最大利润和最大数目的生产者的目标条件下,设计了多企业相互竞争、总体均衡、可求解的区位方程,并得出了生产最佳配置点是一系列分离点的前提结论。其次,廖施理论提出了单个企业产品市场区的概念,并认为市场需求和销售价格(可简略为与运输成本正相关)存在着反比速减的需求曲线和需求圆锥体。再次,廖施理论进一步推导了多个市场区相互作用形成六边形市场网的最有效形态,并对人口连续分布和非连续分布的不同情形进行了量化分析,提出不同产品具有不同规模的市场网。最后,廖施理论将不同市场网相互叠合,使其至少具有一个共同点(往往成为大城市),并旋转错合,形成六个生产点较为集聚和六个生产点较为分散的扇面,从而推导出一个以大城市为中心,市场区和生产点竞争配置的区域空间经济网络。
继廖施理论之后,市场区位学派理论仍有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1958年罗斯特朗(E.R.Ronstron)提出,企业的区位选择很少有确切知道其所在点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大多数只知道在哪些地区可以赢利,而在另一些地区将产生亏损,因此区位选择更切合实际的方法多是根据产品的成本结构来识别由盈变亏或由亏变盈的边际地带,这称为赢利边际理论。其后,史密斯(D.M.Smith)建立的空间成本曲线进一步清晰了盈亏变化的区域和质变点的识别。针对廖施认为产品市场被各企业占领之后新企业再难出现的理论,又有学者提出了在企业自由进出区域情形下新企业进入老企业的市场区并获得最大利润的自由开放理论,认为新企业的布点区在距市场边界的1/3处,并以老企业的销售价格出售产品其利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