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发展服务外包的意义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年均超过9%的高增长。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7万亿元,增幅为11.4%,比上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三位。《2007年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3.5%,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来进出口总额增幅连续第六年超过20%,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进出口规模比2001年翻了两番多。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全年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贸易结构继续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快速增长。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亿美元,增长23.6%,占出口比重达28.6%。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凸显,粗放的经济增长使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增长方式需要转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外包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使其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1.5.1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在2007年1月27日发表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提出,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报告在对全球118个国家进行的2004年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名中,中国以低于世界平均值17分的42分排在第100名,位居倒数第18位。这一结果集中说明了环境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
鉴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成为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门词汇,工作目标、衡量指标已经明确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规划纲要》。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又无法回避工业化的过程,如何解决工业化和资源消耗、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议题。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服务外包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人力资本密集的多重特性,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性要求。通过扩大服务外包,可以有效缓解中国工业化和资源短缺、工业化与劳动力过剩、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服务外包发展贡献GDP绿色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际经验显示:服务产业的收入对GDP的转化率为0.9~1。在中国经济保持9%的年增长率的前提下,2010年,服务外包产业有望为中国贡献7%的GDP增长和10%的服务产业GDP增长;2015年,相应的比例有望分别达到14%和15%,有助于中国逐步实现从制造型经济向制造与服务并重的经济模式过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离岸服务外包所获得的GDP增长是绿色增长,单位能耗仅相当于工业的20%左右,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式转变。
1.5.2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世界经济已步入“服务经济时代”。在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占70%,个别国家已接近80%。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2:49:39,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水平。根据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务院2007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提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知识化、专业化趋势不断加强,服务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以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导产业,代表着服务业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服务外包的发展,又推动了传统服务业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趋于提高。
国际经验证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整体经济从低收入发展到中高收入的过程中,而在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正好将经历这样一个从低收入到中高收入转变的过程,因此,服务业应该成为中国未来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具体而言,就是要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促进第二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而提高第二产业的附加值又离不开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服务业还停留在以消费型服务业为主的散、乱、小基础上,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却往往由于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发展速度不快。服务外包以人力资源为主,先期的资本投入较小,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国家政策性进入门槛较低,并且能够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迅速扩大规模,有条件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突破口。
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高端组成部分,具有高附加值、资源消耗低的特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能够较快地扩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的层次,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进程,促进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升级。
1.5.3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整体趋于活跃。发展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仅占我国贸易额的10.9%,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五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7.2%,其中美国占14.6%,英国占7.6%,分别是中国(3.1%)的4.7倍和2.5倍。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系统、网络、存储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组成的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服务外包输出地,在全球外包支出中,美国占了约2/3,欧盟和日本占了近1/3,其他国家所占比例较小。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地,其中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目前,印度是亚洲的外包中心,墨西哥是北美的外包中心,东欧和爱尔兰是欧洲的外包中心,中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也正在成为承接外包较多的国家。
中国要实现外贸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就要加快实现从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的方式转变,需要在软件等发达国家占据优势的高科技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服务外包,抓住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开发能力、消除数字鸿沟的发展机遇,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人类最新文明成果的分享者。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我国抓住以服务业转移为重点的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由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同时,服务外包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新方式,它可以避免贸易摩擦,是一种全新的“智力出口方式”,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发展服务外包将有利于扩大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打开吸引外资的新局面,培育吸收外资新的增长点,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1.5.4完善优化产业链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公司为了实现降低成本、获取利益、集中力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不断地将企业的非核心内容转移出去。从制造业外包到专业信息技术服务的外包,再到企业业务流程的外包,跨国公司外包的步伐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由于跨国公司外包的业务流程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处理、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需要长期的服务支持,这使得服务外包具备了劳动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的特性,可以直接或逐步涉及企业规则实现、决策制定以及客户管理等高端业务,这有利于提升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我国软件产业来讲,抓住这一机遇有利于实现从模仿到超越,提高本土软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软件外包大国和先行者的印度,许多大的软件外包企业都是从做测试开始起步的。随着软件外包的不断发展,它们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在产业价值链的位置也在不断调整,逐步深入到许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通过软件外包实现自身技术突破的例子也不断涌现。如印度的Wipro、Infosys等公司通过多年从事软件外包的积累,现在已经可以在咨询业务和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业务上与IBM等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走出了一条典型的从模仿到超越的道路。
对信息产业来讲,抓住这一机遇,有利于促进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硬件是信息产业的筋骨,软件是信息产业的灵魂。硬件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软件的发展也依托硬件。中国通过承接世界信息产业制造环节转移,已经拥有巨大的电子信息硬件制造能力,2004年,中国信息产业规模已达到2.65万亿元,信息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软件产业规模仅占信息产业的8%左右。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软件产业的协同发展。
发展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软件外包,实际上是利用国际市场软件需求来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这种“倒逼机制”能够在较短时间扩大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在发展服务外包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技术能力强的企业合作,加强对我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从而改变目前我国软件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的局面。可见,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可能会成为软件产业一个超常规发展的突破口,在短时间内提高软件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做大做强我国的软件产业。同时,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可以细化软件产业内部、软件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产业链。从软件产业内部来看,我国软件企业业务领域广泛,呈现协作水平不高的局面,发展服务外包,则可以使软件产业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使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促进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从软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关系来看,依托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可促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的整合,从而实现短链拉长、弱链做强。
1.5.5推动社会就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承接了大量国际转移的制造业务,解决了大量初级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国加工贸易就业人数一直呈上升态势。服务外包具有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的多重特性,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有利于促进高端就业问题的解决。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在我国高校扩招后,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承接国际国内服务外包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对扩大社会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拿印度来说,现在有将近150万人在服务外包企业从业。据相关数据显示,一个外包服务可以额外带动3~4个相关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印度,服务外包带动了450万~600万人的间接就业。据预测,印度2010年服务外包将直接创造300万的就业机会,还可带动近1000万人左右的间接就业。相比印度而言,预计我国到2010年离岸服务外包可创造大约100万个直接和300万~400万个间接的、稳定的、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面对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和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不高的问题,发展服务外包也将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服务外包具有知识承载度高的特征,所涉及的行业知识、技术含量较高,因此,与制造业相比,服务外包带动的就业有较高的层次和质量,对于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