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府全方位培养软件人才
为培养最需要的软件人才,印度政府除了继续扶持、加强正规的理工技术学院在信息技术及软件产业高级人才培养方面的传统优势之外,还在近3000所中学、400所大专院校开设不同层次的计算机软、硬件课程,在3000所中学推出“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以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多种需求。印度每年约40万理科生成为工程师,其合格的工程师数量居世界第3位,学生质量居世界前10位。2004-2008年印度技术人才的供应和2000-2007年服务外包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开放私人资本和外资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专业教育,如印度最大的私人计算机教育机构APTECH 已在印度全国设立1000家以上的分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软件工程师讲学并辅以现场实习,大大提高了软件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广应用性教育,学校、产业和政府紧密结合。教育内容注重实用性,训练内容就是实际工作需要的东西。此外,印度鼓励海外人才归国创业。印度有大量海外人才,硅谷高科技公司里有30多万印裔,40%多的网络公司创始人是印度移民,美国1/3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印度一方面高薪聘请国外专家,也组织软件人员到软件发达国家工作,并提高专业人才的薪金待遇。同时,大批赴美留学生及在欧美等跨国公司工作的印度留学生,在了解、熟悉跨国公司的运作模式和规范后回国工作,成为跨国公司进入印度设立外包中心和印度本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高端人才。
4.政府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印度率先积极调整其保护知识产权及相应的条例与政策,以适应国际软件外包潮流之需,营造出有利承接外包工程的外部环境。印度政府改善商业环境,制定10年IT发展规划,给予软件外包以强有力的法令政策与环境支持。针对欧美担心的外包产品产权的所属问题,印度政府积极调整知识产权的条例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保护客户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执行力度。印度正在向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实施迈进,并签署了很多有关IP 保护的国际协议。印度将软件视为“文字作品”,纳入1957年《版权法》的保护范围。从1994年起,政府会同行业协会大力推动反盗版。10多年来,印度盗版率降低40%以上,正版率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外包业务中的客户数据保密与安全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最为担心的问题。为此,印度政府正在全力营造互通的金融服务法律构架,要求印度企业全面接受并达到国际知识产权标准。印度企业为了确保用户的数据产权,离岸外包工作者多是通过在线加密之后读取客户信息,印度企业要向客户证明的是“数据最终永远属于客户自己”。印度政府与企业的努力已初见成效,他们已经在国际上享有“能有效保护客户产权”的口碑,并已营造出有利承接外包工程的外部环境,同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世界500强公司终于放心大胆地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大批工作职位向印度迁移。
5.行业中介机构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是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的贸易组织和商会,致力于通过主动措施鼓励其成员采用世界一流的管理手段,构建并维持最高的质量标准,进而拥有全球竞争力。每年一度的NASSCOM 年会已经成为国际IT界的一次盛会。NASSCOM致力于把印度打造成21世纪的世界软件强国,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中心。
NASSCOM 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加快印度服务外包及软件业发展和实现协会未来发展目标的中心展开,帮助印度企业开拓市场,走向世界。协会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
(1)打击盗版。通过发布广告、海报、邮寄印刷品、组织研讨会、设立反盗版热线等形式,在全社会营造使用合法软件的氛围。
(2)提升印度国际品牌。组织国际重大活动,为会员提供咨询服务和国际贸易便利。亚洲-大洋洲计算产业组织(Asian‐Oceanian Computing IndustryOrganization,ASOCIO)、世界信息技术和服务联盟(World InformationTechnology &; Services Alliance,WITSA),在国际软件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3)建设数据资料库。开展市场研究工作,维护行业数据信息。
NASSCOM 与政府部门建立了密切协作关系,是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磋商对象,在中央政府的不同机构派驻代表,包括信息技术部、商务部、财政部、电信部门、人力资源发展部、劳动部和外交部。目前,NASSCOM 开始与外国政府有了更多的交流,并与众多国际中介机构达成了谅解备忘录,为印度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6.2.2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的成功经验
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的公认成就,是发挥本国优势、产业定位准确、政策支持有力、人才培养有方、走国际化道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立足国情,政策扶持准确到位
在硬件蒸蒸日上的20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决定支持软件,很有战略远见。印度针对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匮乏、国内市场小的实际,发挥人才丰富、海外学子多、母语为英语等优势,扬长避短,明确将软件出口作为主攻方向。自80年代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86年就出台了软件产业政策,比我国早14年;90年代实行“大进大出”,即大量进口国外先进软件,使本国达到国际水平后再大量出口;1998年提出“2008年要把印度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电子部每年有专款用于支持出口,并经常在硅谷和波士顿召开“印度软件会议”。可见,印度历届政府都集中财力,鼎力支持软件产业,终于闯出一条印度特色的发展新路。
2.设立园区,努力发挥集群效应
1987年,电子部开始建设班加洛尔、布般里瓦和普那3个软件园;1991年6月正式成立了印度软件工业园(STP),总部在德里,现已发展到47个中心。
园区是个虚拟概念,企业的入园申请,经由15人组成的委员会审核同意后享受园区优惠政策待遇:免除进出口的双重赋税,10年内免交企业所得税;贷款“优先”,允许外商控股10%,“一站式”审批服务,在17个出口基地可享卫星通信服务等,政策条件与园外有很大区别。
这些优惠政策创造了产业聚集效应,在规模最大的软件园内,吸引了130多家软件企业,其中有8%是跨国公司、24%是中小企业、68%是外资企业。目前在园区注册的企业5800多家,园区出口的比重从1992年的8%提高到2005年的90%以上。
3.以质取胜,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印度十分重视软件开发的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率先引入CMM 认证体系,并大力推广。2005年全球达到CMM5的上百家企业中,印度公司占70%以上。
印度龙头企业除了CMM和ISO 认证以外,还引进了摩托罗拉的管理理念。
高质量保证了履约率,印度大企业的合同完成率在95%以上,Wipro公司高达99.3%,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质量上赢得了全球竞争优势。
4.高质量有力支撑国际化战略
为强化与美国市场的联系,较大的软件出口商都在美国设有分支机构,这种联系使其在软件崛起之初,抓住了美国计算机“千年虫”问题的机遇,赢得了国际声誉。印度企业还发挥美国硅谷有774家高科技公司的CEO都是印裔等优势,利用有海外经历的人才拓展国际市场;即使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印度企业也会从全球视角去思考问题。印度也积极利用外资,外企软件出口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以下,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5.打整体牌,中介服务完善周到
可以说没有中介组织,就没有印度软件的辉煌。印度有两个会员上千家的着名协会,即ESC和NASSCOM。NASSCOM是按公司运作、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民间机构,其管理非常民主,雇员都是一流的销售、市场人才。在NASSCOM年会上,会员不是只谈本公司如何,而是一起研讨整个行业如何创新,这种凝聚力是非常强大的。NASSCOM 通过为行业争取税收优惠、反盗版等而树立声望,在打造印度软件的整体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维护竞争秩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欧美发包公司对印度的了解,对软件外包的起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保护知识产权,依靠人才兴业兴国
知识产权保护得好是印度能够大量吸纳外包的首要因素。印度将软件视为“文字作品”,纳入1957年《版权法》的保护范围,正版率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
而且,印度软件业十分注重诚信,比如在人员流动时,要由原公司出具诚信证明书,不会出现新公司因员工偷来技术而高兴的现象。在反盗版及诚信方面,宗教起了重要作用。
7.成功的教育与人才政策,也是印度软件成功的法宝
印度每年约40万理科生成为工程师,其合格的工程师数量居世界第3位,学生质量居世界前10位。印度400多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各邦设有“印度信息技术学院”,1740家科研院所都在从事计算机人才培训。政府还在全国250个机构开设计算机培训课程、在3000所中学推出“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提出了“2008年、100万软件人才”的目标。印度还有大量海外人才。
6.3爱尔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特点与政策环境
6.3.1爱尔兰软件产业发展特点
爱尔兰软件产业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86-1995年的开始发展阶段以及1996年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作为“软件之都”,爱尔兰软件产业在发展中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三个特点:软件出口主导、软件制造本地化和本国软件规模虽小,但有核心优势。
1.软件出口主导
由于本国人口少、传统产业规模有限、市场需求也有限,爱尔兰较早地把软件产业发展的目光瞄准了国外市场,使自己的研究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国际市场的需求之上。特别是根据本国软件人力资源不同的特点,发展中间件产品,接受外包代工订单,主攻非品牌软件出口。目前,爱尔兰软件产品出口额已占出口总额的10%,2003年软件产品95%以上用于出口,其中跨国公司在爱尔兰的公司出口为133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92%,爱尔兰本地软件企业出口11亿欧元,占8%。
爱尔兰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大部分工业产品都用来出口,而且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几乎不存在什么关贸壁垒。因此,爱尔兰的商业文化以发展国际市场为重,以国内市场为轻,有时只是把国内市场当作一个起点而已。
这一特点在软件产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软件公司为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常常是一开始就向出口的方向发展。
2.软件制造本地化
根据欧洲市场20多种不同语言的实际需要,爱尔兰将自己定位为“美国软件公司产品欧化版本的加工基地”,成为美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户和集散地。强调面向国际化的软件产品的系统化服务,提供从手册、包装、CD ROM制作等全方位服务,并与美国有关机构联合建立风险基金。
爱尔兰软件产业的主要创收产品包括财务服务软件、通信软件、中间件、电子商务和软件本地化。现在,爱尔兰已经成为全球的软件本地化中心。世界上一些大的软件公司,比如微软,就在爱尔兰设立了较大的软件本地化中心和销售机构。当然,在本地化领域,直接的软件开发工作比例比起其他领域要小一些,但是它有利于爱尔兰的软件产业扬名世界。
3.本国软件企业规模虽小,但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优势
爱尔兰本土软件企业绝大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办的,几个人到几十个人的企业较多,上百人的规模就算大企业了。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原来从事软件咨询与服务业务的公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为跨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提供咨询与服务;大部分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后期,找到了自我发展的定位和机会,开始形成了一些产品或产品方向;到现在,大部分企业仍与美国一些大咨询公司保持着很好的业务关系。
很多本土软件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以下是在爱尔兰知名度很高的公司及其主导产品或服务。
(1)Iona Technologies:中间件。
(2)Smartforce:基于计算机的培训。
(3)Norkom Technologies: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4)Silicon &; Software Systems:芯片设计、实时开发。
(5)Nua: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
(6)Baltimore Technologies:PKI 加密和安全产品。
(7)Trintech:货币传输银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