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郑晓龙 着名导演、编剧——一切皆入戏
他就是弄出《金婚》的郑晓龙。着名导演。
可他不学别的导演导而优则演,没在任何剧里看到他的出镜,所以这张面孔,你未必熟识,可他的作品,咱们就非常熟悉,《渴望》《四世同堂》《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哪一部不是红透全中国?有的剧还走向世界呢!
这么多经典好剧都是怎么整出来的?哪儿来那么多的故事呢?他是怎么成为这么一个有神奇脑袋的导演的呢?小时候的郑导学习好吗?调皮捣蛋吗?现在的郑导怎么聚拢了冯小刚、姜文、张国立等等一干才华横溢的能人?他是怎样得到今天这番成就的呢?
2008年1月,在北京,鼎鼎大名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郑晓龙的办公室,我们采访了他。
生产了那么多优秀剧集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看上去完全不是一个张扬的地界,在一幢80年代风格的办公楼里,有郑晓龙导演的办公室,一排书柜,里边放着剧照、获奖证书,还有满满的书。前边的老板桌上,堆得一摞一摞的书稿剧本,显出这个老板与别个不同。米色的旧沙发围成圈儿,占了差不多半个办公室的地儿,显出利用率极高的凸陷,果然,在后来的采访里,郑导说,就在这儿,他们碰头拍板做50集的大剧《金婚》,就在这儿,每一集每一集地拼故事,就在这儿,让所有人把家里的、亲戚的、朋友的、自己的故事丁点儿不落地倒出来,《金婚》佟志应老婆的要求洗手进屋那场戏,大夫似的高举两手、用屁股拱门、拿脚带门的逗人细节就是在这儿诞生的。
采访时间:2008年1月
采访地点: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郑晓龙的办公室
精彩对话:
2007年,50集电视剧《金婚》凭借“真实”与“怀旧”,用一对夫妻50年的平凡生活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两位主人公佟志和文丽,经历着婚姻家庭及时代变迁带给他们的种种困惑与烦恼,携手走过漫长而坎坷的五十年婚姻之路。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眼花缭乱的视觉,看似平平淡淡的《金婚》,最终成了荧屏热点。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等地,《金婚》的播映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平均收视率达13%,单集收视率突破20%。
程程(以下简称程):现在《金婚》正在我们浙江经视热播,不过这次已经是重播了,可收视率还是特别得高!这个剧,您觉得为什么在我国能从南到北的都那么火?
郑晓龙(以下简称郑):我觉得它可能是讲了一个大众都比较关心的话题,因为婚姻这个点无论南和北,大家都会关注,而且婚姻又是人类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我们是有设计的,在这个片子里我们把南北交流设计进去了。比如说,我们设计了国立(张国立饰)是四川人,说着四川话;大庄(林永健饰)和庄嫂是东北人;文丽(蒋雯丽饰)是北京人。这个就是我们考虑了南北荟萃的问题。因为实际上北京就是这么一个城市,北方人、南方人、全国人都在北京荟萃着。
程:这整个演员的班底,您觉得是不是符合在拍之前,你们对这个班底的这种原型的感觉?
郑:总体来讲是符合的,比如说文丽,我们从一开始就锁定的是蒋雯丽来演,在写剧本大纲的时候,包括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冲她写的。
程:所以角色的名字也叫文丽。
郑:对。佟志是剧本大纲已经完成之后,才最后锁定的是张国立。一开始这个剧还没播之前我们做宣传片,很多人就在说“哎哟,国立老师来演年轻的还没谈恋爱时候的佟志,好像稍显年纪大了点啊”。就担心他“老黄瓜刷绿漆”,有点“装嫩”。但是这又是没有办法的,这部剧的形式决定了,五十集拍五十年的故事,要保证看起来每一年一点点的人在变老,这个过程要表现出来,中间不能换人。所以,要找的演员不是装嫩就是装老,与其这样,我们还是要找个演技好的,有能力把握的。另外,我想电视剧假定性很强,张国立只要戏演好了,人物把握好了,观众会原谅他的年龄问题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人说,金婚50年,是一种理想,人们希望这样,要做到却很不容易。郑晓龙的初衷是通过一部编年体的电视剧,一网打尽婚姻中的问题:夫妻地域、文化差异问题,孩子教育问题,婆媳关系,性的问题,情感出轨问题……50年的婚姻一集说一年的事儿。
剧中的主角文丽和佟志年轻时是一对欢喜冤家,从衣食住行到子女教育到婆媳关系到性关系,处处矛盾,常为小事闹得天翻地覆,争吵过后又总是和好如初。中年时,他俩的婚姻步入疲惫期,夫妻沟通越来越少,陷入更危险的冷战之中。老年时,他俩步入婚姻巩固期,三个女儿感情婚姻都不顺利,最爱的独子竟英年早逝。最终两人凭着彼此关爱,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岁月,牵手走进金婚。
全剧在磕磕碰碰的争吵声中发展,看到最后,观众才舒了一口气:这对冤家,吵了一辈子,越老越恩爱。
程:您怎么会想到要拍《金婚》呢?
郑:实际上来自于我有一次回父母家去,给他们劝架。我爸妈到明年(2009年)就钻石婚了,我们早就给他们过了金婚的纪念日了。但是他们到老了,还是那种“老小孩”。他们之间的自控能力就不如年轻的时候了,所以说有些脾气他们就容易发出来。特别是我爸爸,85岁了,我妈妈说说他,他就不高兴了,他们互相之间就可能产生矛盾、吵架。他们一吵架,我们当儿女的,就得回去做调停的工作,调停他们那个矛盾。实际上就是回去哄他们,其中有一个任务就是听他们叨叨。
我爸就讲,他们年轻的时候如何如何。其实我小时候也见到了很多事,但是听他们说的少。到他们老了以后,一吵架,就开始念叨。你听多了以后,这事儿就留在心里了,不过也没有想太多。
但是那次他们吵架完了,我听完了以后,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就在想这事。突然就蹦出一个念头来——我把一对夫妇从年轻到老、一点一滴按一年一集的方式,把他们的婚姻一网打尽,比如第一集,不叫“第一集”叫“第一年”,画面上“啪”开一朵玫瑰花。当时我开着车,这些画面都想好了。
工作当中最大的奖赏是什么呢?不是我拍的过程我觉得特别高兴,我觉得恰恰就是这种突然产生的灵感,并且把这种灵感和别人说的时候,我觉得简直是太愉快了!那就是创造!
在《金婚》里,佟志和文丽这对夫妻走过的50年婚姻历程,有坎坷,有辛酸,也有甜蜜,还不乏些许危机。如此真实细腻的普通人婚姻生活,皆出自编剧王宛平之手。几年前,一本《婚内婚外》,使得王宛平被公认为婚姻问题的专家。导演郑晓龙看中了王宛平对婚恋的研究,以及女性编剧的细腻的把握,将《金婚》的剧本创作交到了王宛平的手里。然而,50集要讲述50个故事,每一集都要有矛盾、有争吵,而且要做到不单调不重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程:这个剧拍起来,难度挺大的吧?你看一般的剧,拍个二十多集它有一条主线,或者你再加点其他的故事,它成了。而《金婚》这个剧就像你刚刚说的,五十年,那是一年一集,哪一年里你都得让观众记住点什么吧?他得有记住的事儿吧?
郑:对!对!
程:那得编多少事在里头啊?
郑:所以说编剧经常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有好多次写不下去了。我说“没关系,不要着急。”然后就在我的办公室,我们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班人,编辑部的、发行部的、综合节目部的,大家都来,往那一坐,包括编剧也在这儿,我们大家就聊,说说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说你的体验,他说他的体验,就这么不断地给编剧提供素材。这样的会,我们估计在这个屋里面开了有六七次。
程:剧播出以后,大家是不是都挺得意的?你看,我那事儿都编到剧里去了,他那事儿都编到剧里去了。
郑:是啊,记得我们这个剧的监制李俊明当时就讲了他和他媳妇的事儿。晚上上床前,他媳妇让他洗手,他洗了,进屋的时候又摸了门把手,于是不成,还得去重洗。最后他举着双手,像大夫要给人做手术似的进来,拿屁股把门拱开,然后把门拿脚勾上,然后上床。他媳妇这才说“这下成了”。他说:“当时我一点兴趣都没有了,睡觉!”
程:啊,有意思!那么这里边什么事儿是从您这来的呀?
郑:比如说剧里这家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我家就是这样的,我上面三个姐姐,然后我是老四。从一开始怀孕我妈妈就坚决认为,生我一定还是个女孩,就像一张桌子四个腿。
然后生我的时候,我爸赶到医院的时候我已经生了,我爸爸就过去跟我妈妈嘘寒问暖的说一些什么。就在这个时候就听到旁边我在那儿“哼哼”。
他们说肯定尿了吧,换块布吧。我爸爸就过去打开一看“呀,是男孩!”很高兴,赶快把我抱过来,然后我吧就没离开我妈那床。
程:听说这个剧除了传统的中老年收视主力,很多“80后”甚至“90后”也是这个剧的忠实观众?
郑:是的,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说他们看到了他们的未来。他说“我将来老了就是这个样子啊,我将来会面对的是这么一种生活”。我觉得能给年轻人带来这个帮助,是挺让我惊讶的。
2000年开始,“韩流”全面劲袭中国。《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制造了催泪弹效应;《我的野蛮女友》刮起了“野蛮”旋风;《春逝》《八月照相馆》造就了唯美文艺风格……近年《迷失》《越狱》等一批优秀的美剧,携着剧情紧凑、曲折的强烈优势,又闯入了人们的视线里,风靡一时。
习惯了美剧、韩流的冲击,习惯了高价购买国外剧,《金婚》的热播,将很多观众拉回到了国产电视剧的阵营中来。这部花了四个月零八天就拍好的大戏,受到了南北方观众的一致好评。
郑:我觉得要表达普通人的普通情感,怎样用非常接近他们的方式去提炼这种故事,这恐怕是个功夫,是要有点功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看,这个剧一个人写都写不过来,要集思广益。现在有的电视剧为了市场,很多人拍拍脑门就瞎编,编一个故事就去拍。但是我觉得现实主义题材还是要坚持原则,像《金婚》这样的片子,过若干年后,仍然会有非常好的收视。
我觉得什么是精品?就是大浪淘沙,经过历史遗留下来的作品,就是历史文化名着,这个就是精品了。
程:您觉得到现在为止哪一些剧是具备您刚才说的特点的,可以被历史留存下来的?
郑:比如说《渴望》,对那个时代是有认识价值的。《北京人在纽约》对中国出国潮那个时代是有认识价值的。最近的《士兵突击》《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觉得它也是精品。像这种有生活底蕴的,有扎实的情节和细节的作品,观众看完了一遍,还会看第二遍、第三遍。
程:接下来还要拍《金婚》的续集吗?还拍五十集吗?
郑:是,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组织剧本,预计还是五十集。
记者手记
郑晓龙导演是部队大院出身,面相上乍看硬武、眼神却很和善,声音也不属于洪亮的,可这么多年,他把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办得风声水起,又慧眼识珠,发掘出冯小刚、赵宝刚这样的人才,身上的那种力量就显然不小,估计小时候也属于过家家都是领军打仗的主儿。
郑导说,他就喜欢故事,喜欢说故事,一会儿一个点子,说了就当是完成了。其实肯定不是这么回事儿,一定有人用心地在做,要不,看到父母吵架,就能整出个《金婚》来?
能把身边的小事儿都吸纳进自己的事业,再产生那么大的辐射作用,甚至影响到部分人的婚姻观,看来是郑晓龙选对了事业,电视也选对了郑晓龙。
[人物]茅威涛 着名越剧表演家——选择就是放弃
一提起越剧,你的脑子里第一个首先浮现出来的会是谁的面孔呢?
电影越剧《红楼梦》里的王文娟、徐玉兰?还是现在已经活跃在电视剧里的何赛飞?我相信,很多人脑子里浮现出来是一个专演男人的女人——茅威涛。
眉眼大气的茅威涛,人称“越剧小生第一人”,而她得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是1984年,那时她才22岁,拿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如今已经是47岁的茅威涛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团长,也是全国人大代表。
说起越剧、茅威涛就侃侃而谈,让人想到《藏书楼》里的范容。范容是守着藏书,茅威涛是守着越剧,那种坚持同样令人动容。
选择就是放弃——这就是茅威涛在整个访谈中让我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个经常在戏里演男人的女人,胆子特别大,为了演孔乙己剃了光头,被人叫戏霸也无所谓,这都归结为她对越剧执着的追求。
当年的浙江越剧《小百花》,因为一部《五女拜寿》红遍大江南北。28朵小花在里头熠熠闪光,最常被人们叫的有五朵金花:夏赛丽、何赛飞、茅威涛、陶惠敏、何英。如今何英出国了,夏赛丽做生意了,陶惠敏和何赛飞进入影视圈了。唯一一个坚守在越剧舞台上的就是这个英气逼人的茅威涛了。
采访时间:2008年1月
采访地点:杭州
精彩对话:
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茅威涛向两会提交了“进一步完善传统艺术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她认为在江浙的课堂里应该有越剧的身影。
其实多年来,茅威涛一直致力于越剧的发展和推广,2008年春节前夕茅威涛率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晋京,参加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1月23日起,这部新版《梁祝》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了4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