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关系
互惠关系主要指经济交换或交易方面的,它既不是强关系,也不是弱关系,而且其中又涉及利己和利他的因素。对于社会化电子商务而言,互惠关系是一个核心要素。而对于品牌社群,互惠关系则是一个微妙的要素,这是粉丝经济的关键。
关系类型的区别
社交网络从关系类型上共分为三种:人—内容的关系,比如谷歌、百度和具有部分媒体属性的微博等;人—人的关系,比如QQ、微信、人人和具有部分社交属性的微博等;人—物的关系,比如淘宝、亚马逊和京东等。这三种类型的关系很难直接转化,而且互为异质性。
微信电子商务则涉及两种类型的关系:一个是微信的人—人的社会关系;一个是电子商务的人—物的基于交易的互惠关系。因此,这二者很难直接融合或者简单融合。
微博早几年的微商城、微卖场等,最终都做成了流量的链接跳转,后来几乎销声匿迹了,这是人—人的社交关系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尝试;而淘宝的SNS做了很多年,一直未能成形,这是人—物的关系在社交关系方面的尝试。这两次尝试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
阿里系也是动作频频:旺信明摆着是在模仿微信;阿里入股新浪微博,使微博电商或者美丽说的话题重新成为热点;手机淘宝的微淘几乎就是在模仿微信公众号,但同时又进一步,它可以分享、收藏和购物下单并支付。
微信上的电商,不管是最早的美肤汇,还是现在的凡客等,都让消费者感觉到比较痛苦,因为微信属于人—人的熟人关系,所以电商无论是通过图文消息进行促销,还是直接在微信客户端嵌入电子商城网页,只要涉及人—物的内容,就马上掉“粉”,最后只好回归到基于微信的加强互动和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
我们可以拿日常生活里的现象,来解释一下人—人的社交关系和人—物的互惠关系,比如我们在菜市场买菜,就是为了便宜和新鲜,你根本不可能与小摊小贩去谈什么社交关系。但是,这两种关系又不是完全不可以转换的。比如,当我们在百货商场选购衣服等商品时,品牌促销员会跟你聊天,记下你的电话,还会经常发短信介绍一些新品或者优惠活动,甚至会发送节日问候等信息,这里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沟通和对话,但人—人的关系还是比较薄弱。如果你是一个高端化妆品的粉丝,你可能会成为这个品牌的会员,同时会和你常去的品牌专柜顾问成为好朋友,她会教你怎么护肤,怎么化妆,有新品体验或者优惠礼品装会定期送给你,有好玩的会员权益活动会邀请你,甚至会邀请你一起逛街,这时候就有了一定的人—人的关系。品牌社群中的粉丝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转换。
互惠关系的转化
互惠关系可以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不断设计人—物的互惠关系,即持续吸引消费者对“惠”的追求,形成互惠模型,建立持久的经济交换关系;一个是通过初次的经济交换,建立对话模型和沟通计划,转化为人—人的社会交换关系。通俗点儿讲,一个变化是你不断地通过促销把“惠”做持久;一个是你开始与消费者对话,在对话中逐渐建立社交信任。
这就涉及社会化电商的核心:对话。对于阿里浪的结合,社会化电商的核心不是微博的流量对接阿里的电商,而是阿里电商的所有互动和售后服务都用新浪微博代替旺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阿里浪才能成为社会化电商,人—物的关系才可能和人—人的关系进行融合。
虽然阿里浪很难实现这种转化,但是微信可以,只要微信团队一直保持微信的简单和开放性,从而使其成为各家电商平台能够接受的和消费者对话的渠道,即使电商有旺旺和webIM,但他们还是会同时使用微信的。
当所有电子商务都使用简单、开放的微信和消费者对话的时候,这本身就是微信电子商务,所以,商业化其实也很简单,其价值就体现在通讯通路上。
粉丝的互惠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建立的,人—物的关系转化为人—人的关系需要很长的路。一种方法是在交换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对话、互动和个性化的沟通,形成人—人的社会关系;另一种是通过礼品,包括会员礼物,即通过经济交换向礼物交换的转变,从而最终形成信任的社会关系。微信的对话只是其中一个方向,这还远远不够。品牌社群的商业化,体现在粉丝互动基础上的增值服务就是“礼”。
为什么“礼”会成为经济交换向社会交换转化的基础呢?大家可以想一下,中国传统的人情关系都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都是建立在随礼和送礼上,而随礼和送礼都无一不跟商品或经济交换有关。
企业可以通过电商对话—礼品关系—电商交易的生态链条,实现人—人关系和人—物关系的转化和融合。
国外研究报告称每个Facebook粉丝约值136美元
——来源:采编自互联网
导读 据社会化媒体监测机构Syncapse的研究报告,各品牌的Facebook粉丝的平均价值约为136.38美元。
据国外媒体报道,社会化媒体监测机构Syncapse日前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各品牌的Facebook粉丝的平均价值约为136.38美元。
对于擅长社交媒体营销的公司来说,粉丝的价值更高;而对于不精此道的公司来说,粉丝也有可能价值全无。比如,对于可口可乐来说,每个粉丝的价值是316.78美元,远高于平均的136.38美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希望在Facebook上设立“粉丝”页面,就是寄希望于能联系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并加入他们所在的网络社区。但这些粉丝对于公司到底有多少价值?人们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Syncapse 调查了Facebook上前二十大品牌的4000名粉丝,这些品牌包括诺基亚、黑莓、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厂商)、阿迪达斯、耐克、可口可乐、星巴克和麦当劳等。问题包括“为什么选择成为这些品牌的粉丝”“过去和今后的购买行为是怎样的”等。Syncapse再根据调查结果估算每个粉丝的支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以及拥有该粉丝带来的长期价值等。
这份报告的一些发现包括:
平均而言,某品牌的粉丝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品牌多掏71.84美元,不是该品牌的粉丝则不会。
粉丝持续使用某特定品牌的可能比一般人要高出28%。
某品牌粉丝向朋友推荐该品牌的可能比一般人要高出41%。
这或许说明了为什么Facebook宣称其广告主数量较去年翻了一番。不过,Syncapse同时也在报告里指出,每个粉丝的价值通常相隔甚远。普通粉丝每年购买和向他人推荐某品牌的次数分别为10次和1次,而活跃的粉丝的这一数字分别是30次和10次。这些行为上的差距对粉丝价值有着显著的影响。
麦当劳的粉丝购买该公司食品的平均支出是300美元,而普通顾客在麦当劳食品上的花费不超过150美元。星巴克粉丝在该咖啡厅的平均支出是普通顾客的两倍以上。
点评 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各品牌的Facebook粉丝的平均价值约为136.38美元,这为企业对粉丝的社会资本进行估值有了一个相对标准。如果你有100万粉丝,就意味着其社会资本可能为1.36亿美元。怎么样?是不是会带来很直观的冲击呢?!
消费者驱动的C2B
品牌社群具有的粉丝主导和粉丝参与的特点,造就了粉丝经济里的C2B模式,因此,C2B模式强调的是粉丝店铺而不是品牌店铺。对这个现象的理解,可能还得从微淘、旺信和微信的电子商务说起。
微淘的先天不足与旺信的迷失
一则来自淘宝的消息称,从2013年4月中旬内测以来,微淘2个多月内累计访问用户数已经突破6000万,通过邀请机制吸引的淘宝卖家、导购达人和媒体公众账号已经突破3000个,一些商家因为开通了微淘公共账号,移动端成交额达到了整体销售额的30%~40%,成为了移动电商的全新“样板”。但是,这个数据可能会有些水分,原因有如下两点:
一、微淘模式的问题
微淘就是淘宝商户的微信公众平台,它可以对商户的信息进行媒体传播。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很看好微淘,认为淘宝和阿里虽然走的都是典型的技术路线,但是这次复制微信的媒体属性的策略却很成功,而且还将基于淘宝的互惠关系扩展到购物支付阶段。
但可惜的是,微淘的入口在手机淘宝上,手机淘宝的定位就是淘宝业务的移动终端应用。在手机淘宝底部栏的“首页”和“生活”之间,就是微淘。微淘首页是消费者订阅的商户公众账号发布的消息,点击可以收藏和评论。
消费者可以通过添加账户,来关注你的商户账户,只是目前商户账号没有好的分类和查询机制。这里可以选择点击关注加入微淘关注,或者通过左上角的发现按钮中的“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关注商户。
每个商户的广播基本上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文消息是一样的。微淘产品的图文消息可以带价格,并可以展示宝贝的详细情况。在详细页面,可以看到宝贝的价格、图文详情、评价等淘宝类信息。并可以选择底部栏的几个动作:赞、评论、分享。点击分享,可以将微淘的这个广播内容分享到新浪微博、来往、来往动态和短信。
而现在旺旺和旺信已经在手机淘宝和微淘上完全消失了,只是在分享那里可以分享到来往。由此基本上可以判断的是:手机淘宝、微淘、来往以及之前的旺旺和旺信不是阿里一个颠覆变革式的战略级产品,而是不同部门的部门级产品。
二、旺信的尴尬
如果看完了微淘,再来看旺信,也会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看不懂阿里到底想把入口放在手机淘宝还是旺信;另外,对消费者的出口是在微淘还是旺信?入口和出口不统一,而且入口是对话模式,还是APP模式?出口是消息模式,还是APP模式?这都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旺旺和现在的旺信采取的是店铺账号和店小二账号的多账号互动模式,而微淘是一个独立的品牌账号,这三者之间的整合和协同明显不同步。如何实现公众号、店铺和店小二的统一管理和无缝协同呢?
旺信的整个模式是怎么样的?
旺信的界面与微信很相似:底部导航栏为“消息”、“联系人”和“我”三项,右上角为与微信类似的发起聊天、扬声器、扫一扫等功能。在旺信联系人账号中,出现的是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账号(品牌微淘号、店小二和店铺)。
微淘公众号的图文消息模式,也显示在旺信里面。“联系人”里添加好友的方式有按照账号搜索、手机通讯录、附近的人、摇一摇、扫一扫,与微信基本类似,只不过扫一扫的功能相对简单些,不像微信最新版,还可以扫描封面和街景等,但是摇一摇很好玩。在“我”的界面里,有我的淘宝、摇钱树、物流小助手等功能。
这里面有一个核心问题,旺信和微淘的核心功能是推送、对话,还是微淘做推送、旺信做对话?在这个模式下,对手机淘宝与旺信又如何进行定位?
结合这些问题,我们来做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和比较。
微淘的优势非常明显,以至很多人对其纷纷看好,甚至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也进来做微淘公众号。在这里也简单地列举一下微淘的优势:
微淘的受众本身就是交易对象,所以适合促销,消费者进淘宝或者微淘本身就是为了买卖和参加促销的,所以微淘的内容对消费者毫无压力;
微淘可以品牌和价值诉求为主导,建立一个天然的美丽说,形成微淘导购和店铺售卖的售前售中的模式;
通过手淘、支付宝等直接打通购买链,可以使消费者进淘宝收藏,或进支付宝购买支付;
围绕消费者的热点和需求来驱动和组织内容,一旦内容不符合消费者需求则会不断退订;
可以做成移动购物的助手或者移动电商的搜索、导流入口;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产品或交易的分享推荐;
可以建立起品牌和商户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内容。
但是微淘也有天然的劣势,这不能不重视:
微淘目前是嵌入在功能性APP(即手机淘宝)中,功能性意味着它是只有买东西的时候才会去用的APP,这类似酒店APP,消费者不会每天都没事儿地就去打开用一下;
什么工具与用户的黏着度较高呢?就是互动或通讯类的工具。而微淘目前没有和消费者的互动,手淘不是对话APP;
微淘与手机淘宝、旺旺和旺信等多个相关产品没有无缝整合,总体感觉比较乱;
手机淘宝、微淘和旺旺的账号体系不清晰,品牌公众号、旗舰店、店铺、店小二账号层次、分类和定位有些混乱;
目前微淘只关注品牌或商户的导购,只关注导流或交易,那么与消费者的互动和关系如何处理?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关系网?
因为没有利用消费者的关系网络,所以口碑推荐就很难做起来;
微淘的金币没有做通用积分或点券,没有建立起消费者激励机制;
目前没有消费者的自内容,全部是品牌或商户内容。
那么,微淘的机会点又在哪里呢?
类微店,不仅是淘,要进行售前售中售后一体化管理;
类微信,微淘的公众号+旺信的微信模式;
CPP机制,建立起基于口碑推荐的广告激励模式;
微淘后面的互动、关系等扩展为SCRM ;
基于微淘进一步形成消费者社区/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