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与类型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它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提供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的“社会服务”,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服务。一般而言,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是面向社会现实需要的,以教学与科研为依托的,直接参与解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问题的活动。它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两种职能的延伸,同时也有自身的独特性,这不仅表现在目的上,而且也体现在它的运作过程中。
8.3.2.1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同样,高等学校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培养大学生之外,反哺社会、为社会作贡献。
(1)高等学校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其价值回归。一直以来高等学校把培养高级人才,传播专业知识作为构筑自身崇高地位的法宝,长时间游离于社会之外,教授、知识精英们的研究和教学离社会实际有一定的距离。高等学校的发展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因此有责任有义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其校园内创建了斯坦福研究园,标志着现代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大学科技园”的问世。随后,大学科技园在许多国家蓬勃兴起,在高等学校周围形成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带(“硅谷”),成为大学与社会彼此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并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然,大学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的肺腑之言在这方面很有代表性,他说:“人们都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我还要加一句话,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水平的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在硅谷最大的好处是我们知道企业在干什么,判断企业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提前替他们去做。科技园帮助大学更好地履行教学科研的职责。第二个好处是从产业界找精英来大学教书,让我们的学生更了解世界和社会,以及未来他们工作的环境。教师如果想参与产业,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尽管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但是距离近还是有好处的,面对面的沟通是重要的。产业人员来大学也方便。大学和企业双方都欣赏彼此发挥的作用。”
(2)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有利于引领社会反思。比利时鲁汶大学校长马克·韦尔威纳也认为,高等学校通过创新为社会服务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知识、技能,成为社会公民,也是为社会服务。更新的观点是,高等学校的创新还体现在推动社会辩论,高等学校有责任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引发社会大辩论和大反思。比如:新技术、新能源、生态环境问题、移民、人类学、社会公正等意识形态问题。高等学校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3)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步出只求“学术价值”的象牙塔,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高企业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有利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步伐。产学研结合使学校“过剩”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有了发挥作用的场所。高等学校直接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职能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高校利用自己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将成果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媒介,转化为生产力,造福于社会。
8.3.2.2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类型与方式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类型和方式很多,主要有:
其一,教学性服务。教学性服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广开渠道培训社会各类人才,二是送教上门提高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素质。高校通过校内外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脱产学习和半脱产或在职学习、资格培训和提高素质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服务,把知识、技术、科学传播和推广向社会,有力地支持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其二,科研性服务。科研性服务有以下形式:开发基础科研成果;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多学科联合科研攻关;参与科技市场建设,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和科技咨询;科技扶贫等。
其三,综合性服务。内容和形式主要有:高校专业人士直接面向社会开展业务活动,发挥人才所长,或挖潜开办各种为社会服务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建筑设计等事务所和计算机中心、附属医院等,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也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广泛参与社会各领域的社会活动,起到了智力支持和补充调节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作用;通过发表论文、着作出版、参与新闻媒介宣传、担任各行业的技术和思想顾问与参谋,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在舆论、决策等环节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开放高校的体育馆、图书馆和其他场地设施,为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等。
其四,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和高新技术产业。高等学校通过培养、培训人才和人员交流,促进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多种形式产学合作:与产业界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系;争取政府投资;或与企业联办一批侧重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开发的基地;兴办科技工业园区;有条件的可以试办一体化的联合开发集团或上中下游一条龙的紧密合作体系;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通过抓一批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总结经验,理顺关系,不断摸索与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的体制与政策。在广泛开展项目合作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形成一批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紧密合作实体,并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8.3.3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特点与原则
8.3.3.1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特点
随着高等学校在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学校由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已成为当今高等学校重要的办学原则。当今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专业性。社会服务是一种利用高校的优势和教师的学识为社会提供的专业服务,知识含量越高,可替代性越低,社会价值则越高。合作性。高等学校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社会也在各方面支持高等学校发展。
只有精诚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保证社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直接性。过去,高校主要通过教学、讲座、咨询、技术指导、成果转让等形式开展社会服务;现在,许多高校还通过产学研、政产学等形式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实体化。社会服务不是简单的人力和知识的输出,而是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有关部门合作或单独成立联合体。通过其运行实现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正常化、规范化。如科技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咨询中心都属于这一类。广阔性。
不仅为本地区、为本国服务,甚至还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全人类服务。诸如环保、裁军等国际性问题。
8.3.3.2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原则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科教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特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培养人才与研究开发相结合。科教兴国,人才是关键。人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发展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高等学校不仅要结合研究开发工作,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一定科技文化知识与能力的新生力量,还应肩负在职人员培训和深造的任务。要通过培养、培训人才和人员交流,促进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全面投入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充分利用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各类专业人才比较配套的有利条件,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领域,面向生产应用第一线进行研究开发,尽力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选择一些重大关键问题,组织优势力量实行重点突破,以期取得有带动作用的重大成果。
(3)需求导向和技术推动相结合。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要以市场为导向,把科技力量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要远近兼顾,合理部署,注重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中开拓新的生产应用领域,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创新,也要重视推广应用,不断孕育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成果转化率,要加强技术集成,以便更有效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4)放宽搞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高等学校要本着既要放宽搞活,又要管住管好的原则,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正确引导。开展社会服务要从实际出发,以各自的学科优势为依托,扬长避短,量力而行。服务的广度、深度,具体的服务途径和内容,都应当因地区、学校、学科专业的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
思考题
1.为什么高等学校要强调科学研究?
2.试论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原则。
3.请你结合所在高校谈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4.辨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5.简述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的类型与功用。
6.简述教育研究的过程。
7.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有哪些必要条件?
8.试述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特点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