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教学通常有参观、调查、实习(教育实习、生产实习)等形式:
(1)参观。参观是根据教学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直接地观察研究,使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学生亲临现场对事物进行观察,反映到学生大脑中去的客观事物由于直观、形象,因而容易理解教材中的抽象理论。往往在参观中,经过教师的指点,可以产生豁然洞开的良好效果,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所学和理论知识。
(2)调查。调查是高等学校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可以验证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作出结论,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此外,在调查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又会进一步丰富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
(3)实习。实习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在工厂、实习园地以及其他现场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同时,在现场实习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两种。教学实习是指在课程学习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组织学生在校内外的实习场地从事实际操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教学实习也称课程实习。
生产实习是指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了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之后,在有关单位或场所,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直接参加生产或工作。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和医科院校的临床实习从性质上说都属于生产实习。
现场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本身又称为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具体措施。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中课堂教学的比重还相当大,现场教学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带来了我国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科研训练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平时的科研训练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来进行的。
平时的科研训练主要通过课内与课外两种途径进行,以课外为主。学生课外的科研活动主要有下列形式:一是听取校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二是参加校内或校际的学术讨论活动;三是参加学生社团或研究会的学术研究活动、科研大赛活动等;四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进行的研究活动;五是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之中,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有关的知识,一般在二三学年一定的时期,独立地解决一些与课程、专业相关的问题,是介于平时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设计)之间的中间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课程的知识解决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撰写论文、独立设计的初步训练。
毕业论文(设计)是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的科研训练,是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及平时科研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它既是一种水平较高的研究性学习,又是正式进入研究领域的开始,是为学生未来独立工作所进行的直接和最后的准备。
4.教学沙龙、午后茶、俱乐部等
教学沙龙作为教学组织辅助形式在国外高等学校教学中比较盛行,在国内的研究生教学中也较常见。教学沙龙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制度化的文化环境:在这里,追求知识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并在不断的交流中磨砺自己的思想,从而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精神和氛围。沙龙、咖啡馆,或许还有俱乐部和中国的茶座,以及闭路电视、互联网上的高等学校BBS 板与聊天室等,都可以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组织的辅助形式。这种教学组织辅助形式可根据学科分类,如文学沙龙、哲学沙龙、教育沙龙等;根据社会问题分类,如环境问题咖啡馆、人口问题咖啡馆、心理问题咖啡馆、家庭问题咖啡馆等;还可根据所从事的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来分类;亦有“与名人对话茶座”、“企业界名流沙龙”等,形式不拘,多种多样。有的还可预告某日或一段时间内讨论的主题,让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心中有数,积极参与。这种组织既可以设置在高等学校校园内,以增强高等学校的研讨和学术氛围;也可以设立在高等学校附近的社区,从整体上形成“文化街市”;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联通学生宿舍,构筑现代高等学校自由、轻松、愉快的隐性课程文化。作为班级授课制向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过渡阶段或补充形式,这种组织可以作为高年级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学习场所。教师或导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学习者是主体、参与者,须完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和学生有时也可以互换角色,以增强其自由、平等、多彩的风格。这种形式比目前的班级授课制可以发挥更多的优越性。
5.社会实践
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社会实践,与现场教学有些重叠,但两者侧重点不同。社会实践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具体社会生活之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把书本知识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用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一种融社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社会活动。
对社会实践通常有广义、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由团中央、全国学联倡导开展的、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以科技文化服务为重点,主要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进行的,包括勤工助学、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考察调研等类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二是学校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狭义的社会实践则主要是指上述两个方面中的一个。教学计划安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侧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则侧重于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的提高。无论广义或狭义的社会实践,其教育功能和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具有培养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等优势。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学生成才的意义与作用,对社会实践统一规划、系统设计,以实现其整体功能。
7.3.2 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
1.备课
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一堂课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
教师的备课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第一步: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了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本学科总的目的要求和总的原则,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范围和标准,还要弄清教材体系以及教材范围和深度。
第二步: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的、要求、重点、疑点和难点。对于高等学校教学来说,教师不仅是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还要了解整个知识点的发展历史、最新研究成果,不唯教材、不唯书。
第三步: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本身的可能性等来进行。高等学校教学如果是小班教学,则要大量使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还需提供给学生阅读书目及有关参考资料,供学生课后阅读与练习。
第四步:编写教案。教案要反映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学的重点及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它是一门课的具体计划,也是教师备课的最后结果。在高等学校中,教师要具有制作课件的能力,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网络课程。
2.上课
上课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关键在于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掌握好下列要领:
(1)目的明确。上课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每堂课有其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因此,每一堂课都必须围绕具体教学目标,完成认知性、情感性、技能性三重目标。具体教学目标既是每一堂具体的课的导向,又是课的检查评价的依据,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师生务必谨记,以之作为教学活动的准绳。
(2)内容正确。教师在讲解教材时,应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同时突出重点,分析疑点和难点,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授事实性知识,还要介绍方法性知识。高等学校教师要告诉学生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哪些学者作出了贡献,运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知识,等等。
这是高等学校教学中体现研究性质的重要方面,也是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在内容处理上的不同之处。
(3)方法得当。每一堂课都应合理地、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做到生动活泼。但也应注意,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方法的变换有其分寸,应当适可而止,切不可变化多端,喧宾夺主。
(4)形式合理。每一堂课都应根据任务性质和内容特点,适当选择全班教学、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的形式,并合理选择课的类型和结构。
(5)调动学生积极性。无论教师运用何种方法与形式,其出发点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只有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率的。
3.考试
考试,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管理人员获得学生发展和学习效果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对学习效果自我判断的依据。
在高等学校教学中,教师一般在学期末进行考试。有些课程在期中也举行考试,但不多见。教师一般以期末考试成绩再加上平时考核、作业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在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按课程学习分数折算为学习绩点。
平时考核的方式方法包括日常观察、作业、回答问题、到课情况、课堂讨论,以及不定期的书面测验等等。期末总结性考试是一门课程学习终结时实施的考核。由于这种考核常在学期或学年末来进行,所以又称为学期或学年考核。总结性考核目前最常用的办法是考查和考试。考查、考试及其评定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论文作业、口试、实验操作、技能测验等。
口试是最早出现的考核方式,也可称为面试。它是通过师生对话形式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方法。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问答。笔试是指学生以书面的方式回答试卷中的问题,可分为开卷和闭卷两种方式。在教学中具体采用开卷或闭卷,需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来确定。开卷考和闭卷考各有短长。所谓开卷考试,就是把试题公开,由学生看书研究去作答。具体做法可以是指定地点、时间、携带有关资料、工具应考,也可以只确定交卷时间。目前大多采用前一种作法,并且规定不允许相互讨论、抄袭。开卷考试对学生和教师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必须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同时,教师设计的试题应使学生不能就一本教材或笔记照抄作答,而必须就课本与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综合运用才能完成,这对教师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组织不周密或者命题不适当,开卷考试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闭卷考试比较容易组织,教师事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命题,让学生根据各种题型进行回答。然而,闭卷考试的关键正在于命题。教师命题有三个问题需要加以注意:一是命题的指向性。若命题较多地注意了死记硬背的知识,那么学生可能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二是命题的有效性。题目的效度、信度如何,是否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三是命题的全面性。如何克服知识掌握与能力测试的矛盾,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关于考试命题,还有一个广泛争议的话题,就是试卷库的建设与使用问题。支持者认为试卷库建设可以避免命题的随意性,评分过程的宽严不一,提高命题的科学性、一致性与客观性,同时有利于试卷保密,不因人为因素导致评价不公。反对者则认为试卷库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教学内容,是对教师的不信任,一些课程也无法建立起试题库。在高校考试中,一度曾比较强调试卷库建设,近几年来较少提倡。在此,对这一问题作为存疑提出来,望大家予以讨论。
4.毕业论文(设计)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接受四年本科教育成效的总体反映。毕业论文(设计)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次演习。然而,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却存在着较多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