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明部分:主要叙述本门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本门学科教材体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
(2)本文部分: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内容所做的规定,是大纲的基本部分。一般是以纲要的形式列出教学内容的课题、要目或篇、章、节的顺序,在章节下简要列出内容要点和所教内容的时数。
(3)附录:指根据学科需要在章节内容之后,列出教学参考书目,提出使用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指导意见。
2.教学大纲的依据与使用
教学大纲是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的编制应严格依据教学计划、学科的知识系统、大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及与先行课程、后继课程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要研究和吸收国外先进教材的长处,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新发展方向。高校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钻研教学大纲。但是教学大纲只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着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师的教学一方面应符合大纲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的基本规格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要在深入钻研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地掌握。如补充学生以往知识上的缺漏,适当增加大纲尚未编入的有重大价值的科学最新成就的材料。
我国过去高等学校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大纲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统一制订的,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大纲的执行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即逐渐采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代替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这样,各高等学校可以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依据,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特点,自行拟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6.2.2.2 教科书、讲义和参考书
教科书、讲义、参考书、指定阅读书目等,都属于教学材料,统称为“教材”。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达学科具体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的结构一般包括目录、课文、图表、注释、附录、作业、索引等。课文是基本部分,具体地阐述学科的基本事实材料和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通常以章、节、目等形式编排。
教科书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和深刻地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其次,教师应该透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的内容,把握其重点、难点和关键,备课中围绕重点、难点、关键组织教学过程,调用一切教学手段,设法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再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当然,教师的讲授不能照本宣科,应当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对教科书所包含的内容作说明、解释和补充,同时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教学参考书,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及相关书籍的能力、方法和习惯。
6.2.3 教案
教案,又称课时计划,是教师以课时或课程内容为单元而编写的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备课中所考虑的多种教学活动设想,经过进一步的推敲,使之条理化、科学化,明确地体现于教案文字之中。这是使教师的备课更加系统、准确和深刻的重要一步。写成教案又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备忘材料。青年教师要认真编写教案,即使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也要重视编写教案。教案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6.2.3.1 教案格式
教案有详案和简案之分。新教师应该编写并使用详案,有经验的教师可以编写较为简略的教案。教案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有自己特有的格式。
1.教案的常规项目
教案种类繁多,课时教案为基本型。各门学科和不同课型的课时教案,其内容与项目不能强求一律,但也有一些共同的项目,通常称之为常规项目,其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课题。课题就是教材的章节或课文的题目,如《课程理论》。
(2)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每堂课教学的灵魂,它包括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技能及达到的程度,培养他们的何种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3)重点难点。每一课题的教学所包容的知识和技能是多方面的,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也不必要等量齐观地传授给学生,这就必须区别轻重缓急和深浅难易,即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抓准了重点和难点,也就抓住了教学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还可增强教学活动的节奏感。
(4)导入新课。这是由旧课向新课过渡的一种手段,目的是顺畅地拓展教学通道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语要简短新颖,并与本堂课讲授的内容息息相关。为此,教师要及时捕捉新的信息,并借助想象的粘合力使之与讲授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比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喜欢看历史巨片《三国演义》,而其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更是脍炙人口,竞相传唱。但不知大家留意过没有,这首歌营造的意境,甚至有些歌词,都直接受到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词的影响,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5)讲授新课。这是教案的主体。首先要明确讲什么内容,其中尤其要注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这可以说是教案的血肉;其次要设计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说是教案的筋骨。正像血肉要依附于筋骨一样,新课的内容要靠巧妙的方法和正确的步骤传输给学生。所以,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讲述、讨论、朗读等方法,并适时地使用教具及演示实验等手段,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创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方法和步骤要符合认识规律,通常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讲授新课时,其内容要点及相关的字、词、句,或演算的过程,或构造及原理的图示等,要借助板书设计展示给学生。板书要纲举目张,清晰完整地显示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6)总结新课。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要言简意赅地总结一下所讲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可适当生发拓展,留下回味。
(7)布置作业。这是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手段。布置作业要有的放矢,形式多样,分量适当,要求具体,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教学反思。一个好的教案既要体现对教学过程的良好预见,更要体现对教学过程的深刻反思,应当及时总结成败得失,思考改进方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教案的弹性项目
教案除了常规项目外,还有一些不作硬性要求的机动项目或弹性项目,可以灵活机动,因地制宜。其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方法。这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它既可体现在讲授新课里,也可单列出来。
(2)板书设计。授课过程中呈现到黑板或屏幕上的文字或图表,一般在讲授新课部分显示,为了突出和把握,也可在教案里单列一项。
(3)教具。使用教具可增强直观效果,也可充分利用课时。教具包括挂图、实物、演示仪器和材料、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
(4)检查提问。假如上一堂课布置了课外作业或预习,那么,在本堂课开始之前,就应该检查,提问。
(5)布置预习。为了节省时间,或者便于开展启发式教学,可在本堂课结束前预习下堂课的有关内容,或让学生课外预习,作好必要的准备。
3.其他添加项目
因某种特别需要而设立,如将某份教案装入个人教学档案,或拿去展览作为示范,或上公开课时需将教案印发给校内外的领导和同行等,一般需添加一些项目:学校、年级、班级、科目、执教者、时间等。
6.2.3.2 教案编写
教案编写的步骤大致如下:
1.钻研教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广泛阅读本专业的专着、学术杂志、学术网站等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教科书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教师钻研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弄清搞懂。透,是在懂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化,就是把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融为一体,使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思想教育等因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做到了这几点,教师才能精通教材,用好教材,编写出优秀教案。
2.分析学生
常言说:“教学要吃透两头”,通常是指教师除了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外,还要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但在教学中同样处于主体地位;能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常常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实际,才能克服教学上的主观主义,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使备课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教学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了解学生,主要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意见要求、思想面貌、年龄特点、生活经历、活动范围、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能力和效果、爱好、习惯等。
3.确定教学目标
在钻研大纲、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方面。课时教学目标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
4.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重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一般都可以列为重点;(2)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教学目标所提到的内容不一定是重点,但重点必然会在教学目标中出现。
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
(1)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
(2)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3)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
(4)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
5.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
应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选择教学媒体、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各种方法各有自己特定的作用和功能。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用关键在于能否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全面理解、正确选择、合理组合、灵活运用”的原则。
6.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教案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编写教案时花费时间、耗费精力最多的部分。教师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理清每一个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虽然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步骤不同,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开始或引入部分;
(2)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3)结束语。
7.教学反思
认真填写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等等,以便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教案的编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认真研究、精心编制教案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校教师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6.3 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
高校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等教育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课程上有所反映。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高校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分析高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对于把握时代脉搏和高校课程改革趋势、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6.3.1 高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6.3.1.1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高校职能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在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的中世纪,高校的职能是比较单一的。西方中世纪大学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为教会和国家培养神职人员和官吏,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各种“高等学府”也无不以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政治人才为目标,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只是随着大工业的出现和逐步成熟,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于19世纪依次扩展了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校职能上的变化,必然要求课程也随之变化。高校课程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已成为很多国家高校课程改革的宗旨。同时,职能的扩张也使高校课程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目前,追求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和谐已成为各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