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治定远县(宁夏平罗县姚伏镇)
唐先天二年(713年)郭元振筑定远城,次年置定远军,属朔方军,为关内道九军府之一,又为朔方节度使所管河外六城之一。后设定远县,景福元年(892年)升警州,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废州置威肃军,北宋初为灵州定远镇,有蕃部四:麴家族都指挥使麴守荣、麴再遇;竾浪族巡检使西逋;小阿父儿族巡检使遇悉逋;富儿族巡检使越啜。各以本族酋长为巡检使。至道年间(995~996年)置威远军,咸平四年(1001年)九月为李继迁所攻陷。广运三年(1036年)升定州,治定远县。辖今宁夏石嘴山市区及平罗县、惠农县全境。《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定远镇,管蕃部四:麴家族都指挥使麴守荣、麴再遇等一务(疑为“族”字,下同);竾浪族巡检使西逋等一务;富儿族巡检使越啜等一务;小阿父儿族巡检使遇悉逋等一务。《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定远镇,唐削[朝]朔方节度使下定远一军七千余人在北[此]城。南至怀远镇一百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西南至[州]二百里。本朝至道中建为威远军,咸平中陷,今为伪定州……国初管蕃部四族,以酋长为巡检使。《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283页:定远故城[姚伏镇东南1.5公里·唐·西夏]据嘉靖《宁夏新志》卷2等载,建于唐先天二年(713),初为朔方军[定远军]城,景福二年[893]升为警州,宋为威远军,西夏改为定州,俗称田州。今城墙不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砖瓦瓷片。【按:《宋史·夏国传》记述西夏前期、后期建置均有定州。《新唐书·地理志》载,升警州时间为景福元年。】
定远县宁夏平罗县姚伏镇
广运三年与州同置,属定州。东枕黄河。辖今平罗县及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续资治通鉴》咸平四年:闰(十二)月壬午:灵州言河外寨主李琼等以城降西夏,帝念其力屈就擒,特释其亲属。【按:此时灵州河外共七镇:怀远、定远、临河、弘静、灵武、昌化、保安。宁夏平原黄河以西各地,皆在咸平四年九月入西夏,灵州公文送到朝廷处置,已是十二月。】
贺兰山在州西60里,有新山谷、罗保大陷谷、信宿谷,谷道通山外。有卫国殿,为元昊离宫,疑即今贺兰山大水沟口北侧遗址。
克危山贺兰山北陲,在州西北90里。
黄河在州东20里。
省嵬城在定州北65里,今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东南,城墙遗址尚存。北墙长588米,南墙587米,东墙593米,西墙590米。《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280页:省嵬城遗址[庙台乡东南500米·西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据《西夏书事》记载,省嵬城是宋天圣二年(1024)李德明所筑。20世纪60年代曾两次进行小规模发掘。城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600米。城墙以黄土夯筑,夯层厚7~12厘米,倾颓严重,现残高2~4米。只在南墙正中辟门,为过梁式门洞。两壁立柱被火烧……出土有较多的宋代钱币……
怀州治临河县(银川市郊区掌政乡东洼路村)
北宋初置临河镇隶灵州,管蕃部三:小父儿义征使崖悉逋;鬼悉涡副巡检使瘦子;鬼悉涡巡检使埋逋。各以部族酋长为巡检使。西夏广运三年(1036年)置怀州,在兴州之东18里,黄河之西10里。辖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永固乡及河东各地。州城东黄河之浜置顺化渡,由兴庆府东行经怀州过此渡即入通辽直路,沿途设13个驿站至辽河清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北),驿站名称:马练驿、奈里平、吃罗驿、启多驿、卒李驿、瓦井驿、布袋驿、连袋驿、陌井驿、乳井驿、咩逋驿、梁凌驿、横水驿。此段驿道从今银川市至内蒙古东胜路线笔直,故称“直路”。东胜再东北直抵辽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247页:洼路村遗址[兴庆区区掌政镇洼路村·西夏],1987年在此平整田地时发现一条宽0.55米、高0.25米、长30多米的砖砌下水道。后经试掘,在地下1米处发现了单砖砌成的墙基和方砖铺设的地面,并出土大量绿琉璃兽面瓦当、琉璃兽脊、鸱吻……和白瓷碗、高圈足碗……【按:①西夏归辽,开直路直达辽都临潢府。此直路入辽境第一个大站为河清军,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之北。从今银川市横城至东胜约500公里在西夏境内,《西夏地形图》标出13个驿站名,排列为一条直线,与《辽史·地理志》河清军下注文“西夏归辽,开直路以趋上京”完全吻合。辽国在上京临潢府和中京专门设馆驿以待夏使。②《宋史·夏国下》所记西夏早期诸州中无怀州,后期有怀州。但实际上西夏早期、后期均有怀州,根据是:《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西蕃地界中说“河外旧有五镇,今夏国伪升为州”。虽只具体列出保静、怀远、定远、灵武四镇,但可肯定还有一个临河镇,也属升州之列。《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一、《长编》卷一百二十记载西夏早期“堡镇号州”中均有怀州。《西夏记事本末》卷首《西夏地形图》所标怀州位置在今银川市东,也就是宋初的临河镇。今天的临河乡在黄河对岸(东岸)。】
东至黄河顺化渡6里,南至永州40里,西至兴庆府20里,北至定州80里。
临河县疑在今银川市东郊掌政乡东
宋初置临河镇,东临黄河,故名。西夏立国前夕置怀州及县。辖今银以市兴庆区掌政、永固乡及河东各地。
永州宁夏永宁县杨和镇
隋唐为灵州保静(曾更名宏静、安静)县地,咸平四年(1001年)九月为李继迁所攻陷。初属静州,西夏中期置永州,辖今永宁县北部。《宋史·夏国上》:[咸平]四年……九月,来攻破定州、怀远县及堡[保]静、永州。【按:《宋史·夏国下》记载西夏晚期有永州,实为中期增置。《西夏地形图》标示永州在兴州南、静州北,约当今永宁县城(杨和镇)。】
东至黄河15里,南至静州25里,南至灵州80里,西至贺兰山90里,北至兴庆府40里。
顺州宁夏青铜峡市邵岗镇西
西汉始置灵武县,因其西贺兰山有灵武谷而名。隋移治今陶乐县境,后复归旧址。五代废县。《太平寰宇记》载,北宋初仍为县隶灵州,开宝年间废县为镇。咸平四年(1001年)入西夏,广运三年(1036年)升顺州,辖今青铜峡市黄河以西各地。今邵岗镇玉西村西北有较大西夏墓群遗址。唐徕渠、汉延渠、西夏昊王渠等渠首在州南50余里,引黄河水灌溉河西农田数万顷。州南60余里峡口黄河北岸山腰,有西夏所建一百零八塔[塔群]。《续资治通鉴》咸平四年:闰(十二)月壬午:灵州言河外寨主李琼等以城降西夏,帝念其力屈就擒,特释其亲属。《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203页:一百零八塔,位于青铜峡镇峡口黄河东岸,建于西夏,是由108座喇嘛式塔组成的一处塔群……依山势高下布局,最上一座……其下每列塔数按一、三、五……十九奇数布列。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300页:玉西墓群[邵岗镇玉西村西北8公里·西夏]墓群面积约20万平方米,有墓葬10余座,现已发掘6座。最大的墓园东西宽20米,南北长29.5米,墙基宽1米,残高0.3米……由墓室、墓道、天井组成,大多早期被盗……共有20级台阶。出土各类遗物60余件,其中包括石狮,石刻,汉、西夏文碑残片,镀金带饰,铜制饰件,铜铃,铁器,陶器,木俑等。【按:《宋史·夏国下》所列西夏建置无顺州。但《武经总要》前集在灵州“河外五镇”中有明确记载:“灵武镇,外河镇也。南渡河至灵州五十里,东保静镇四十里,西贺兰山六十里,北怀远镇七十里。咸平中陷,今为伪顺州。以上五镇自咸平中以前以灵州都监兼五原镇都巡检使主之。”此即西汉、唐代的灵武县治。《西夏地形图》将此误标作“归顺州”。】
东至静州50里,南至灵州60里,西至贺兰山灵武谷40里,北至兴庆府70里。
静州永宁县望洪镇南
北魏徙关东汉人于此屯垦立弘静镇,在黄河外3里。隋置弘静县。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安静县,至德元年(756年)改为保静县,五代废县为镇。《太平寰宇记》载,北宋初仍为镇,管蕃部六:吐蕃村巡检使委尾族、右厢巡检使成悉甫族、右厢务下义征使罗庆族、右厢巡检使务下义征杨尉尉族、狼唆村义征使埋庆族、鬼悉涡巡检使瘦子族,户口不详,皆以其酋长为巡检使。另有汉户主客175户。咸平四年(1001年)九月为李继迁所攻陷。广运三年(1036年)升静州,辖保静县。中期撤州存县属永州。辖今永宁县南部及青铜峡市叶盛镇。贺兰山在县西93里。黄河在州城东3里,再北流经永州、怀州城东。唐徕渠、汉延渠在县西境。吕渡在县南约30里,是兴庆府与灵州间黄河津要。过津渡有国信驿路向东经盐州通宋都汴京。津渡向西30里即灵州。《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灵州灵武郡……皇朝为朔方军节度。元[原]领县六。今一,回乐。五县废:怀远、灵武、弘静、温池、鸣沙。今领镇七管蕃户:清远、昌化、保安、保静、临河、怀远、定远……保静镇,管蕃部六:吐蕃村巡检使委尾一族;右厢巡检使成悉逋等一族;右厢务下义征使罗庆等一族;右厢巡检使务下义征杨尉尉等一族;狼唆村义征使埋庆等一族;鬼悉涡巡检使瘦子等一族。汉户主客一百七十五。《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保静镇,本河外镇,咸平中陷,今为伪静州,本镇旧管蕃部六族。《宋史·夏国上》卷四八五:(咸平四年)……来攻破定州、怀远县及堡静、永州……【按:吕渡、国信驿路之名见《西夏地形图》。《续资治通鉴》卷七十六说东关镇在灵州“城东三十里,旁直兴州渡口”,即为吕渡。】
东至黄河5里,南至灵州65里,西至贺兰山93里,北至兴庆府55里。
保静县永宁县望洪镇南
北魏始置弘静县,唐改保静县,宋初为镇,西夏升县为静州治。
灵州西平府治灵武郡(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