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夏国下》说“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而一般史籍记其疆界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西夏纪》卷六广运三年)。与今天的行政区划对照,其范围是:东至陕西榆林地区的黄河之滨,西至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的小方盘古城,南抵宁夏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北控中蒙边界一带;包括内蒙古的西部及河套地区、宁夏的中部和北部、陕西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按:西夏境土的“南接萧关”,是指宋代的萧关城,与唐萧关县、汉萧关有别。汉萧关在今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唐萧关县在今海原县李旺镇东。西夏立国时,萧关城所处之地尚为西夏境土,元丰四年(1081年)被宋军收复,按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八、十九、二十记载,萧关城系元丰四年十一月十九日泾原路转运判官张大宁奏筑,作为军事前沿粮草存储运转之所。宁夏海原县高崖乡有遗址,当地百姓至今仍称“草场”。其西5公里山口即为唐原州七关之一的石峡关,今名石峡口。】
以上只是1081年到南宋初年的西夏疆域。自1038年建都立国至1227年灭亡,西夏与宋、辽、金相持达190年,其疆域和边界也因战争的胜负而经常变化。比较大的变化有3次:西夏定都立国初期;元丰四年(1081年)宋朝五路西征之后;金占领陕西五路之后。尤其是夏、宋边界,东接麟府,西邻秦凤,中间犬牙交错,缭绕2000余里,变化更多。
第一节西夏立国初期的边界
1006年7月李德明上表“归顺”宋朝后,曾与宋划定过边界,这当是西夏立国前夕的疆界,可惜各种史籍都无确切记载,仅知其夏州(陕西靖边县红墩涧乡白城子)最南以长城岭(陕西吴旗县长城乡)为界。《宋史·郭逵传》卷二百九十9724页记载:“遣其属赵禼、薛昌朝与夏使议[疆界],唯言寨基,禼曰:二寨之北,旧有三十六堡,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虏使惊不能对,乃寝其请。”这里的西平王指李继迁;祥符,即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由此可知,李继迁称西平王后,曾与宋勘划过边界。
1038年元昊定都立国后,数次发动对宋的战争,并取得三川口(陕西省安塞县西河口乡)、好水川(宁夏西吉县单家集南好水河口)、定川(宋寨名,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大营村)三大战役的胜利,夏军甲士可耀武扬威于延州(陕西省延安市)、渭州(甘肃省平凉市)城下。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庆历四年,1044年),元昊向宋朝进《誓表》请和,宋仁宗颁《誓诏》准和,并原则同意西夏提出的“蕃汉所居,乞划中为界”的要求。《宋史·夏国上》卷四八五13999页:“[庆历]四年,始上《誓表》言:‘两失和好,遂历七年,立誓至今,愿藏盟府……臣近以本国城寨进纳朝廷,其栲栳、镰刀、南安、承平故地及他边境蕃汉所居,乞划中为界,于内听筑堡寨。”宋仁宗诏“一皆如约”,同意“蕃汉所居,划中为界”,即按双方实际控制线划界。此后约40年,双方划界工作始终没有完成,但边界大体稳定。
一、石州、银州、绥州的边界
西夏石州与宋河东路的丰州、府州、麟州接壤。此时银州(陕西横山县党岔乡)、葭芦寨(陕西佳县)、绥州(陕西绥德县)尚属西夏控制。在以上三州,夏宋边界线的大体走向为:东北至屈野河西70里与宋之麟州、府州为界(丰州全被西夏攻占),沿黄河向南至葭芦寨(陕西佳县城关)、吴堡寨(陕西吴堡县城关,东临黄河),折向西经义合寨(陕西绥德义合镇)、绥州南,再西至栲栳寨。按宋曾公亮《武经总要》(钦定四库全书影印本·前集卷十八上6页)延州龙安寨条记载,栲栳寨在龙安寨(陕西安塞县城北10公里之龙安村)之东,即今郝家坪乡南。
上述边界比较复杂的是屈野河一线。《宋会要辑稿》第一八五册兵二七之四一有详细记载:庆历中(注:即庆历四年),元昊既纳款,知麟州礼宾副使张继勋奉诏定界。至,而大案无在者,乃问州人都巡检王吉及父老等,皆云:继迁未叛时,麟州之境而至俄支盘堆、乃宁西峰,距屈野河皆百余里。西南至双烽桥、店子坪、弥勒、长平、盐院等,距屈野河皆七十余里。咸平五年,继迁图麟州,陷浊轮、军马等寨。大中祥符二年,始置横阳、神堂、银城三寨,皆在屈野河东……使寨将与虏沿边分定疆界……庆历六年十月,丁未朔,诏:“比遣张子奭往延州与夏国议疆事,其丰州地当全属汉界。或所议未协,听以横阳河外乡所侵耕四十里为禁地。若犹固执,即以横阳河为界。”初,夏国既献臥贵庞、吴移、已布等九寨,又纳丰州故地,欲以没宁浪等处为界。下河东经略使郑戩。而戩言没宁浪等处并在丰州南,深入府州之腹,若如其议,则麟、府二州势难以守,直宜以横阳河为界。上乃以戩所上地图付子奭往议之。
1061年,宋河东路与西夏的边界终于划定,丰州、府州沿横阳河东西共筑界堠27座,麟州沿屈野河筑界堠27座。这些界堠,都分布在屈野河外、明长城的大边外侧[西北侧],有的在长城外20余里。如神木县的店塔乡、麻家塔乡和西沟乡,经文物部门普查,就存有20座。它们多呈方锥台形,也有的是圆顶,残高4~10米,用黄土夯筑。文物部门认为是明代沿长城修筑的烽火台,又指出:“一些学者认为”,“部分烽火台应为北宋所建”。但明长城的烽火台,在张雨所著《边政考》所绘《图考》中,标注得很详细。这部书成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对已建的烽火台,图上几乎没有遗漏,而且每座烽火台都标有台名。纵观九镇,所有烽火台都在大边上或大边以内、道路沿线,没有建到大边外面的。再按军事常识而论,烽火台也不可能建到大边外。因此,神木县的这一串墩台,就是1061年的宋夏界堠。
二、龙州的边界
西夏龙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龙州乡,与宋延州接壤,双方边界是:东起栲栳寨之南,西至顺宁寨(陕西志丹县顺宁乡)北。栲栳寨在夏境,而顺宁寨属宋。
三、盐州、安州的边界
西夏盐州在今陕西定边县南。此时宋朝未建定边军,今陕西吴旗县北部一带尚属西夏。今吴旗县西北有铁边城,是西夏安州的治所。后来宋军收复,成为定边军的治所。西夏盐州、安州与宋保安军、环州接壤。到了这里,西夏的辖地向南突出百余里。《续资治通鉴》庆历元年十月载:“知庆州范仲淹附奏攻守二议,其《议攻》曰:‘臣窃见延安之西、庆州之东,有贼界百余里侵入汉地,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这与其他一些零星记载完全吻合。其边界在礓祚寨【按:宋后来攻取更名安疆寨,《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2150页庆阳府安化县下载:“元丰[五年]收复礓诈寨,赐名安疆寨。”】之南五里、东谷寨之北五里、乌仑寨【按:《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13页环州条下载:“乌仑寨,控乌仑川一带贼马来路,咸平中重修,东接蕃界,西即永和寨,南至州二十五里,北至肃远寨十三里。”此寨在今银川—西安公路(211国道)东侧,北控东川(环江东源),南距环县仅10余公里。】稍南、洪德寨东北20里。【按:洪德寨故址在今环县洪德乡,南至环县26公里。《武经总经》前集卷十八上环州条后两处提到洪德寨南至环州的里程,一处为80里,一处为10里,均有误。但“寨北即蕃界”的记载是准确的。】多年战事的需要,宋朝竭力控制灵州大道,从环州向北经洪德寨通灵州的大道两侧约30里范围内,宋朝控制地又向北楔入百余里。
四、韦州的边界
西夏韦州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与宋之环州(甘肃环县)、原州(甘肃镇原县)、镇戎军(宁夏固原市)接壤。双方边界为:平远寨(甘肃环县东北70里罗山川乡)北20里,定远寨(甘肃环县罗山川乡西20里)北15里、西15里,折姜会(宁夏同心县马高庄乡)南,没烟峡口。宋朝由镇戎军北至边界仅90里。此时的萧关,尚属西夏境土。《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环州条:平远寨,东控大现川入灵武路,天禧中筑,东至州七十里,西至定远寨二十里……定远寨,北控西界三条路,天圣中置,东至平远寨二十里,西至蕃界十五里,南至熟户,北至边壕十五里。【按:没烟峡口在平夏城北18里,即今宁夏固原市黑城镇苋麻河口。原属西夏,元丰四年宋将刘昌祚攻取,旋即失之,绍圣四年才由宋将王文振再次攻取,次年筑寨。参见《宋史·夏国传》及《宋会要辑稿》方域八平夏城条。】
五、会州的边界
西夏会州在甘肃靖远县,与宋朝的边界变化很大。咸平初年(998年),宋秦州知州曹玮开发陇山(泾源、隆德县境之六盘山)以西地区,沿渭水之北、武延川(葫芦河,由宁夏西吉县向南流经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入渭)之西浚边壕380里,其目的是防御吐蕃(《宋史·曹林附曹玮传》《武经总要》卷十八秦州条)。咸平三年(1000年),西夏趁宋朝放弃镇戎军(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之机,攻占东起渭州(甘肃平凉市)、西至南市界300里宽之地。【按:《宋史·李处耘附李继和传》卷二五七8971页:“咸平二年弃镇戎后,继迁径来侵掠军界蕃族,南至渭州安国镇(甘肃平凉市北与宁夏三关口交界处)北一二十里,西至南市界三百余里,便于萧关屯聚……”也就是说,从今宁夏泾源县三关口向西300余里的区域,已被西夏占领。】大中祥符年间曹玮虽然收复渭州及六盘山外并置德顺军(治陇干城,今宁夏隆德县城关),但甘肃的定西地区大部仍为西夏境土。曹玮所浚边壕,成为西夏会州与宋秦州、德顺军的边界。按《武经总经》的记载,这条边壕自南而北的走向是:静边寨(甘肃静宁县),西至边壕20公里;隆德寨(宁夏西吉县火家集),西至边壕40里;得胜寨(西吉县硝河乡葫芦河西岸遗址),西至边壕11里。再向北,宁安寨(西吉县上白城子遗址)及天都山一带全属西夏版图。
西夏会州的南界,则在三阳寨(甘肃秦安县西南)北5里、永宁寨北(甘肃甘谷、武山县之间)、龛谷之南。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31页秦州条载:“定西寨,太平兴国中筑,管小寨四,东至三阳寨十五里,西至伏羌寨四十里,南至州四十里,北至蕃界五里。”定西寨与今甘肃定西非一地,而是在天水市西北20公里,再北5里就是宋夏边界。同书29页秦州条:“州境旷远,曹玮在边增筑弓门、治房……定西、伏羌……凡十寨,浚壕三百八十里。”“永宁寨,建隆中筑,西北控龛谷至兰州五百五十里,号尚书寨。至道中赐今名,置稻田以为险固,东至伏羌寨三十里……”永宁寨北置稻田为防线,宋夏边界显然在此寨北。曹玮沿伏羌、永宁等寨浚壕380里,即当时宋夏边壕。龛谷,在今甘肃榆中县,为西夏屯粮储兵器之所,号称“御庄”,元丰四年(1081年)李宪出熙河先取龛谷,获西夏积谷、弓箭之类甚多,再攻兰州(参见《续通鉴长编》三一六)。龛谷与永宁寨之间,有西夏毅宗嵬名谅祚执政时期修筑的一批西夏堡寨,还有谅祚在西市城(甘肃定西)修建的行衙、仓储,并于1066年置保泰军。《西夏纪》卷十三302页:拱化四年,春二月,升西市城为保泰军,以驸马禹藏麻花守之。
六、兰州的边界
西夏踞有兰州时,宋朝尚未收复熙河及巩州,故西夏兰州南与吐蕃接壤,边界在西市城、龛谷、阿干堡(兰州市东南郊阿干镇)、京玉关(兰州市西郊)一线稍南,上述城、堡、关都在西夏境内。
七、凉、甘、肃、瓜等州边界
西夏的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南与吐蕃为邻,在宋取河湟地区之前,西夏与吐蕃边界走向为:沿卓罗川(甘肃庄浪河)南岸向西北,再沿癿六岭(甘肃永登县冷龙岭)向西北。岭上宋夏交界处,西夏于1118年筑割牛城。城南30里即宋之震武城(甘肃永登县连城镇西北约1里处)。再西,边界沿雪山南麓至扁都口(甘肃民乐县东南,青甘二省界)。又西,以祁连山脊为界。西夏最西端的沙州南与黄头回纥为邻,西面过古玉门关(小方盘城)即西州回鹘,北面是辽国的上京道。
八、丰州的边界
西夏另有丰州,即隋唐丰州故地,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土城子村古城,与辽国的河清军、天德军接壤。其边界自东南向西北为:浊沦河(屈野河的一条支流,从正北向南汇入主流)流域至东胜(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包头市西约80里过黄河,沿牟那山南麓向西,再沿黄河东岸向北(当时黄河主流走向与今天的乌加河相同),越黑山(阴山),过乌梁素海,再北直至今天的中蒙边界一带,但由于地处沙漠,无明确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