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好水川之战任福兵败处。好水源出六盘山西麓,向西流经隆德县好水乡,距羊牧隆城5里汇入武延川(葫芦河)。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夏国主元昊率兵与宋军决战。宋主将任福率兵循好水川西进,未至羊牧隆城5里被夏军包围全歼,将校士卒死者10300人。《宋史·夏国上》:庆历元年二月……韩琦巡边至高平[寨],尽发镇戎兵……屯好水川……元昊自将精兵十万,营于川口。候者言夏人有寨,数不多。兵益进。诘旦,(任)福与(桑)怿循好水川西去,未至羊牧隆城五里,与夏军遇。怿为先锋,见道旁置数银泥合,封袭谨密,中有动躍声,疑莫敢发。福至发之,乃悬哨家鸽百余,自合中起,盘飞军上。于是夏兵四合……自辰至午酣战……福……力战死……将校士卒死者万三百人,关右震动,军须日广,三司告不足,仁宗为之旰食,宋庠请修潼关以备冲突。《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438页:好水川战场遗址[好水乡红旗村、红星村南50米·宋代]范围从杨河乡红旗村至好水乡红星村,东西12公里,主要战场在好水乡红星村南50米处,总面积30平方公里……地下遗留大量人骨、马骨,曾出土铜镞、剑、盔甲片、弩机等。
平安寨宁夏彭阳县城阳中学遗址
属原州临泾县。筑寨时间未详。《金史·地理志》载,建炎四年后属金庆原路原州临泾县,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隶彭阳县。今城阳中学尚存宋城遗址两座,相距40米。其在平川者长280米,宽200~220米,墙残高9米。四周有护城壕。另一座在南,依山而筑,长320米,宽160~200米。两城总面积6.4万平方米,其城墙皆每隔60米筑一马面,有两道护城壕。《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原州:平安寨,东至开远[应为“边”——编者注]寨三十里,西至彭阳城二十里,南至铁原寨三十里,北至绥宁寨八十里。
铁原寨宁夏彭阳县红河乡红河村遗址
修筑时间不详。按《武经总要》记载,平安寨之南20里有铁原寨。今彭阳县红河乡之东9公里的红河村有遗址,为正方形,东西、南北城墙皆240米,损坏严重,残高仅剩3米。
绥宁寨宁夏彭阳县孟塬乡小石沟村遗址
咸平年间入西夏,居住党项部明珠、灭藏二族。庆历二年(1042年)宋收复,四年(1044年)筑寨,属原州临泾县。建炎四年(1130年)陷金,仍属临泾县。今孟塬乡小石沟有遗址。《元丰九域志》卷三原州下载:庆历四年置绥宁寨,(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属原州临泾县。《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原州绥宁寨下注:领羌城、南山、颠倒三堡(地望皆不详)。《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原州条:绥宁寨,在柳州[柳原镇]西北。按地图细腰古城北有路入蕃界故威州。庆历中修筑赐今名,与静[靖]安寨相应援,得守御之要,与柳泉等八寨为次边。东南至州百一十里。东,柳泉镇西北戎马来路。《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418页:绥宁寨[孟塬乡小石沟村内·宋代],据《元丰九域志》卷3载,始建于庆历四年(1044年)……为泾原路第四将军城,驻兵马788名。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5米……城外有护城壕,宽10米,深1~3米。
靖安寨宁夏彭阳县冯庄乡小园子村古城遗址
地名葫芦泉,咸平年间入西夏,居住党项部明珠、灭藏二族。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派兵攻取,庆历五年(1045年)筑寨,俗名葫芦城,属庆阳府环州(甘肃环县),后改属原州临泾县(甘肃镇原)。领中郭普、吃啰岔、中岭、张函、常理、新勒、鸡川、立马城、杀獐川九堡(地望多不详)。建炎四年(1130年)陷金,仍属临泾县。今小园子有宋城遗址,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5米,护城壕宽10米。《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原州靖安寨:领中普、吃啰岔、中岭、张嵒、常理、新勒、鸡川、立马城、杀獐川九堡。《元丰九域志》卷三原州:庆历五年置靖安……靖安寨,州西北一百六十里。《宋会要辑稿》方域二十之十一:靖安堡[寨]、陕西环庆路原州靖安堡[寨],庆历五年置,管八堡,曰中郭普、吃罗岔、中岭、张嵒、常理、新勒、鸡川、杀獐川。《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原州:靖安寨,地名胡芦泉。地有二路,一入蕃界故威州,一入新门寨。庆历中修筑赐今名,得守御之要。东南至州百三十里。东北(编者注:应是东南,参见绥宁寨条方位)至绥宁三十里。《西夏纪事本末》卷首《西夏堡寨》:明珠、灭藏二族在环州之西、镇戎之东,二族之北有胡芦泉。公并兵于其地修起城寨招抚二族。【按:靖安寨东至环州、东南至原州里程大体相当,故先属环州、后属原州。其地与耳朵城相近,都在安家川流域,顺河谷北行,即入西夏威州界。《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417页将靖安寨考订在王洼镇大庄村南。此处西至镇戎军仅50余公里,不可能划属环州和原州,与耳朵城也不在一条交通线上。而冯庄小园子城址的位置,与史籍记载吻合。】
耳朵城宁夏彭阳县小岔乡东北耳城村
始筑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名耳朵城,属庆阳府环州,后改隶原州临泾县。庆历初入西夏,居住党项部明珠、灭藏二族。庆历二年(1042年)陕西安抚副使、庆州刺史范仲淹派兵攻取,庆历五年修复,又名细腰城。城依山分四段修筑,城墙高大坚固,今小岔乡耳城村有遗址。明清固原地方志、《读史方舆纪要》误将其考订在海原县李旺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九:[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庆州言筑耳朵城毕。《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原州:耳朵城,古城也。庆历重修,与绥宁、靖安二寨相应援。《宋会要辑稿》方域二十之九:耳朵城堡:陕西环庆路原州立马城堡、耳朵城堡,并庆历五年置。《西夏纪事本末》卷首《西夏堡寨》:细腰城,公令蒋偕等所筑……至环州定边寨三十七里,西至镇戎军干兴寨八十里,南至原州柳原镇七十里。《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二年:十月,戊辰……原州属羌明珠、灭藏二族,兵数万,与元昊首尾,隔绝邻道,范仲淹闻泾原欲袭讨之,己巳,奏言:二族道险不可攻。前日高继嵩尝已丧师,平时犹怀反侧,今讨之,必与贼为表里……边患未艾也。宜因昊贼别路大入之际,即并兵取细腰、葫芦泉为保障,以断贼路,则二族自安,而环州、镇戎径道通彻……后二岁,遂筑细腰葫芦诸寨。《彭阳县文物志》91页:耳城城址,位于县城东北约80公里的小岔乡耳城村耳城组……坐北面南,南临安家川河……依山而建,呈葫芦形,俗称耳朵城。残存东城墙长1310米,西城墙1460米,残高10米、基宽8米。城址依山势由下而上分做四段……有丰富的文物遗存……出土青釉宋瓷、釉陶三足香炉等。保存较为完好。【按:此城重修时间《续资治通鉴长编》作“后二岁”,即1044年。今从《武经总要》及《宋会要辑稿》,为1045年。】
立马城疑在宁夏彭阳县孟塬乡,详址待考
庆历五年(1045年)置,隶原州临泾县。参见耳朵城条。
瓦亭寨宁夏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
始筑时间不详。西汉之萧关。东汉置瓦亭于此,历代未改。宋初置寨,属渭州平凉县。辖定川堡。金因之。今瓦亭村有遗址。《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渭州平凉县下注:有瓦亭寨。《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瓦亭寨,控陇山一带,即汉唐[朝]那县地,古萧关也……弹筝峡在焉。东自安国镇路至州七十里,西至安边堡二十里,南定川堡一十里,北东山寨五十里。《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446页:瓦亭故址[六盘山镇瓦亭村内·汉~宋·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城依山而筑,有內外两重。外城呈不规则半圆形,东、南、西、北墙分别为550米、120米、500米、920米,南墙有4个马面。墙以黄土夯筑。内含宋代青花瓷片和灰陶片,存高1~7米,基宽3~13米,南、东、西三面各辟一门,城外有护城河,宽3~6米,深1~2米。
定川堡宁夏泾源县六盘山镇杨家庄
《武经总要》记在瓦亭寨南10里,即今杨家庄宋城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447页:杨庄遗址[六盘山镇杨庄村北·宋代],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
六盘关寨宁夏泾源县六盘山镇和尚铺西六盘山顶与隆德县交界处
唐筑六盘关。宋咸平三年(1000年)置寨,系牧马军寨,属渭州平凉县。金废。《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渭州:六盘关寨,古六盘关也,在瓦亭西南陇山上。唐天宝后陷吐蕃,宣宗朝收复,本朝置寨戍守。东至木波寨二十里,西神林寨四十里,南杜家堡三十里,北瓦亭寨二十里。《宋会要辑稿》方域十八牧马军寨:六盘关寨,在渭州平凉县,咸平三年置。
木波寨宁夏泾源县六盘山镇什字村
始置时间不详。属渭州。参见六盘关寨条。
山河寨宁夏泾源县六盘山镇蒿店村
始筑时间不详,地处交通咽喉,其西侧有险隘,即《水经注》所记弹筝峡,今名三关口。《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原州百泉县:彈筝峡。《水经注》云:泾水经都卢山,山路之内,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歌舞而去。又云弦歌之山,峡口水流,风吹滴崖,响如弹筝之韵,因名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渭州安国镇条:东至州三十里,西自山河寨入瓦亭寨四十里……西北二里至弹筝峡。《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447页:蒿店遗址[六盘山镇下蒿店村内·宋代]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地面散布灰陶片、青瓷片、兽骨等。
制胜关宁夏泾源县城西北2公里官庄
唐置制胜关,为原州七关之一。宋仍为关,控陇山一带,属仪州。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安化县移治制胜关。至道元年(995年)徙出。熙宁五年(1072年)因仪州废,改属渭州。熙宁七年(1074年)废制胜关,再徙安化县治关地。建炎四年(1130年)入金,为化平县治,属平凉府,辖今泾源县各地。《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四十二:安化县,[乾德]二年析华亭县地置县,隶仪州。太平兴国八年徙治制胜关,至道元年徙安化镇改今名。仪州,唐义州军事,领三县:乾德二年置安化县,太平兴国元年改【按:此处疑有错漏】;淳化中以凤翔府崇信县来隶。熙宁五年废州,以华亭、安化、崇信三县隶渭州。《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渭州:熙宁七年,废制胜关,移县于关地,以旧地为镇。《宋会要辑稿》兵二十七:庆历三年正月,泾原按察使王尧臣言:“……其四,仪州地控山险,制胜关西五里有流江口,东二十里至白癌河,南有细卷口,又有安化峡一带止隔陇山,并通水洛城生户八王等族……”《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446页:安化县故址[香水镇永丰村200米处·唐~宋·县文物保护单位]为唐代原州七关之一的制胜关址,又名大震关【按:大震关不在此地】……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00米,开东西二门,东门建有瓮城,长59米,宽38米……地面散布唐代砖瓦、灰陶片和宋代瓷器残片,征集有开元通宝等钱币。
流江口宁夏泾源县西峡
宋代峡名,在制胜关西,属安化县。
细卷口宁夏泾源县老龙潭,属安化县
以上二峡均参见安化镇条。
安化镇宁夏泾源县泾河源镇
原名安化峡,宋乾德二年(964年)所置安化县治地,后徙县治至制胜关,存安化镇。今泾河源镇(原白面镇,古名白癌)有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分册》446页:白面遗址[白面镇白面村内·宋代],占地面织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1.2米……
泾水今泾河
发源于今泾源县六盘山中。正源(南源)为二龙河,会凉殿峡、桃木山之水入老龙潭,下流至沙南会香水河,出崆峒前峡,又会羊槽河,又至崆峒后峡会沙塘河,东流至平凉市西北会北源;北源即今之颉河,源出固原大弯乡,经瓦亭、蒿店入平凉境,与正源汇合后,经泾川、长武、彬县、淳化等地入渭,因少泥沙,有泾清渭浊、泾渭分明之说。合校《水经注》卷十九赵补泾水:泾水出安定泾阳县高山泾谷。《水经注》曰“高山,泾水出焉,东流注于渭,入关谓之八水”(《寰宇记》原州百泉县下引《水经注》原文)。地理志泾阳县西笄头山,禹贡泾水所出。泾水导源安定朝那县笄头山,秦始皇巡北地西出笄头山即是山也,盖大陇山之异名。【按:清末至近代,对于泾水的正源在哪里有过不少争论。《甘肃新通志》卷六附有胡纪漠《泾水真源记》和曾麟的《泾源记》,因文字太长,不再征引。胡纪漠认为出老龙潭之水为正源,其侧之山为笄头山。曾麟认为出凉田[殿]峡之水为正源。两说相近,而后者更细微。编者曾亲临实地考察,二龙河之水似应为正源。二龙河再汇凉殿峡、桃水山之水,即至老龙潭。颉河是北源,过瓦亭、三关口(弹筝峡口)、安国镇,于今平凉市西北汇合。以上南北两源的汇水,都在泾水源头范围之内。】
定川寨宁夏泾源县黄花乡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