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长时期的疆界之争,西夏和宋朝都在沿边修筑大量堡寨。堡,是为沿边民众居住安全而修建的城垒;寨,则是专门驻扎军队的营垒,管辖若干堡。有的寨规模很大,甚至可驻扎四五千士兵,设有数十名官员管理。如《宋会要辑稿》方域十九之四十三记载:镇戎军所辖灵平寨筑好后,置主将、副将各一员,以泾原第十一将兼提举,下设寨官八员,知城一员,寨主一员;以大使臣充都监监押三员,以大小使臣充巡检三员;置酒税务官一员,寨主簿一员;合计大小官吏十八员。这只是管理寨务者,还不包括驻军内部的各级军官。
军事上的拉锯局面,使这些堡寨经常易手,有时属西夏,过几年又被宋攻占。在宋朝发动元丰“五路西征”之前,夏、宋双方已经筑有很多堡寨。绍圣四年(1097年)“罢分划”中断边界谈判后,宋朝作为一项针对西夏的战略举措,在陕西五路大肆进筑堡寨,仅《宋史·地理志》有记载的共“建州一(西安州)、军二(晋宁军、绥德军)、关三(陇平关、会宁关、金城关)、城九(安西、平夏、威戎、兴平、定边、威羌、金汤、白豹、会川)、寨二十八(平羌、平戎、殄羌、暖泉、米脂、克戎、安疆、横山、绥远、宁羌、灵平、高平、西平、新泉、荡羌、通峡、天都、临羌、定戎、龛谷、大和、通秦、宁河、弥川、宁远、神泉、乌龙)、堡十(开光、通塞、石门、通会、大和、通秦、宁河、弥川、宁川、三交)”。此处实列寨名仅二十七个,与前文的“寨二十八”自相矛盾。后面的“堡十”,疑“十”字前有脱字,因为绍圣后所筑之堡远多于寨,有近百座。
而实际上,即便是绍圣之后,宋在陕西五路所建堡寨也远不只此数。如元符二年(1099年)的一月至八月,宋陕西五路全线反击,收复元丰以来西夏蚕食的地方,步步为营,进筑城、寨、堡逾百数。如泾原路仅章楶筑城一、寨八,章惇筑堡寨十五。现按西夏与宋相邻的鄜延、河东、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六路分别叙述双方沿边堡寨。
第一节宋鄜延路相邻堡寨
宋鄜延路与西夏的绥、银、石、夏、龙、宥、盐等州相邻,双方沿边堡寨犬牙交错,能够说清位置的有以下这些。
金明寨陕西安塞县沿河湾乡北
原为宋延安府所辖金明县,地处浑州川(杏子河)与清水(桥川河)交汇处。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元昊攻毁,并于三川口设伏,大败宋军。四月宋军收复重筑寨城。熙宁五年(1072年)废县为寨,隶肤施县(延安市)。绍圣三年(1096年)十月,夏国主乾顺母子亲率兵来攻,取金明寨,获粮5万石。宋守军2800人,仅5人脱逃。东至青化寨80里,南至延安府40里,西至招安寨25里,北至龙安寨40里。《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二康定元年:春,正月……壬戌,元昊乃盛兵攻保安,自土门路入。癸酉,攻金明寨,都监李士彬父子俱被擒,遂乘胜抵延州城下……夏,四月,辛亥,发陕西近里诸州役兵筑延州金明、栲栳寨。始议修复,帅臣拥兵不即进。转运使明镐止以百余骑自从,分督将士,一月而城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金明寨,控金明一川之口,本汉高奴县地……本朝以县为寨。《宋史·夏国上》:康定元年……夏人攻金明寨,执都监李士彬父子。破安远、塞门、永平诸寨,围延州,设伏三川口,执刘平、石元孙、傅偃、刘发、石逊等。《宋史·夏国下》:[绍圣]三年九月,大入鄜延……至延州北五里。十月,忽自长城一日驰至金明,列营环城,国主子母督桴鼓,纵骑四掠。知麟州有备,复还金明,而后骑之精锐者留龙安。边将悉兵掩击不退,金明乃破。守兵二千八百人惟五人得脱,城中粮五万石、草千万束皆尽。《宋会要辑稿》一八四册方域五之三九:金明县,熙宁五年废为寨,隶肤施县。
栲栳寨疑在陕西安塞县郝家平乡南
康定元年(1040年)筑。《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记:“龙安寨在废栲栳寨之西。”据此考之,栲栳寨应在今安塞县郝家平乡南。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为元昊攻毁,四月宋军收复重筑寨,仍隶延安府。《续资治通鉴》康定元年:四月,辛亥,发陕西近里诸州役兵筑延州金明、栲栳寨。始议修复,帅臣拥兵不即进。转运使明镐止以百余骑自从,分督将士,一月而城之。《宋史·夏国上》:[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元昊上《誓表》曰:“臣近以本国城寨进纳朝廷,其栲栳、镰刀、南安、承平故地及其他边境蕃汉所居,乞划中为界”。《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934页:栲栳寨故城[保安镇街北50米·北宋·县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略呈梯形,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600米……据《宋史·仁宗本纪》,康定元年(1040)筑栲栳寨于此。西至龙安寨30余里,西北至寨门寨约80里。【按:①《宋史地理志》对栲栳寨缺载。《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陕西路两处提到栲栳寨:保安军条说保安军即“旧延州栲栳城”;绥德军龙安寨后又注“在废栲栳寨之西”。龙安寨与保安军相距甚远,《武经总要》所记似自相矛盾。一种可能是“保安军”条记载有误,另一种可能是栲栳城和栲栳寨不在一地。②栲栳寨筑于三川口之战后,紧邻金明寨。另据元昊《誓表》所言栲栳、镰刀等寨,按当时形势,都在今安塞县境,不可能到保安军城(志丹县城保安镇)。因此,《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所记“栲栳寨”有误。如改为“栲栳城”,尚且说得过去。】
塞门寨陕西安塞县镰刀湾乡塞木城村西北
原为宋延安府所管党项族旧寨,至道年间一度废而不守。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正月,元昊率兵攻寨。此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至五月攻陷。其南十余里即《誓表》所言“进纳”之镰刀寨。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仍为寨,属延安府肤施县。次年五月重筑寨城。今镰刀湾乡塞木城村西北200米有遗址。《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延安府:塞门寨,延州北蕃部旧寨,至道后与芦关、石堡、安远寨俱废。元丰四年收复,仍隶延州肤施县。东至殄羌寨五十里,西至平戎寨六十里,南至安塞堡四十里,北至乌延口九十里。《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延州末记盐夏路曰:自州北至塞门寨,度卢子关屏风谷入夏州界石堡、乌延岭入平夏至盐州约六百里,其路自塞门至石堡、乌延并山谷中行,最为险狭。乌延至延州地平。国初塞门至乌延蕃部内附石堡,置兵戍守……今废卢子关、石堡、安远、塞门四城。此路山谷险狭,比诸路最甚。《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二:康定元年……元昊自正月攻围塞门寨……寨中兵方千人,屡告急。五月初,寨遂陷。《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丰四年:十一月,辛亥,置延州塞门、浮屠二寨。又元丰五年:十一月,丙戌,鄜延路经略司言:塞门山城逼山受敌,有古城基并古壕限,权本路第三将米和募禁兵兴筑,凡七日功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791页:塞门寨故城[镰刀湾乡塞木城村西北200米.北宋]城址平面略呈梯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1984年于城内出土元符三年(1100)碑,高0.8米,宽0.56米。碑文记载塞门寨收埋宋与西夏交战中的汉、蕃遗骸一事……
安塞堡陕西安塞县沿河湾镇碟子沟村
堡址在村北300余米,规模较大,呈长方形,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600米。东南至龙安寨50里,北至塞门寨30里。
招安寨陕西安塞县招安乡招安村
此寨在至道年间入西夏。按《宋史·狄青传》及《宋史·张玉传》,宝元三年(1040年)元昊反,以狄青为先锋征讨,收复其地,遣部将张玉筑招安新寨,属延安府敷政县。元符二年(1099年)废寨置招安驿。今招安乡招安村有遗址。《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招安寨,庆历中筑,北接杏子河至横山一路(即由今志丹县杏子河西至杏河镇,再北过长城岭入夏州)。东至金明寨三十里,西至静边寨八十里,西北至保安军八十里。《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二年:四月,戊子,金明西北有浑州川,其土平沃。川尾曰桥子谷,为敌出入隘道。籍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寨于谷旁,却贼数万。募民耕植,得粟以济军。周美袭取承平寨,王信筑龙安寨,悉复所失故地,筑清水、安定、黑水、佛堂、北橫山、乾谷、土明、柳谷、雕窠、虞儿、原安寨十一堡。《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延安府:敷政……有招安、万安二寨。元符二年,废招安寨为驿。
永平寨承平寨位置不详
庆历元年(1041年)四月范仲淹部将周美筑。参见招安寨。《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三庆历元年:“正月,知延州范中淹……又言:鄜延路入界,比诸路最远,宜先修复城寨,请以二月半合兵万人,自永平寨进筑承平寨,俟承平寨毕功,又择利进筑。仲淹前后凡六奏,卒城承平等十二寨,蕃汉之民相踵复业。”
龙安寨陕西安塞县北谭家营乡龙安村
至道中入西夏,疑在宝元三年(1040年)由宋将狄青收复并遣部将王信筑寨,属延安府肤施县。宣和二年(1120年)更名德安寨,后改隶绥德军。今谭家营乡龙安村有遗址,在延河南岸山地上,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300米。《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龙安寨,在废栲栳寨之西,地名龙口坪,控塞门川废寨一带戎马来路。东至栲栳寨三十余里,至新寨七十里,南至金明寨四十里,西至万安寨七十里,北至平羌寨五十四里。参见招安寨。
万安寨陕西安塞县西河口乡宋家沟村
《宋史·地理志》未载。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安抚招讨副使驻延州,以延州都监周美为第四将。八月壬子,令周美出金明,“募禁兵筑万安城而还”。《宋史·周美传》所记略同。今安塞县西河口乡宋家沟村北200米有遗址,系安塞县文物保护单位。城墙东西长约400米,南北约300米。
园林堡陕西志丹县杏河镇东
宋庆历五年(1045年)置堡戍守,隶保安军。地控浑州川(杏子河流域)。宋夏三川口之战,元昊盛兵攻保安自土门路入即此。《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保安军……园林堡,西控土门一带大路入浑州川至瓦堂川,庆历中置堡戍守。《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保安军:堡一:园林。东至安塞堡七十里,西至保安军五十里,南至招安驿七里,北至瓦堂川平戎寨五十一里。《宋会要辑稿》一九五册方域二十之三:陕西鄜延路保安军园林堡,庆历五年置。
土门陕西志丹县张源乡
控保安军东浑州川入延州大路,三川口之战元昊率大军由此向东南攻陷金明寨、围延州。东至园林堡30里,西南至保安军20里。
平戎寨陕西志丹县张源乡境
本名杏子河东山,属西夏之龙州。宋于绍圣四年(1097年)攻取并筑寨,赐名平戎,隶延安府敷政县。《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延安府:敷政县……平戎寨,地名杏子河东山,绍圣四年赐名。东至塞门寨六十里,西至顺宁寨七十里,南至园林堡五十一里,北至杏子堡四十里。
乌延城陕西靖边县德靖镇
北踞横山隘口,地名乌延口,有古乌延城,原为西夏龙州辖地。宋元丰四年(1081年),鄜延路经略使副使种谔率兵攻取龙州并乌延城。次年五月十六日,鄜延路经略使沈括奏城山界,未准。宋控制乌延城仅数年,元祐初复归西夏。东北至夏州80里,南至塞门寨120余里,西北至宥州50里。《宋会要辑稿》方域十九之四十七:“元丰五年五月二十六日,鄜延路经略使沈括、副使种谔……条具制贼方略……乞城山界事:……今按视寨北古乌延城,正据山界北垠,旧依山作垒,可屯士马。东望夏州且八十里,西望宥州不过四十里。下瞰平夏,最当要冲。依山为城,形势险固……乞朝廷应副[付]钱万缗、厢军万五千人、工匠千人、递马百匹,乞于近里诸州应副生熟铁五万斤、牛马皮万张、车二十乘,本司及转运司备义勇保甲万人……”【按:这份奏章约2000字,其要旨有:一述筑乌延城的地形地势。二述筑城的重要性,其作用比夏州、宥州城更大。三言鄜延路防御西夏的三路堡寨:米脂寨、浮图堡、葭芦寨、义合寨、吴堡为东路;塞门寨、石堡城、油平、罗帏为中路;金汤城、长城岭、德靖寨、顺宁寨为西路。而乌延城筑就,可总控三路。四言实施方案。因工程耗费太大,筑乌延城的计划未获准实施,但从中可以看出各堡寨的军事防御地位。】
殄羌寨疑在陕西靖边县青杨岔镇杨城湾村西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