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注是为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使用高度浓缩的基本财务报表,以括号或脚注等形式,对基本财务报表的有关内容所作的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与基本财务报表相比,附注在提供信息方面比较灵活,它可以提供的信息有:有关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等方面的定性信息,如重要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变更的说明;报表项目的性质,如某些资产项目已抵押;比报表正文更详细的信息,如无形资产的构成项目、应收账款的明细项目等;其他重要信息,如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等。目前,在会计实务中,报表附注中的内容和份量日益增多,在财务报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其他财务资料
基本财务报表及其附表、附注之外的,披露不确定性、解释性、预测性等辅助性信息的其他财务信息也是进行财务分析的重要依据。其他财务信息既提供货币性的定量信息,又提供非货币性的定性信息;既提供历史信息,又提供预测性信息;既提供事实性信息,又提供分析性信息。其他财务信息在我国有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上市公司有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临时公告(包括重大事件报告、公司收购公告)。其他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一起相互配合,共同提供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而且,其他财务信息的有些内容是管理当局的分析与说明、财务评论、预测报告分部信息和社会责任报告等。由于管理当局比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更熟悉企业及其业务,掌握的信息更充分,因此其他财务信息有时对财务分析而言更具有用性。
除此之外,宏观和企业的其他经济方面、经营方面的信息资料,也是财务分析有用的依据。
10.1.4财务分析的方法
一般来说,财务分析通常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类型。定性分析是指分析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企业内部情况、外部环境的了解程度所作出的非量化的财务分析和评价;而定量分析则是分析人员运用一定的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对有关指标所作的定量化财务分析。分析人员应根据财务分析的具体目的和要求,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和前提,以定量分析为工具和手段,透过数字看本质,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得失。不过,因为定性分析更多地要依靠分析人员的主观判断,本节主要介绍反映定量分析方面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
财务分析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
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为了揭示财务数据之间的重要联系,取得更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方法,对财务报表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决策依赖于评价,而评价则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同一经济指标数值的比较,来揭示经济指标的数量关系和数量差异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的主要作用在于揭示财务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和存在的差距,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从而有助于解决问题。所以,比较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没有比较,分析就无法开始。
比较的具体方法有:
(1)按比较的对象分类
①本期指标与本企业历史比较,即将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的相关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求出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的一种方法,也称“趋势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变动的性质,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②本企业指标与其他企业指标比较,通常与行业平均数或竞争对手或国内外先进单位指标比较,也称“横向比较”。通过这种比较,以揭示企业的现状差距,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占的地位。
③实际指标与计划预算指标比较,即实际执行结果与计划指标比较,也称“差异分析”。通过这种比较,可以揭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了解该项指标的计划预算的完成情况,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依据。
(2)按比较的内容分类
①比较会计要素的总量。总量指会计报表项目的总金额,例如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等。总量比较主要用于时间系列分析,比如研究利润的逐年变化趋势,看其增长潜力。有时也用于同行业比较,看企业的相对规模和竞争地位。
②比较构成比率。用于计算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反映的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如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负债占总权益的比重等。利用构成比率的比较,可以考察总体中某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通常也通过编制结构百分比报表的方法来比较,用于发现有显着问题的项目,揭示进一步分析的方向。
③比较财务比率。虽然每张报表都可以单独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的经营、财务状况,但会计报表提供的大量会计信息都是绝对数字。绝对数字本身没有太大意义,有意义的是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来看,凡是由两个绝对数相比较得出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作比率。财务比率是把会计报表中某些彼此存在关联的项目加以对比,计算出的比率。比率是相对数,它们反映报表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把某些条件下的不可比指标变为可以比较的指标。比率本身只是一种指标信息,只有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或前后期的比较,或与同行业的经验比率或标准比率比较,才能观察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变动趋势与程度,评价企业所处的地位,也才能有助于对该企业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比较财务比率时,需要选用一定的标准(如预定目标、历史标准、行业标准、公认标准等),因此特别要注意衡量标准的科学性。由于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角度不同,在分析中应用的比率有许多形式、种类。
一般常用的重要比率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①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它是指某项经济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总体的比率。上面已经说明过。②相关比率。它是以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利用相关比率指标,可以考察有联系的相关业务安排得是否合理。如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加以对比,计算出流动比率,可以据此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③效率比率。它是某项经济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利用效率比率指标,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如将利润项目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权益资金等项目加以对比,可计算出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等利润率指标,从不同角度观察比较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及其增减变化情况。采用比率分析时特别要注意比率分子分母的相关性、对比口径的一致性。企业有关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动能力的每种比率的具体内容和分析方法将在接下来的两节中介绍。
运用比较分析法时,无论采取哪一种对比形式,都必须注意所对比数据的可比性,即比较的数据必须是同性质或同类别的,在计算口径、计价基础和时间单位等方面都应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比较的结果才能说明问题,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顺序,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差异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技术方法。企业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指标的高低都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因素分析法从数量上测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可以帮助人们抓住主要矛盾,从而更有说服力地评价企业经营状况。运用比较分析法,可以确定差异,揭示财务状况的变动;运用因素分析法则可以分析变动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改进管理,这是因素分析法目的之所在。因素分析法具体又可分为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连环替代法和定基替代法。
系统完整地进行财务分析,涉及多种方法,需要应用多种知识。上面介绍的是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而且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每种方法都各有其作用和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状况作出分析和说明。进行财务分析时,仅仅依靠这些基本方法有时仍不能准确、直观、全面地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还应将各种方法综合运用,采用杜邦财务分析法、沃尔比重评分法等综合分析方法。
10.2基本财务比率分析
企业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内容主要有偿债能力分析、资金营运能力(资产利用效率)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
10.2.1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出于维持日常经营活动和进行长期发展的需要,以及对财务杠杆的应用考虑,一般会采用向外举债的方式筹集资金,从而形成企业负债。一般情况下,一年以上需要偿还的债务叫长期负债;一年以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叫短期负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在一定时期内会逐步转化为短期负债,并通过减少企业的流动资产来进行债务清偿。因此,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产结构状况和变现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的结构和变现能力,决定着企业对债务(特别是短期债务)的清偿能力。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其流动资产偿还在一年内即将到期的流动负债本金和利息的能力。企业能否及时偿付到期的流动负债,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以至生存至关重要。如果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弱,就意味着企业的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偿还的保障能力弱,企业的信用因此会受到损害,会削弱企业短期筹资能力,增大筹资成本和进货成本,从而对企业的投资能力和获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短期偿债能力也是企业债权人、投资者、材料供应单位等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对债权人来说,企业只有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才能保证其债权的安全,才能保证其按期取得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对投资者来说,如果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发生问题,不仅会牵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量的精力去筹措资金,以偿还债务,难以集中精力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且会增加企业筹资的难度和加大临时性紧急筹资的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供应单位来说,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发生问题,则可能影响到应收账款的收回。因此,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自身及外部利益相关各方都很关心的重要问题。
分析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它们都是静态比率,即反映一定时点情况的比率。
(1)流动比率(Currentratio)
①流动比率的定义与计算。流动比率指的是企业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资产可以变现并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2.1)
例如,根据表10‐1‐1的资料,东方贸易有限公司2005年末的流动比率可计算如下:
流动比率=1400÷600=2.33
②流动比率分析。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障。流动比率高,不仅反映企业拥有的营运资金多,可用于抵偿债务,而且表明企业可以变现的资产金额大,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小。因此对企业债权人而言,这项比率越高越好。但对企业自身而言,并不意味着流动比率越高越好,任何比率都会有一个“度”的问题。从理财的角度看,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其资产报酬率相应也就较低。因为,过高流动比率意味着企业资金过多地滞留在持有的流动资产上,从而影响这部分占用资金运用的效率,丧失良好的获利机会。流动比率过高,还可能是由于应收账款占用过多,以及在产品、产成品滞压的结果。因此,分析流动比率还需注重流动资产的结构、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流动负债的数量与结构等情况。按照西方企业的经验,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流动比率为2。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其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强的流动资产至少应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才有保障。但对流动比率的要求也不能一概而论,还要视企业经营性质、经营周期和行业特点而言,甚至与企业本身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水平有关。譬如,制造业企业所需的流动资产一般要少于零售企业;那些以长期赊账销售形式为主的企业所需的流动比率一般高于那些以现金销售为主的企业。所以,计算出的流动比率最好还要与同行业平均数或先进水平、计划数或历史水平进行对比,以判定其合理性。
(2)速动比率(Quickratio)
①速动比率的定义与计算。尽管流动比率能较好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短期偿债能力,但由于流动资产包括了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存货)和部分几乎没有变现能力的资产(如待摊费用或预付费用),如果这部分资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份额较高,流动比率用于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作用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