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21200000024

第24章 摄影艺术

人类有很多梦想,并不断地去实现着梦想。180多年前,当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在阳光长达8个小时的曝光下,被“神奇而不可思议”地结成模糊但永恒的影像的时候,人类的摄影时代随之而来。我们留给后人的影像世界,愈加丰富多彩,从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到今天的数码照片及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各种图片。照相机也从最早笨重的大木箱,变为少男少女们手中精巧而时尚的小手机模式,拍照的同时,可以随通信而随意的传送。城市里铺天盖地而来的广告照片,报纸杂志上无处不在的新闻照片,家庭温馨而甜美的艺术照片,使我们忽然发现随着数码摄影的迅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读图时代”。

第一节 摄影发展概述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公布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摄影从此诞生。摄影自诞生起就立刻影响着世界,今天的人们如果回想一下自己的祖先,虽然那时有发达的语言、精湛的文章和逼真的绘画,可以尽情地描述和记录,但人们对当时的情景还是带有一些疑问,需要被不断发现的遗址和文物作为旁证来了解当时的现状。如果那时就有了照相机,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自从照相机产生之后的100多年,人类的交流已进入电视传播、网络互动和视频通信的高信息化时代,图像的重要作用愈加显现,摄影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经过社会的不断更迭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摄影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发展。

追忆摄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却先驱前辈的功绩,并应该永远记住3位摄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尼埃普斯——世界上成功拍摄第一张照片的摄影者,达盖尔——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塔尔博特——由负像到正像,现代摄影法的奠基人。

一、尼埃普斯与“日光蚀刻法”

尼埃普斯(1765-1833),法国人,是最早用照相机结合感光材料将影像永久记录下来的实验者,是摄影术成功的第一发明人。[吕凤显:《摄影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7~9页]自1793年起,他开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显现并保留图像的实验。经过多年的努力,1822年获得了初步成功。1826年,他在住处的阁楼上,面对窗外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

当时这张照片的曝光长达8个小时。他用锡合金板涂上柏油,装入暗箱式的照相机内,曝光记录下照相机可见窗外的所有景色。然后用薰衣草油,对感过光的柏油进行“显影”。由于在柏油涂面中,景物最亮部分受长时间感光的漂白作用而变硬,未能被溶解,故得以保存。而中间层次和暗部的柏油涂面,因感光时间短而较软,被逐次溶解洗除。显影后,便形成了这张金属正像的照片。这张正像由于受到长达8小时的日照,画面的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并且影像质量不高,模糊不清,很像印象意味的抽象作品。由于铅锡合金板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这张照片仅此一副。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记录在玻璃或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为“日光蚀刻法”。

二、达盖尔与“银版法”

达盖尔(1787-1851),法国人。青年时代从事舞台美术,曾发明了由小孔观看活动布景图的“西洋景”,并开办“西洋景”剧场。之后又对如何能留下真实的影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开始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这期间,他结识了尼埃普斯,并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1829年,达盖尔受尼埃普斯相邀,共同合作,在尼埃普斯“日光蚀刻法”的基础上,一同探索研究更快地感光记录影像和更好地固定影像的工艺。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而达盖尔继续不懈努力,终于在1837年,他用处理过的镀银铜板,经过30分钟的拍摄曝光后,放入装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显影”,完毕后再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了定影的成功,制作出第一张极为清晰、精细的正像银版。自此,摄影完成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达盖尔的发明,被称为“达盖尔法”,即“银版法”,是一种具有最初实用价值的摄影方法。虽然成本价格昂贵,但影像质量精度极高。其丰富而优美的影调和层次,至今仍为其他摄影工艺所难以超越。“银版法”的发明和问世,正真使摄影成为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影像的新方式,也预示着视觉信息传递新时代的到来。

1838年,达盖尔将他的“银版法”和尼埃普斯的“日光蚀刻法”以20万法郎抛售,因无人问津,遂转求于法国政府。经法国著名科学家阿拉戈议员的努力,法国政府同意收购,并终于在1839年8月19日公布于世。达盖尔由此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术发明人。

三、塔尔博特与“卡罗式摄影法”

塔尔博特(1800-1877),英国人,著名古典文学家和科学家。1835年,塔尔博特研制出摄影史上第一张可用来印相的相纸,但由于纸纤维印出的正像粗糙、反差大,而无法与“银版法”的质量相比。1839年1月,当他向法国的阿拉戈及英国皇家学院提出申报专利时,因其工艺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进,因而被否定。直到1841年,塔尔博特在对他的负像—正像工艺改进完善后,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提高和进展,才最终在英国取得了专利。

塔尔博特把他的摄影方法称为“卡罗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的影像质量虽然不能和银版法抗衡,但它毕竟可以从负像反复地印制正像,其工艺原理成为今天有负片印放正像相片工艺的前身。塔尔博特发明了负像—正像工艺,成为现代摄影中负片工艺的创始人。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又有许多科学研究者和发明家在三大发明的基础上,为摄影术的工艺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摄影开始普及。

第二节 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一、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摄影作为一门后起的独立艺术,其发展必然和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摄影艺术虽然与绘画艺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自己独特的特征,即纪实性、艺术性、情感性和技术性特征。

(一)纪实性

摄影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纪实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门类而独立存在的基础,它反映了摄影艺术最独特的一面。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大量摄影作品都是以其纪实性作为主要特征和功能存在的。摄影艺术的纪实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摄影艺术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准确地把被拍摄的对象记录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成为真实、客观记录历史与事实的物证;另外一方面,摄影艺术的创作对于拍摄现场有着极为明显的依赖关系,摄影者必须直接面对被拍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物、正在发生的事件和人们周围的自然环境。无论如何拍摄,它最根本的性质是纪实性的,这种纪实性会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艺术性

摄影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正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一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性。摄影师必须借助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艺术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增强摄影的艺术性。

(三)情感性

摄影师通过赋予摄影作品某种特殊的情感来渲染作品,增强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摄影艺术的创作,情感活动起着重大作用,如果作者本身没有把情感融汇到作品中去,其作品就不会打动欣赏者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交流,摄影将会失去其意义。

(四)技术性

摄影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视觉造型艺术,自摄影诞生之日起,科技始终是摄影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要素,摄影的发展史,也就是技术和艺术并行发展的历史。自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开始,每一次技术上的革新都为摄影师的创作带来了便利和变革。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是集几何光学、物理光学、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数码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于一体的结晶。随着摄影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摄影艺术已经具有惊人的表现力,摄影师也只有在了解了各方面的技术和原理之后才能创作出更好的摄影作品。

二、摄影艺术的分类

摄影按题材来划分,可分为纪实摄影、新闻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体育摄影和文物摄影等;按体裁可划分为独幅照片、成组照片、连续照片和剪辑照片;按成像与制作手段的不同,可分为传统摄影(模拟摄影)和数码摄影。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以下几个摄影类型:

(一)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包括简单记录社会生活的记录摄影和突出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等等的纪实摄影。后者通常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发挥影像的力量。纪实摄影因其比较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而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新闻摄影

以新闻事件为表现对象的摄影,“真实、及时”是新闻摄影的本质。要求拍摄者在现场迅速做出必要的分析判断,抓取事件的典型瞬间。“新闻摄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摄影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利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

(三)商业摄影

主要指以商业价值为目的进行拍摄的摄影活动,包括广告摄影、商业橱窗摄影、展示摄影和时装摄影等,其表现范围和类型也多种多样。一般以“商品”(或“服务”的符号体现)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反映商品的形状、结构、性能、色彩和用途等特点,引起顾客好感,引发购买欲望,根本目的就是“促销”。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摄影已成为传播商品信息、促进商品流通、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

(四)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是摄影家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悟和升华塑造的艺术形象画面,他们用这些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情趣,歌颂生活美或揭示生活哲理的一种摄影形式。纵观艺术摄影的众多风格和流派,自始至终是与艺术思潮的变革、现实生活的感悟紧密联系的。艺术摄影每前进一步,都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摄影家们的进步。

第三节 摄影艺术赏析

摄影作品类型多,涉及范围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具有十分丰富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了解摄影独特的艺术规律,发现、感悟其中所传达的形式美感是我们欣赏摄影艺术的关键。

一、摄影艺术欣赏概述

摄影艺术的欣赏一般可以从造型因素、表现手法、技术技巧和主题思想等四个方面展开。

造型因素:摄影属视觉艺术,它运用线条、块型、色彩、光线等视觉造型符号来组合勾连画面、内容和形式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摄影作品是通过各种造型符号等来塑造形象的,而这些要素的创作、选择不仅构成了作品的基础,也是欣赏者感受和认知摄影作品的前提。

表现方法:这是在解决造型因素后影响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它是摄影家在艺术观、表现主题的指导下,面对同一场景,根据主题创作的需要对不同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运用。通常包括场景(如近景、中景、远景、全景等)、视向(如平视、仰视、俯视等)、景深(虚实关系)、视角、色调(黑白还是彩色、色彩的冷暖选择、高调与低调)、构图、用光、对比等因素。摄影作品欣赏要在造型因素基础上,体会作者在表现方法方面的独特创新。对表现方法的欣赏,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个人的艺术修养、艺术经验的积累有着紧密联系。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技术技巧: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有了好的表现方法的选择或创意,还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往往与摄影硬件有紧密联系)来实现。比如,表现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的摄影作品,画面主体突出、直面观众,背景虚化(不同的景深效果),整个画面更具动感和冲击力,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个效果体现了拍摄者准确运用了曝光(合理快门与光圈组合)的技术技巧,也体现了拍摄者的艺术修养。

主题思想:是摄影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作品构思到作品完成的全过程,也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一般新闻类题材的主题思想比较明显,风光类的作品有时候主题不是很突出,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对摄影作品的欣赏是一个长时间积累、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再现。我们能从照片中感受到什么,也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可能有人为之喜,有人为之悲,有人看了则无动于衷,有人在其中发现了美,有人却发现了悲,所产生的震撼和美感效应会因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迥异。在我们所看到的众多摄影作品中,我们不必苛求每一张摄影作品都是具有美感的,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感情去欣赏,相信每一张摄影作品总会给我们带来独特的美丽和感动!

二、摄影作品赏析

(一)《月升》

作者:美国——安塞尔·亚当斯。

欣赏提示:当太阳的余晖还没有散尽,明亮的圆月已冉冉升起。山顶飘浮着游走的层层云雾。山脚下,宁静的村庄旁,是一片静谧的墓地,十字架碑闪着灼灼白光。天上地下,仿佛回荡着一曲深沉的生死交响乐。

这幅作品是亚当斯的代表作,是他拍摄的最受欢迎的作品。1941年10月31日,亚当斯刚刚结束了一天的拍摄工作,他开着车行驶在由查马谷返回圣大菲城的路上,快要到新墨西哥州的赫尔南德兹的时候,无意中他朝车窗左边一望,看到了一幕奇景。他急忙下车,架好相机,经过一系列技术操作,安装好雷登No.15深黄色滤光镜,调好光圈f/32,时间为1秒钟。之后经过精心冲洗与印制,得到这幅杰作。作品画面层次丰富,空间感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加之作者熟练的摄影技术的运用,使作品的表现意境更加完美。

(二)《奥马伊拉的痛苦》

作者:美国——富兰克·福尼尔。照片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欣赏提示: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双手泡得肿胀,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

只有在他拍摄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与她交谈,期望以此给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经在泥浆里浸泡了60多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这组彩色照片《奥马伊拉的痛苦》获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

(三)《芭蕾女孩》

作者:中国——郭铁流。本作品获得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新闻人物类单幅金奖。

欣赏提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画面中的小姑娘就是本次地震的受害者之一李月。2008年5月18日,在四川省绵阳市某医院的重症监护室,11岁的李月躺在病床上。李月的理想是当芭蕾舞演员,地震让她失去了一条腿。“我是不是很勇敢?”5月15日,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天,倒在废墟中的李月,向赶来救援的人员问道。这是中国观众迄今难以忘怀的一幕:镜头上的李月满面尘土,睁着大大的眼睛,声音却游若细丝。由于左腿被坍塌物死死卡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救援人员无奈之下现场截去了李月的左腿。随后,在送往医院的急救车上,李月又几度昏厥。不过,顽强的她硬是挺过了生命最危急的时刻。在医院,她对亲人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身边的同学都不在了,但是我一直想着跳舞,就坚持了下来。”

(四)《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作者:美国——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这是一幅极其经典的照片,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它也是人类最美好爱情的见证。

欣赏提示: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走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起来,旁边的行人则报以会心的微笑:毕竟胜利来临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照片在当时的《生活》杂志刊出,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尽管作品的拍摄者伊森斯塔特具有德国记者惯于设计场景的传统,但这幅作品不饰雕琢,清新自然,给人视觉上以真实和耳目一新之感。

40年后,摄影者美国人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

(五)《大自然的报复》

作者:中国——李含军。本作品在第四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获自然及环保类金奖。

欣赏提示:2007年7月5日晚7时45分,地处甘蒙交界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突遭沙尘暴袭击。顷刻间,遮天蔽日,天昏地暗,能见度不到2米。近1小时的沙尘暴肆虐,给因过度放牧而日渐脆弱的草原生态再次敲响了警钟。

据当地百姓讲,这次沙尘暴的强度是近30年都没有过的。当时,作者正随部队在右旗参加一次军事活动,亲历了沙魔的“造访”,感受了大自然报复的威力。画面的一半为铺天盖地肆虐的沙尘暴,另一半为清新明朗的白日,对比强烈,加之沙尘的褐色与天空的蓝色所形成对比,表现出沙尘暴的移动速度,使画面极具动感,让人能够立刻感知美好的家园和明亮的天空也将被沙尘吞没,表现出大自然的威力,唤起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使命感。

(六)《饥饿的小女孩》

作者:美国——凯文·卡特。1994年获得普利策奖。

欣赏提示:作品构图平淡,画面非常平静,夕阳下,一个骨瘦如柴的非洲小女孩正匍匐在地,在饥饿状态下无力地俯卧着,她已经没有一丝爬行的力气了。然而,身后一只虎视眈眈的秃鹰正守候着小女孩最后时刻的来临。没有紧张,没有恐惧,没有大声的呼救,但那平静里似乎蕴涵着威力无穷的震撼力。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人类主宰一切的世界,竟有生命这样的微不足道,在人与鹰之间,她失去了选择生命的权力。饥饿正伴着死亡慢慢地侵蚀她那弱小的生命。

在非洲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作为这个世界主宰者的人类,却沦落到了食物链的最底层,那些饱受饥荒摧残的人们卷入了“物竞天择”这个原始的生存法则中。仅此一张照片就向我们展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也是20世纪90年代苏丹大饥荒,几十万生命魂归黄泉的一个浓缩。作品所产生的震撼力,使人刻骨铭心。

(七)《拒绝武器》

作者:美国——于达·帕索夫。作品获世界新闻奖。

欣赏提示:作品表现的是波黑战争中,塞族老妇人拒绝接受提供给她的手枪。传统的妇女是保守的,妇女的责任感首先表现在阻止暴力的发生,而不是接受或拥有置人死地的武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令人恐怖的破坏性的社会,这位似乎为疾病困扰的老妇人所信仰的哲学就是拒绝暴力和武器,一个人生命中应当是充满和平与博爱的。老妇人的脸就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说明,那只高高举起的大手由衷地表明了人类对战争的态度。

(八)《山村教师》

作者:中国——陈庆港。作品获得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日常生活类新闻图组金奖。

欣赏提示:毛羽山小学,坐落甘肃省南部的崇山峻岭中。由于学校太偏远,公办老师大都不愿意到这里来教书,所以毛羽山小学的三位老师中,有两位就是民办教师。这些教师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却只有微薄的报酬。他们除忍受物质生活上的艰辛以外,还要承受由于环境的闭塞而造成的文化生活的极度贫乏和精神上的寂寞。

王实明,毛羽山小学民办教师之一。村学能给王老师的工资太少,就把一根木头给他作为工资的补偿。周末回家时,王实明硬是扛着这根百十斤重的木头,爬了好几座大山,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将它带回了家。每次回到家里,他还要和家人一起去干农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从学校去乡里,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从学校去县里要走七八个小时的山路。从学校回家里则要走十个小时的山路。

思考与实践

1.建议练习写笔字,并主动参加书法展览,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2.为自己制作一枚印章。

3.观看一部电影或电视作品并说明其优缺点。

4.在日常生活或旅游观光中,能对有关建筑或园林艺术做出简要审美评述,并以摄影艺术的方式加以记录。

同类推荐
  • 重要的是音乐:充满癫狂、药物与钢琴的前半生

    重要的是音乐:充满癫狂、药物与钢琴的前半生

    詹姆斯·罗兹6岁时被学校体育老师强奸了。不止一次。三十余年过去了,他依然被这一事件纠缠。在这本书中,他毫不掩饰地讲述了自己人生里每一个灼热的细节:性侵、借毒品和酒精逃避、自杀、精神病院里的强制治疗;初恋、婚姻、孩子的降临、离异、再次恋爱……。但真正让他与众不同的,是音乐。10岁时,在寄宿中学读书的罗兹听到了巴赫的《恰空》,之后疯狂地自学钢琴。音乐和钢琴陪伴着他,经过了数次重大身体修复手术、艰难的学生时代、低落阴沉的心理状态,还录了唱片、开了演奏会、写了这本书。音乐,是他的救赎;音乐,可以救命。
  • 音乐深深深几许

    音乐深深深几许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或多或少,都保留着古音乐残片。中国古代音乐在经过了光阴的摩挲、历史的酿制后,格外地活色生香,神秘,温润,玲珑。它们犹如一个个密码,一旦破译,就会浮现出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政治信息、文化倾向,就会浮现出苍茫世事的涟漪、市井巷弄的悲欢、雨后杏花的清芬……音乐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音乐深深深几许》通过挖掘音乐故事,追踪历史的耳语,再现千古变迁,诠释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
  • 世界音乐艺术(下)

    世界音乐艺术(下)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无论是干部、教师、学生和其他文化工作者,都迫切地需要了解世界,自然也渴望了解世界的文化艺术的历史。
  • 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志异

    本书引入《聊斋志异》与川剧的特殊关系,介绍了川剧聊斋戏的概况;叙述了不同时期川剧聊斋戏的发展过程及特征;探讨了川剧聊斋戏在转换形式、思想内涵、舞台艺术等方面的问题;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川剧聊斋戏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等内容。
  • 看名画的眼睛.2

    看名画的眼睛.2

    《看名画的眼睛2》,精选14幅西洋传世名画,均为印象派到现代派美术史中的代表作,包括《撑阳伞的少女》、《呐喊》、《亚威农少女》等,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创作意图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解读画作本身及画家生平,带你看懂每一幅画,分享喜悦与感动。图文并茂的解构带你观察这些画作的细微之处,仿佛就站在图画面前,亲眼品鉴传世佳作的无穷魅力。
热门推荐
  • 鬼灵精探

    鬼灵精探

    他有着一双令罪犯闻风丧胆的眼睛。他的眼睛能看见鬼。
  • 青春,如梦

    青春,如梦

    青春,好似一场梦。似真似假。我们,有梦就要坚持;有爱就要不懈。在一个美好的青春的时代,等待,一切的美好……“青春,不荒废,不虚度!”
  • 冰封之再世天师

    冰封之再世天师

    在一千年前,狄如云和一些天师大战魔界魔尊,但是,因为魔尊太强大,只能够封印他,但是,在封印魔尊同时,狄如云也同时被冰封。一千年后,中国考古学家挖到了被冰封的狄如云,狄如云便开始他在现代的旅途!欢迎加入尢少官方书友群,群号码:280906990
  • 异界经营的万事屋

    异界经营的万事屋

    “小帅锅,洗脚伐!”来到异界的姚小安,因为太咸鱼差点给穷死,无奈之下他开了个万事屋。什么活都接、什么活都接、什么活都接!且看姚小安带着小萝莉姚玖玖,如何在这个陌生的世界生存下去!
  • JT大赛之海底城和陆上都

    JT大赛之海底城和陆上都

    当你身处雅典卫城,身前站着一只八岐大蛇;当你身处亚特兰蒂斯古迹,身后是许德拉……你会怎么做?逃?还是战?——致我们新时代的水肺者
  • 许我一座孤城

    许我一座孤城

    在汲汲无终的暗恋里,所有的痴情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而已。暗恋……是一个人默默筑成一座孤城,城里只有你一个人独自演绎着这场虚无的悲欢离合。
  • 我有一堆对人生无用的道理

    我有一堆对人生无用的道理

    人们无聊的时候总是很奇怪的做一些平时不会去做的事,对我来说,就好比写书。
  • 诸天从完美世界开始

    诸天从完美世界开始

    完美世界:修炼吞天魔功,纯血凶兽都是菜……神墓:以身合天道……长生界:阻止三皇五帝炼化唯一真界……洪荒:洪荒苦圣人久矣,推翻六圣的独裁统治……更多世界:诛仙、遮天、圣墟、斗破苍穹、大主宰……
  • 斗罗之魔影师

    斗罗之魔影师

    新书《斗罗之符道通天》已上传,请多多支持。穿越到斗罗大陆世界,在觉醒仪式上,获得与‘疾风之刃’里一般的影子武魂,有形与无形之间,且看他如何踏上斗罗大陆之巅。
  • 燃情英雄

    燃情英雄

    是荡气回肠的时光,是罗曼蒂克,也是抓玛德克。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相当精彩,绝不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