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93100000002

第2章 实词(1)

动词

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动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四种: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是指动词在句子中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被当做名词来使用了。例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左传·崤之战》)

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左传·曹刿论战》)

例句中加点的字都属动词活用为名词:例①的“出”、“入”,本为“出产”、“收入”,现指“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例②的“至”,本为“到”,现指“到的人”;例③的“奉”,本为“送”,现指“送来的机会”;例④的“伏”本为“埋伏”现指“伏兵”。可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词性变,其词义也有所变化。翻译时,一般是在原动词的后面补充一个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名词。

动词若出现在“其”、“之”后面往往活用为名词,如例①的“地之出”、“庐之入”和例②的“其至”。

动词若用作主语、宾语,也往往活用为名词。如例③的“奉不可失”和例④的“惧有伏”。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词含有“致使性”,即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译为表“使令”的兼语式。

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①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例句中加点的字都属于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①的“既来之”,意为“使之来”(整句意为“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心下来)。例②的“活之”,意为“使之活”。例③的“归之”意为“使之归”。例④的“惊鹊”、“鸣蝉”意为“使鹊惊”、“使蝉鸣”,这些例句中的使动用法是容易辨认的,因为凡不及物动词是本不带宾语的,所以它一旦带了宾语,便可认定是用作了使动。不过,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也偶见省略了宾语,例如:

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

例句中的“走”、“鸣”,都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走”后省略了指代操军的宾语“之”,意为“使(之)走”,“鸣”后省略了指代钟磬的宾语“之”,意为“使(之)鸣”。翻译时应补出。

及物动词也可有使动用法,只是较少见。例如:

①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②宁许以负秦曲。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退秦师”即“使秦师退”。“负秦曲”即“使秦负曲”。“退”、“负”都是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用法在句子形式上没有区别,都带有宾语,只是其动宾关系迥然不同了。故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定该及物动词是否用作了使动。

总之,无论是不及物动词还是及物动词用作使动,都是用寻常的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常见的。然而,动词用作使动,其用词固然简练,但表意有时却不够明白准确,故这种用法后来就逐渐被兼语式,而且更多是被动补式合成词所替代。如上一例句中的“退秦师”改说成兼语式“使秦师退”,或用动补式合成词“说退”替代用作使动的退,说成“说退秦师”,这样,就使汉语的表意更明晰、更精确。不过,即便如此,但在现代汉语中,还是有少数动词及一些成语仍保留了使动用法。如:“汗牛充栋”、“倾国倾城”、“惊心动魄”、“成人之美”、“势如破竹”。

三、动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译为“认为……是……”或“把……当做……”。

意动用法,在动词中并不多见,且多限于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例如:

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韩愈《师说》)

例句中加点的字都属于动词的意动用法。“羞之”意为“把这件事当做羞耻”,“耻相师”意为“认为互相学习是耻辱”。

四、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性”,即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宾语是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所在。可译为“为……(而)……”。例如:

①等死,死国可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龚自珍《病梅馆记》)

③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陶渊明《咏荆轲》)

④公子纠败,召乎死之。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上面例句中加点的字都属于动词的为动用法。“死国”意为“为国家而死”,“泣之”意为“为它们哭泣”,“死知己”意为“为知己而死”,“死之”指“为公子纠而死”。

为动用法虽然不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使用普遍,且仅限于动词具有这种用法。但为了准确理解文意,对动词的这种特殊用法,还是应认真注意的。

练习一

1.找出下列句子中动词用作名词的词,并解释。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死生,昼夜事也。

③古人对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④汝安敢轻吾射。

⑤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⑦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⑧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2.指出下列句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动词,并解释。

①予我千金,吾生汝。

②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③必先苦其心志。

④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⑤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⑦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⑧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名词

古代汉语名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名词作状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里,有一些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往往能活用为一般动词。就是说,在句子中,它们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之相联系的行动,被当做动词来使用了。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

②范增数目项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沛公军霸上。

(同上)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⑤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左传·曹刿论战》)

⑥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⑦(孟尝君)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⑧缇骑按剑而前。

(张溥《五人墓碑记》)

例句中加点的字都属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①的“蹄”意为“用蹄子踢”,例②的“目”意为“用眼睛示意”,例③的“军”意为“驻军”,例④的“水”意为“游水”,例⑤的“福”意为“赐福”,例⑥的“罾”意为“捕捞”,例⑦的“衣冠”意为“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例⑧的“前”意为“上前”。

在句子中,名词是否活用为一般动词,可这样辨别:或者向名词的后面看,该名词的后面如跟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这个名词自然用作了动词,如例①的“蹄之”和例②的“数目项王”;该名词的后面如跟有补语,也可断定它用作了动词,如例⑧的“军霸上”;或者向名词的前面看,该名词的前面如有能愿动词或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而这个句子又不是判断句(判断句名词谓语前可加否定副词,如“子非鱼”),则可知它用为动词,如例④的“能水”和例⑤的“弗福”;该名词的前面如有特殊代词“所”,也可知它用为动词,如例⑥的“所罾”;或者向名词的两边看,该名词如用“而”与动词或动词短语并列,则可认定它也用作了动词,如例⑦的“衣冠而见之”和例⑧的“按剑而前”。

二、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

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是指名词活用为对其宾语含有“致使性”的动词,表示使其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用表使令的兼语式来翻译。例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齐威王欲将孙膑。

(司马迁《史记·孙膑》)

例句中加点的字都是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肉骨”是“使白骨长肉”,“王之”是“让他做王”,“将孙膑”是“让孙膑做主将”。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动词和下面讲到的用作意动动词都是较少见的。

三、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是指名词活用为对其宾语含有“意谓性”的动词,表示在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译为“认为……是……”或“把……当做……”。例如:

①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

②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例句中加点的字都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宾客其父”是“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客我”是“把我看成了客人”,“鉴之”是“把它当做可借鉴的事情”。

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动词,首先是活用为动词,可按检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方法来辨别。至于进一步确认是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动词,则要以上下句的文意来判定了。

四、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只有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可以作状语,如“我今天碰见他了”、“他在路上摔倒了”。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也常常用作状语,且表达的意义多种多样。

1.表示状态

以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某个特征,来比喻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可视为一种比喻,译为“像……一样”。例如: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例句中“犬坐”是“像狗一样坐着”,“翼蔽”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保护”,“云集”、“响应”、“景从”是“像云一样汇集”、“像回声一样呼应”、“像影子一样跟随”。

2.表示态度

以对待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所持态度,可译为“把……当做……”或“像对待……一样”。例如:

①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司马迁《史记·孙膑》)

例句中“兄事之”是“当做兄长来事奉他”,“隶使之”是“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他”,“客待之”是“把他当做客人对待”。

3.表示工具、依据

以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所利用的工具或所凭借的依据,译为“用(拿)……”或“依据……”。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柳宗元《黔之驴》)

③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④失期,法皆斩。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例句中,“箕畚”、“船”、“笼”都是表示其修饰动词所使用的工具,即“用箕畚”、“用船”、“拿笼子”。将工具抽象化,则成为依据,例④的“法”,正是表示“斩”的依据,译为“依据法律”。

4.表示处所、时间

以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地点、时间,来说明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从)……”。例如: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

上面例句中,“廷”、“水陆”表处所,即“在朝廷上”、“从水上陆上”,“朝”、“夕”、“旦”、“暮”表时间,即“在早上”、“在晚上”。

要注意的是,“岁”、“月”、“日”和“时”这几个时间名词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另有不同。

先说“岁”、“月”、“日”:当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经常性时,译为“每年”、“每月”、“每天”。其中“日”,当表示情况的发展变化时,又译为“一天天”。例如:

⑤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庖丁解牛》)

⑥日食饮得无衰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阿房宫赋》)

例⑤⑥的“岁”、“月”、“日”译为“每年”、“每月”、“每天”,例⑦的“日”则译为“一天天”。

再说“时”:或表示“按时”、“到时”,或表示“当时”,皆以句意而定。例如:

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⑨谨食之,时而献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⑩时操军已有疾疫。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同类推荐
  • 教学相长文丛-教育和弦

    教学相长文丛-教育和弦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东莞打工妹:工厂女孩

    东莞打工妹:工厂女孩

    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 大师的背影

    大师的背影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以一个工农兵出身的画家、作家的身份,在实干的政治家郑永和打造出来“学大寨”的典型——辉县,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此接受劳动改造的艺术家。因此,得以近距离地收藏这些当时第一流、经过时代冲刷后仍旧是第一流的重要人物的许多真实故事。书中,他们立体可观:他们也犯过错、媚过俗,但岁月掩不住他们的光辉。
  • 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

    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

    《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独立学院的缘起、独立学院的定位问题、独立学院的产权问题、独立学院的收入与分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独立学院董事会制度研究等。
  • 生命与使命

    生命与使命

    对于人的生命,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曾为之激动不已,也曾为之困惑不解。长期的困惑和迷惘带来了长期的思索和探讨,思想家、哲学家们渐渐发现了人类生命的本质:生命更多地表现为主观意志和内在精神,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素质和信仰意蕴;生命不是纯粹的被动的物质客体。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人具有思维和意识,具有丰富的精神活动。因而,生命是灵与肉的统一,是身心、形神的统一。人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且是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人”。人类生命的本质与高贵正在于其社会性,在于其精神性。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如是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热门推荐
  • 临冬纪年

    临冬纪年

    涅磐之爱,水之冰忆?苍璃之伤,风之影歌?古老的故事依旧在荒凉的大陆上流传?神的使命仍在延续?苍白的爱情在某个时刻定格?千年的路如何漫长?谁凝望了谁的容妆?谁错乱了谁的年华?谁又恋着谁的悲伤?小妖,裳舞,苍璃,斯锊格,安洛,卡伦......还是尘禾......
  • 女主她又崩人设了

    女主她又崩人设了

    某俊朗丞相扯唇,“陛下,来战?”云舒叉腰,“不,我拒绝!”某王者大神淡笑,“今晚不上王者,陪你。”云舒捂唇,“不,我拒绝!”她决不能崩人设!某系统:“好像每个位面都在崩……”云舒拔刀,“有种再说一遍?”PS:1v1爆笑甜宠鸭鸭鸭,结局不虐,安心入坑么么哒
  • 亥时雪

    亥时雪

    连自己来历都不清楚的人,如何做的了大秦帝后?她怎么也没想到,宫里幸福美满的生活对她来说会如浮梦一场,转眼间消散......原以为一切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却不知真正可怕的才刚刚开始......身边的人心叵测、后宫的诡谋暗影、朝中的权谋兵略,压得她无法喘息。真相到底是什么?究竟是谁在操控一切?她又应该相信谁?今冬的梅花,又开了......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青少版名著)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青少版名著)

    《童年》主要描写了高尔基幼年时期的生活。父亲的病逝让年幼的高尔基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投奔到尼日尼市的外祖父家。《在人间》记叙的是母亲死后,少年高尔基离开外祖父的家到外面去谋生的经历。《我的大学》讲述的是高尔基怀着上大学的梦想来到喀山的生活经历。
  • 体系游戏

    体系游戏

    “来人啊!有没有勇士帮下忙噻!跪求惩奸除恶!我以村长的名义保证!事后!绝对奖励大大地有!”“哦⊙?⊙?这么好?这任务我接了!奖励什么的不重要,主要咱喜欢惩奸除恶!咱就是正义的伙伴!”“好嘞!十号监牢再添一人!来人!抓起来!”“?_??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不是要做惩奸锄恶的正义大英雄么⊙?⊙?为啥子被NPC村长给抓起来了⊙?⊙?⊙?⊙?⊙?⊙?”
  • 独乱万古

    独乱万古

    万古天地,岁月匆匆,一位又一位惊才绝艳的天骄逆天而上,与天地争道。一片被世人唤为绝对禁地的荒林,一个白发男子走了进去……
  • 风雷震

    风雷震

    风雷震,声碎寰宇。山河变,只手断天。落魄少年,凌屈受辱。遇深渊灵珠,升九天之龙;掌天地之力,奋英雄之怒。四海雄霸,八荒叱咤;包举宇内,帝尊天下!
  • 死亡之界限

    死亡之界限

    活着与死亡之间,死亡界限!在这里,你会明白什么是活着,什么是真正的死亡恐怖
  • 青春不言散之晚风习习

    青春不言散之晚风习习

    “羽习习,你拿走了我的心,却在五年前一声不吭的一走了之,你,很好。”“习习,无论我在哪儿,我都会一直想着你,很想很想。”“那个时候我才明白,有些人,走进了心里,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将她从心里抹掉……一段感情,改变了好多人,变了他,变了你,变了我,还变了……”
  • 诸天之元始天王

    诸天之元始天王

    一颗沉睡在一片废弃混沌世界中心的蛋,一道光芒进入其中,一场宏大的画面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