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几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落选了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谈及原因,某市教科院教研员分析说:“可能编者担心娃娃会受到早恋影响而落选。”
闻听此讯,我再一次被教育者们防火防盗防早恋的意识所深深折服。就这么一个连几岁的小孩都会讲的民间故事,居然还能起到启发娃娃早恋的作用,高!实在是高!
为什么这个故事会被怀疑启发孩子早恋吧?因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凡和“爱情”沾边的东西,在学校就属于必杀的范围。看来,我们的专家对孩子们很负责,除了手段有点拙劣。不过,联想到广西某中学的“男女同学商讨问题须在教室、走廊等灯光明亮的地方”和南京市某中学的“男女生之间距离必须保持在44厘米之外”诸如此类的规定,这个还不算是最拙劣的吧。
可见负责编排课本的专家是很富有想像力的,他们能做到由此及彼:我从牛郎织女这儿看出早恋了,孩子们肯定也往这儿想,所以我得隔断他一切可能性,把坏思想扼杀在摇篮里。
鲁迅先生讽刺某官僚禁止男女同泳时曾说过:“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深刻,深刻到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能找到被批判者的影子。
可悲的专家们,像个惊弓之鸟,想尽一切办法扼杀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好奇心,却收效甚微。想想看,如果孩子们上学真的都穿上不露一点肌肤的衣服,戴上防毒面具,真的就安全了吗?弄不好反而会更加刺激孩子们揭开面具看一看的欲望吧,这就热闹了,以前是怕早恋,现在直接扒衣服了。
我倒认为,《牛郎织女》很有入选小学课本的必要。
现在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过得轰轰烈烈,有些人在倡导中国人应该过自己的情人节,也就是七夕,而牛郎织女的故事正是七夕的来历。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自己节日的来历,了解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有什么不对吗?人家外国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可以拿出手,咱牛郎织女非得荒废了?
如果专家们能在培养孩子健全心智上多下点工夫的话,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吧?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看到牛郎织女的故事想到的只是美好,只是一个传说、一个典故,绝对不会想到去模仿。否则的话,现在各种媒体报导的一些案件,难道不怕人们看后仿效吗?可见是某些人用自己的思想定义了一代人的思想。
如果这些人继续按这个路子走下去,我想很快这样的规定就会出台:男女分校,男女不准说话,男女不准互相看,男女不准……一直到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异性就是洪水猛兽,头可断,血可流,异性不能看……难道这样,就可以真正彻底地杜绝早恋了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合理的规定和措施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