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读
近年来,中国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深受旅游者喜爱的旅游产品类型。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部、建设部多次联合召开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力图将其发展引入健康、规范之路。本章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了全面诠释,观点新颖;对生态旅游的管理问题也进行了重点阐述,尤其是对如何塑造“负责任的旅游者”、创造绿色企业,以及发展以当地社区为主的生态旅游和兼顾当地居民利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通过介绍大量的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实践活动,力图使学生了解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
10.1生态旅游概述
10.1.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生态旅游是在20世纪末大众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大众旅游活动对资源、文化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为解决既要大力发展旅游,又不允许破坏和污染自然、文化及环境,使两者都得到应有发展而提出的旅游模式。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性旅游的提出和普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可持续性旅游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许多经营者热衷于利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然而,在生态旅游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持续问题。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地发展的现实也表明,生态旅游的理想和现实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世界上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主要位于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肯尼亚、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和亚洲的不丹等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较早地发展生态旅游,被视为生态旅游发展的先驱。但是,在发展生态旅游进程中,存在经济收入严重漏损、社区参与严重不足和管理不善等问题,发展生态旅游仍然会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生态旅游往往演化成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坚持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而是通过“刷一层绿漆(Green Washing)”来迎合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并且,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帜破坏生态的现象。正如世界生态旅游学会所指出的那样,尽管生态旅游具有带来积极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潜力,但是如果实施不当,将和大众旅游一样具有破坏性。
由于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与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来实现其对自然与社会负责的承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局面。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旅游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旅游区中,有44%的旅游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已经有22%的自然旅游区因为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了破坏,11%出现了旅游资源退化的现象。许多旅游企业只是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加以利用,并没有真正贯彻生态旅游所要求的可持续原则,这对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旅游景区特征不一,虽然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尚未从综合管理的角度提出一个统一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在生态旅游区标准方面,政府或其他组织并没有制定出全面衡量的标准,出现最多的只是一些环境指标。尽管生态旅游只占旅游业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其对环境脆弱地区和文化敏感地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由于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平均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生态旅游者群体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国内大部分的景区根据大众的需求来规划和设计产品,为了迎合大众旅游者亲近自然的需求,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却不知道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什么,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和经营生态旅游景区。
10.1.2生态旅游的内涵
1.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我国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出台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这是第一次以国家政策法规的形式将生态旅游的概念确定下来。
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可持续旅游认证组织“绿色环球21”联合澳大利亚生态旅游联合会共同制定了《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根据该组织的建议,生态旅游需要满足以下八大原则。
(1)生态旅游的核心是让游客亲身体验大自然。
(2)生态旅游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体验大自然,增进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赞美和享受。
(3)生态旅游应该代表环境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实践。
(4)生态旅游应该对自然区域的保护作出直接的贡献。
(5)生态旅游应该对当地社区的发展作出可持续的贡献。
(6)生态旅游应该尊重当地现存文化并予以恰当的解释和参与。
(7)生态旅游应该始终如一地满足消费者的愿望。
(8)生态旅游应该坚持诚信为本、实事求是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在消费者中形成符合实际的期望。
可以看出,《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是针对生态旅游产品而设计的。根据产品的特点,生态旅游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①旅游食宿:旅店、度假村、野营地、生态小屋等(指自然区域的固定或半固定的食宿设施)。②旅游形式:驾车、徒步、骑马、漂流、探险等(通常指有导游带领的一日或数日游)。③旅游景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区等(以欣赏大自然风光或野生生物为主要目的的景点或线路)。
目前,生态旅游产品的认证共分3个类型,即达标证书、高级证书、创新证书。根据《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绿色环球21”进一步制定了生态旅游达标评估指标体系,使生态旅游产品的认定具有量化的标准。
2.生态旅游的特点
1)保护性
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其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生态旅游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例如,在卢旺达的原始森林中观赏野生动物时,传统旅游允许旅游者进入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并随意地嬉戏野生动物,而生态旅游则采用对旅游资源(野生动物)影响最小的活动——用望远镜进行远距离观察。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对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保护性体现在对当地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谋求长久的最佳综合效益。
2)专业性
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3)普及性
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方面,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3.生态旅游的实质
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的实质基本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产品论
产品论的代表人物有张广瑞、杨开忠等。张广瑞在《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这是毫无异议的。但由于一些学者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是将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规划理念,甚至作为旅游管理经营的方法。杨开忠则认为,生态旅游的出现是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的,它迎合那批追求自然、本真的消费者群体,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可持续旅游则演变为一种规则,对各种旅游产品普遍适用,可持续思想作为主流发展模式,成为衡量旅游活动持续性发展的准则。
2)模式论
对应产品论,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旅游应该是一种发展模式。例如,金波等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开始考虑如何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也许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旅游发展模式不完全等同于旅游可持续发展,但它确实在向着这一目标实践着。有人认为,将生态旅游扩展到模式,会给生态旅游概念带来混乱。但金波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并指出,生态旅游概念的这种扩展,不仅不会给生态旅游概念带来混乱,而且更加明确了它的概念内涵。在实践中,严格确定什么是生态旅游方式是困难的,而扩展以后,可以根据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基本准则,来加以明确的判断,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卢云亭、吕永龙、牛亚菲等学者也持有同样观点,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将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3)产品—模式论
产品—模式论者认为,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分为3个层面,作为旅游发展模式的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品的生态旅游,作为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的生态旅游。
4)旅游活动形式论
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应该狭义地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张广瑞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陈忠晓、王仰麟认为,生态旅游通常为一种指向自然区、野生生物和传统文化的小尺度旅游。
4.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生态旅游是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发展上的具体体现,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新时尚。
传统的大众旅游是一种资源供给型旅游形式。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旅游需求,往往无限制地索取旅游资源。旅游企业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也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并尽可能地通过人工改造来改变旅游资源的原貌及其环境,以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变化,从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这种资源供给型的旅游形式,往往不注意对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甚至以牺牲旅游资源本身及其环境为代价,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例如,工程建设中改变原有地貌、移除植被、大规模兴建旅游建筑设施、就地排污等;旅游经营者在开展旅游活动中,盲目模仿、引入外来文化娱乐形式,甚至将外来民俗、歌舞、服装服饰等与本地传统文化融合后呈现给游客;旅游地经营商业化倾向、割断地方文脉的媚俗化倾向等;游人在旅游过程中任意践踏地表植被、采摘花木、在景观对象上刻画留字、随处扔弃垃圾等。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和破坏,对旅游地的景观风貌、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许多方面造成严重破坏,已经严重阻碍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不少旅游地面临着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危机,也给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蒙上了浓厚的阴影。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