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一种“人类与其周围环境”的相关关系,也就是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生态)质量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根据综合性、代表性、发展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按照城市人工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结合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多种结构和功能,从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关系的和谐度着手进行综合评价。
3.区域整体生态规划框架
区域整体生态规划是在生态环境、自然地理、自然资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产进行综合评价与地域划分。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以及生态问题的跨介质和跨边界性质,对城市的生态规划必须放在区域大背景中加以考虑。根据对区域和城市生态现状的分析与评价,综合分析区域大环境中自然条件、区位交通条件、资源利用状况、能源流动状况、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变迁状况等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包括区域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影响和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影响,由此制定出区域范围内生态发展的整体框架,为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4.城市人口适宜容量规划
适宜人口容量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与自然资源和物质生产相适应的,并能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一定数量的人口。其目的是解决人口增长、生产发展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并维持其间关系的平衡,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规划核心是自然系统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系统的生产、消费之间的平衡。
5.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1)生态分析
生态分析根据生态调查的各种现状资料,按照生态学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城市土地及其承载功能进行分析。生态分析是确定城市生态功能分区的依据,可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其生态意义上的可行性,避免对城市自然环境系统的负面影响,如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土地环境潜能分析、用地生态适宜度分析等。
2)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即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特点及其功能,综合考虑生态要素的现状问题、发展潜能,以及生态敏感性、适宜度等,对用地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提出工业、生活居住、对外交通、仓储、公共建筑、园林绿化、游乐功能区的综合划分,以及大型生态工程布局的方案,充分发挥生态要素功能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反馈调节作用,以调控生态要素功能朝良性方向发展。
6.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生态规划
加强绿化建设,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扩大绿地面积,大搞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特别是自然或人工植被、水体、广阔的农业用地和空旷的山野地带,都是承载城市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骨架,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中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使其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相协调,并注意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建立和谐有序、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7.城市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资源的赋存状况诸如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组合或匹配的程度、开发的难易,构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城市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循环状况、资源相互间的匹配程度、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对于城市的生产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资源枯竭的威胁。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生物物种、矿产资源、文化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其中要尤其注重水资源、生物资源、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城市环境。
8.污染防治与质量保护规划
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对生产过程要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从源头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废物的回收利用。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居民气化率。合理规划区域生产力布局,按环境功能区要求适当调整工业布局。
9.空间规划与生态规划、社会经济规划结合
空间规划与生态规划、社会经济规划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一个方面是环境容量的综合分析,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城市地区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建设用地容量、供给容量、工业容量、水气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发展建设的可能性,确定区域的合理人口容量和终极人口容量。然后在区域性城镇体系的指导下,确定城市的规模,使城镇开发与环境尺度保持协调,使人口分布、城镇发展的性质与空间特征一致。另一个方面是方案的综合效益分析,在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及景观效益的角度,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并结合指标权重,确定方案的综合效益,以利于方案的决策。
10.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建设
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1)培养生态意识,规范和强化生态行为
通过生态意识的培养,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程度。要不断培养和提高民众、管理者与决策者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意识,积极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形成自觉保护资源和环境,主动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良好的生态行为是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外在表现,体现在生产、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要大力提倡文明生产、文明生活和绿色消费,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减少污染、消除浪费。
2)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开展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为目的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把生态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干部培训等多种途径,开展不同层次与范畴的生态教育,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绿色消费教育、产业生态文明教育等多种主题和内容的教育活动,建设生态科普基地,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8.2.4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
1.国外生态城市的发展现状
从1971年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一种是以“绿色城市”为目标,增加绿色要素和绿色空间,如英国的密尔顿·凯恩斯市。另一种是制定生态城市的标准,构建新型的生态城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丹麦、瑞典、日本等国家对生态城市建设计划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例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和阿德莱德市、印度的班加罗尔、丹麦的哥本哈根,以及美国的伯克利、克里夫兰、波特兰大都市区都启动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和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成功经验。
2.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1)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
生态城市是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追求治愈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不是一个改良的过程,而是一场生态革命。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生态化”,还包含社会文明“生态化”,同时兼顾不同区域空间、代际间发展需求的平衡。生态城市的成功只有在人类追求人—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全球协作关系时才有可能实现。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各国具体城市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
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在该市的“影子规划”(Shadow Plan)中通过6幅规划图,详细表述了该市从1836—2136年长达300年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规划,6幅规划图分别代表了该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设措施。
丹麦哥本哈根的“生态城市1997—1999”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综合性项目,试图在城市地区建立一个示范性项目,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包括实施办法、环境目标等,项目的内容围绕要实现的目标而进行。
2)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理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建设最理想的人居环境。澳大利亚怀阿拉市政府认为,生态城市首先是可持续的,因此在总体规划中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了具体的生态城市工程,在工程中运用各种适用和可持续技术,如在城市建设上大量增加绿地面积、推广可更新资源和能源、可持续水利用、可持续建筑技术等;德国的埃尔兰根(Erlangen)则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城市规划中加强风景规划和环境规划,重视森林、河谷等生态区的保护,并且让更多的绿地和绿色廊道遍及整个城市,采用一体化的交通政策,以及节约资源、能源等。
3)重视与区域的协调
生态城市的“城市”概念是指包括郊区在内的“城市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和开发必须与大范围的区域规划乃至国土规划相协调。美国克里夫兰市的生态城市议程强调区域观(Regionalism)思想,城市政府必须在复杂的区域环境中进行协调工作,城市面临的许多重大事务必须在区域层面与众多参与者协调,并主张市长必须同俄亥俄的其他市长一起在州和联邦的层面上推进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的生态城市规划则在区域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能源和资金,寻求降低能源和材料废物,主张材料和组件生产应最大限度取自当地,生态开发的水源应取自区域内的流域,力求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
4)以强大的科技为后盾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世界各国许多城市都重视生态适应技术的研制和推广。例如,美国、德国、加拿大都重视生态适应技术的研究,重视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优良队伍,落实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这些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都非常先进。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建立了能源替代研究中心,研究常规能源保护和能源替代、可持续水资源使用和污水的再利用等。美国克里夫兰市建立了专门的生态可持续研究机构,研究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化设计、城市交通、城市的精明增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物种多样性、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5)以强大的资金为支撑
国外很多城市都十分重视生态城市相关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启动了专项基金扶持生态适用技术的研究。例如,怀阿拉市政府资助成立了干旱区城市生态研究中心,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克里夫兰市政府成立了全职的生态城市基金会,启动了生态城市建设基金,用于生态城市的宣传、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科学研究与推广。此外,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英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为该国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建筑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生态城市的发展。
6)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一个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前提是对其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在这方面,库里蒂巴十分注重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的环境大学接受有关的教育。1997年实施的阿德莱德生态城市规划中提出了“以社区为主导”的开发程序,该程序采取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生态开发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创造广泛、多样的社会及社区活动;保持促进文化多样性,将生态意识贯穿到生态社区发展、建设、维护的各个方面;加强对生态开发过程中各方面运作的教育和培训等。这些城市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拓宽了广大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渠道,提高了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7)突出的重点领域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问题指向性,其往往不试图在城市中全面铺开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而是面向问题、抓住重点、逐步推进,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交通拥挤、地面硬化、垃圾污染等问题,集中力量促使一两个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教育公众、树立形象、凝聚人心,逐渐扩展到对其他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