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根据已有的监测数据,选取BOD5、DO、NO-3N、NO-2N、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Mn O-4)及大肠杆菌等7个指标作为影响公园内水体质量的因子。
1.水质指标超标情况分析
对于公园水系而言,各水质指标中出现超标现象的为DO、SS、高锰酸盐指数和大肠杆菌,而其他3项指标均未出现超标现象。表明排入公园水体的有机废物的耗氧量相当大,同时非生物降解成分占了一定的比例。此外,公园的粪便处理效果差,大肠杆菌超标严重,对旅游者健康威胁较大。
2.分担率分析
分担率可用于进行水体污染的因子分析,某评价因子的分担率越高,表明该因子对水体质量改变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公园各地段水体水质指标中,以DO、高锰酸盐指数和大肠杆菌的分担率较高,而其他4项指标的分担率相对较低。表明造成公园水体质量下降的主要污染物为耗氧性多的有机物,同时公园水体的粪便污染也较严重。因此,如何减少公园水体耗氧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加强粪便的处理是提高公园水体质量的主要方面。
3.结果分析
在过去15年中,金鞭溪锣鼓塔段和金鞭岩段的水体质量等级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984年,锣鼓塔段的水质仍为国家一级,但到1986年,其水质已降为国家二级。1984—1988年,金鞭岩段的水质为国家一级,但到1993年以后,该段的水质均为国家二级。虽然紫草潭和对照区沙刀沟的水质在15年间均保持在国家一级水质标准范围内,但两者的水质仍有一些差别。通过对两者GC值的比较,可以发现,沙刀沟的水质要比紫草潭的水质好。
1986年和1988年,金鞭岩段的水质好于锣鼓塔的水质,主要原因是当年公园的废水直接从锣鼓塔段排入金鞭溪。其污染物浓度显然要高于2000多米之外的金鞭岩段水体的污染物浓度。由以上分析可知,排入公园水系的废物主要对金鞭溪中、上游的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该段水体质量的下降,而对金鞭溪下游的水质影响不大。
6.5.3植被影响评价
1.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公园建成后,大量游客的涌入导致接待区生活用煤量的大量增加,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致使公园接待区后山腰的杉木林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叶片大量脱落及叶中叶绿素的减少致使杉木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自然生长减慢。由此可以推知,旅游开发利用对公园接待区杉木的生长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2.对植物叶中氟化物及SO2含量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园内杉木、枫杨和柳杉3种林木的叶中氟化物含量都增加了。表明旅游开发利用对公园植物叶中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在逐渐加深,叶片中的大气污染物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累积现象。此外,不同植物叶片中的SO2含量不相同,说明不同植物对SO2的吸收和累积能力不一样,这可为公园接待区树种改造及社区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3.对林木的伤害
1)伤痕特征分析
游客一般都选择那些容易被人看见的地方进行刻画。从方位上的表现看,刻画主要发生在林木与游道正对的方向;从伤痕等级看,以中度伤害的比例最高,轻度伤害的比例最低;从林木受伤的时间看,大部分受伤林木的主体伤痕年龄都在15年左右,其次为10年,而最近5年则少有伤害发生。一方面,可能与游道两边可供刻画的林木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与近年来游客的素质提高有关。
2)受伤程度与林木因子相关性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公园各游览区游道两边受伤林木所受到的伤害程度与其树皮粗糙度和与游道的距离两个因子显著相关,而与林木的胸径及刻画的方位无关。林木的这种受伤特点为进行森林风景区开发建设及林木的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森林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靠近游道两边的地方应尽量多保留那些树皮比较粗糙的树种,这样可以避免外界的刻伤;在老景区的树种改造过程中,在游道两边宜多种植那些观赏性较强的粗皮树种,而少种植那些树皮比较光滑的树种。
4.“伴人植物”的产生
游客在旅游地各景区流动的同时,部分草本植物的种子常粘在游客衣裤上,然后散落到其他景区或地段,并在那里繁殖壮大,这种植物被称为“伴人植物”。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各景区植被进行野外勘察的过程中发现,公园各景区都存在“伴人植物”现象,其主要植物种为龙虾花、铜锤草、车前草、早禾熟和土麦冬等。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距游道外缘5米以内,超过5米则少有分布。
不同景区及不同海拔高度上的“伴人植物”在种类、种数、覆盖率等方面也存在差异。金鞭溪和黄石寨分布的种类较多,上述5种“伴人植物”基本上都有分布。从覆盖率来看,以金鞭溪为最高,部分地段占了整个地被物覆盖的三分之一以上,黄石寨景区的“伴人植物”覆盖率为20%左右,其他景区则多在10%左右。表明“伴人植物”的覆盖率受到游客数量的影响,游客越多,覆盖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伴人植物”的侵入和扩张,改变了景区原有植物的组成和结构,有可能对景区的生态平衡构成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各景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控。
6.5.4土壤影响评价
1.对公园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境内土壤主要为轻沙质中厚层黄壤。游客的踩踏使土壤紧实,土壤含水量减少。据统计,对于所有景区而言,距游道1~2米范围内土壤的含水率都明显低于2米以外土壤的含水率,而3米小样区土壤含水率与对照区土壤含水率非常接近。
2.对公园土壤硬度的影响
游客踩踏使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道两边2米(平均)范围内的土壤硬度明显增大。其主要原因是金鞭溪景区土壤的含水率比黄石寨景区土壤的含水率高,导致土壤颗粒间黏结力减小,土壤刚性减弱,硬度下降。
3.对公园土壤容重的影响
一般土壤受踩踏后,其容重因紧实度增大所导致的增大量超过因含水率降低所导致的减少量,这样变化的结果是土壤容重从总体上看是增大的。对于所有景区而言,其1米小样区和2米小样区的容重均比对照区的容重大,表明游客踩踏使各景区游道外沿土壤容重增大。各景区3米小样区的土壤容重为1.21g/cm3,正好与对照区的土壤平均容重相等。
公园各景区游道外土壤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公园中黄石寨和金鞭溪的土壤受旅游开发利用的影响较大,而沙刀沟和袁家界的土壤受旅游开发利用的影响较小。因此,在进行公园土壤管理时,应加强对黄石寨景区和金鞭溪景区游道外土壤的保护,以减小旅游开发利用对公园土壤的影响。
6.5.5野生动物影响评价
1.对公园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影响
经过对公园境内的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观察,结果发现公园内的猕猴、赤腹松鼠的取食习性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一些猕猴已对游客投食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性,每天一大早就到山脚下来等食。有时由于猴群数量多,猕猴间为争食而互相打斗致伤的事件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体格高大健壮的猕猴从游客手中抢夺食物,导致游客受到惊吓,部分游客的手脚被抓伤,衣服也被抓破,影响了游兴。与此同时,这群猕猴本身也变得懒散、笨拙和贪婪,少有完全野生状态下的矫健、灵活和和睦。为了减少猕猴伤人事件,同时增强猕猴的野外生存能力,必须逐步禁止游客向猕猴投食。
改变取食习性的另一种动物为赤腹松鼠。在旅游开发以前,一些松树的果实是赤腹松鼠的主食。在公园进行旅游开发以后,许多松鼠都经常偷食垃圾桶内的果皮等食物。目前,关于赤腹松鼠改吃垃圾食物对其本身的影响效应还不十分清楚。但若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松树的天然更新范围,因为许多松树天然更新范围的扩大都与松鼠搬运松子有关。旅游地松鼠改吃垃圾食物后,减少了取食松子的数量,有可能导致松树更新范围的缩小,从而影响松树的天然更新。
2.对公园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境内野生动物的感知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公园内野生动物的数量在减少。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野生动物的感知系数分别下降到0.35、0.16和0.07,表明公园境内的野生动物已相当稀少,人们已很难看见野生动物的踪迹。因此,可以认为公园境内的野生动物已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对于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而言,其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鸟类各种间受到的影响程度比较接近,差异比较小,在受调查的10种鸟中还无一种消亡。兽类各种间受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在受调查的16种野兽中,有8种已在公园中消失。爬行类动物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在受调查的7种爬行类动物中,已有5种从公园中消失。
由上述分析可知,公园内的野生动物已受到严重的影响。许多动物,尤其是珍稀动物都已从公园内消失,即使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动物也很难在公园中看见。因此,必须寻求有效途径,加强公园境内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以保持和增强公园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这样才有利于公园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6.5.6景观影响评价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1982年建成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过程,修建了大量的宾馆、酒楼等接待设施,以及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同时,各景区也进行了大量的建设,修建了总长达53公里的游道,另外还修建了多处人工景观。这些人工设施的建成大大改变了公园原有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公园生活接待区锣鼓塔如今已变成一个拥有数千常住人口的小城镇。原有的原始、古朴的自然景象已荡然无存。
1.公园内的主要建筑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生动性
在食宿设施、商店、摊位、观赏亭、榭、道路、游道、绿化带及其他公用设施等9类评价项目中,以观赏亭、榭得分最高,商店和摊位得分较低,表明公园内的休息亭、榭在造型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匹配性强,对景观的干扰小,而各种商店及摊位在装潢、布局等方面与周围环境协调性差。因此,应加强对各种商店及摊位的管理和整治。
2.公园内主要建筑设施的多样性和生动性
对于不同景区而言,以琵琶溪和沙刀沟的景观评价较好,腰子寨、袁家界和接待区的影响评价较差。琵琶溪和沙刀沟的景观保护较好,其主要原因是游客较少,游客对植被的伤害较小。腰子寨为公园内开发最早的景区,由于受开发之初经费严重不足的限制,腰子寨的游道质量较差,在6个景区中为最差。接待区锣鼓塔存在快速城市化趋势,各种现代建筑设施越来越多,那种原始、古朴的气息则已基本丧失殆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官员在张家界进行复查考察时,对公园接待区发生的这种变化深表忧虑,希望公园能在保持其原有的古朴气息方面作出实效。
为了保护公园的自然景观,恢复公园原有的美丽,今后应禁止在公园内新建接待设施。同时,将现有的接待设施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应予撤除或进行美化改造,以增强其与环境的协调性。
6.5.7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随着公园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已使公园的环境质量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公园内局部地段和区域的植被、空气和水体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
1.在大气评价方面
公园内的主要污染物为生活用煤所释放的SO2、NOx和飘尘。因此,公园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是改变燃料结构,少烧煤、多用电和油;改烧低硫煤等。
2.在水体评价方面
游客和接待设施的快速增长导致公园污水排放量大量增加,1999年的污水排放量是1981年的45倍,公园水体污染物主要为生活接待区产生的人体排泄物、食物残渣及油污等。对于水体污染的主要治理措施是禁止各排放单位将剩菜剩饭及汤汁直接排入金鞭溪;粪便等排泄物必须经各单位的三级化粪池处理后集中到大化粪池或氧化塘统一处理;尽快修建污水处理站来处理公园的所有污水。
3.在植被评价方面
大气污染导致了公园林木叶中氟化物及SO2的含量大大增加,并发生累积,公园游道两边林木刻画严重,各景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伴人植物”现象。因此,对于植被保护需改变燃料结构、更新游道边缘树种、加强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和游客环境保护教育。
4.在土壤评价方面
游客越出游道观光对游道外缘土壤的硬度、水分含量和容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土壤保护的主要对策为设置护栏、铺设植草砖等。
5.在动物评价方面
受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开山炸石、游客干扰和偷猎等的影响,公园内的野生动物在种群数量和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动物已从公园中销声匿迹,不少动物亦濒临灭绝。在公园境内保存下来的动物中,也有一部分的生活习性发生了改变。为了维持公园内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应严禁猎杀动物,保持景区安静,建立野生动物通道等。
6.在景观评价方面
公园接待区城市化现象严重,部分建筑与周围环境存在较大的不协调性。景观保护对策是拆除部分不协调建筑物,改变部分建筑物的外观形状及色彩,在修索道而形成的砍伐带上种植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