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崇尚教育作出表率
——言传身教的模式
如果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出里面有几粒种子。然而,当一粒种子发芽后,却很少有人能够预知长成的大树日后会结出多少苹果。教育的作用,也有类似的奇效。
路乞,是一位可爱的外国老头。路乞”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意思是“路边的乞丐”。退休前,他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名片上的头衔为“法学博士”。20多年前,路乞第一次来到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退休后定居中国。在中国,他坚持着一项事业,带领着上千名志愿者在南方的一座城市沿路捡拾垃圾。志愿者中包括政府官员、教师、警察、学生和儿童,还有下岗工人。路乞和志愿者们所到之处,路上的烟头、废纸等各种垃圾纷纷被“请进”垃圾箱,道路转瞬间变得整洁起来。在路乞和志愿者们的感召下,不少行人也纷纷加入了这个捡拾垃圾的行列。路乞刚开始捡拾垃圾时,不仅一般人无法理解,就连他的中国夫人也不能接受。但路乞依然坚持。他说:“我重视我的‘环境’。我只希望我生活的城市更干净、更美好。”作为一个中国通,路乞在中国有许多朋友,也去过很多家庭。他很坦率地批评道:“一些中国人的家里是非常干净的,可是一出家门几步远就很脏了。这不是卫生习惯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我要捡的不只是路面的垃圾,还有人们心里的‘垃圾’。”
教育的事情,身教效果往往优于言传的效果,坚持的效果往往优于一时的效果。
34.推陈出新扬长避短
——人才培养的模式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用什么方式培养学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
在美国哈佛大学,有两项改革深深影响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废除必修课制度和扩大学生规模。这两项改革在客观上导致了各种课外活动组织的出现。有人曾以“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为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学生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习之外的一两项活动上,哪怕每周花上20小时,也不会对学习成绩产生多大影响。但是,是否参与这些活动,却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前哈佛校长德里克·博克就曾指出:课外活动所起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如何扮演好领导下属与服从领导的角色”。哈佛计算机专业的一位毕业生这样谈及他的成功经验:“我所听过的计算机课程都很棒。但是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内容,我通过自学也能掌握。我在哈佛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来源于管理‘学生宿舍餐厅’的经验。”课外活动要求学生通过集体努力,以实现他们共同的目标,而学术生活则很少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因为所有能被哈佛录取的学生都是足够聪明的,在这种情况下,课外活动中的各种团体为每一个成员创造了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尤其是领袖人物。因为担任领袖的经历使他们比平均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
因此,大学除了为学生安排课堂学习外,还应注重提供课外活动的机会。只有这样,大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35.正视问题主动适应
——适应大学的模式
每年高校新生入校后,很多学生由于人际交往困难、生活贫困、自理能力差而难以适应新环境。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呢?
有关专家曾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克服人际障碍。进入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是年轻人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里,能接触到更广阔的学术领域、结识更多来自各地的同学。面对这种变化,有的同学会出现情绪波动,如:以自我为中心,不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等等。这时候,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增强与同学之间的相容性,提高彼此的宽容度,尽早适应新环境。二是学会自理。作为一个18岁的成年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由于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到了大学,没有家长的督促和帮助,自己应该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学会自律。三是正视经济差异。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差异是永远存在的,这种差距不仅在大学存在,工作以后依然会存在,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内容逐渐增多,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能力有限,又爱面子、讲虚荣,会造成心理问题,如严重的自卑、忧虑等。所以,要学会把握人生,以平和的心态去正视现实,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经济条件,创造财富。
因此,大学新生应该正视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经济承受能力,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从而顺利完成学业。
36.讲究方法立足社会
——投身社会的模式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需经过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这个环节,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是每个毕业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960年,胡适先生应邀去台南成功大学,为毕业生作了一场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讲演。胡适先生的“三味药”到底是什么?一是“问题丹”。这是每个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第一要紧的救命宝丹”,因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只要你有问题跟着你,你就不会懒惰了,你就会继续有知识上的长进了”,“为了解决那些问题,你就会克服种种困难”。二是“兴趣散”。每个人进入社会,总得发展一点专业以外的兴趣,“不是为了吃饭而是心里喜欢的事情,用闲暇时间去做的”,可以使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甚至在某些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也许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三是“信心汤”。胡适用“努力不会白费”来鼓励青年,“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可以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狂”的时代,正是要培养我们信心的时候。人无信心,百事难成,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是任何想成功、想取胜、想成才、想出类拔萃者不可或缺的一味“药”,当然,这个信心必须是建立在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努力奋斗基础之上的。
因此,毕业生如果想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就需要勤学好问、兴趣高尚、信心十足。
37.撰写论文追求卓越
——注重科研的模式
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人类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科研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作为要求基本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研究生,他们须如何撰写学位论文呢?
有专家认为,研究生要做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需要经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选题。为了使所选定的题目是今后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从事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所以应该是国际上目前受关注的、有发展前途的重要领域或方向。此外,选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位论文的题目应当适当宽大些,讨论范围太窄很难成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第二步是阅读。阅读文献是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文献中最重要的是一个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文献。所谓经典著作,通常是该领域和方向学术奠基人的著作,如果把它弄懂,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到达该领域的前沿。另外,还要掌握最新文献,否则花了很多工夫,结果却发现别人早已获得了这个成果。第三步是攻关。刻苦攻关是研究工作最具决定性的环节。获取任何有价值的成果决不可能轻而易举,常常你觉得走投无路、准备放弃时,其实已是进入关键时期,这时候一定要坚持下来,再考虑用其他方法进行探索,如果中间停顿下来,就没有后面的成果可言了。要注意拓展和扩大这些成果。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所得结果和处理方法,就可能得到更有价值的成果。最后,论文的成文环节也非常重要。一篇论文应当做到构架完整、推理严谨、表达流畅、叙述清晰,观点鲜明。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研究生就基本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因此,撰写科研论文需要选好题、备好课、攻好关、写好文,力争成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佳作。
38.关注自身认识人类
——心灵X光的模式
生活中时常会发生舍近求远的事情,这是人类缺乏对自身的了解所致。
有位教育家曾在台湾成功医学院毕业典礼上作了题为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的演讲,他说:第一,它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没有教如何与自己相处。人生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社会,在行为举止上,喜欢热闹;在时间分配上,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群体“朝夕相处”。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课程设计里。“慎独”,就是在孤独中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使人在群体的喧闹中保持清醒。第二,制度性教育没有教如何认识“实”。文学,应该是所有以“人”为第一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学之一,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人认识“人”。卡谬的小说《瘟疫》,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描写一个城市由于爆发瘟疫封城的整个过程。瘟疫传出时,锁不锁城,有太多的重大决定要做。是什么样的训练,使一个卫生官员做出正确的决定?医学技术绝不是唯一的因素。是什么样的人格,使一个医生可以走却决定留下,不惜牺牲?是什么样的素养,使一个医生知道如何面对巨大的痛苦,认识人性的虚伪,却又能够维持自己对人的热诚和信仰,同时保持专业的冷静?卡谬透过文学所能够告诉人们的,不可能写在公共卫生学的教科书里。医学的教科书可以教你如何辨别鼠疫和淋巴感染,可是卡谬的文学教你辨别背叛和牺牲的意义、存在和救赎的本质。
善于慎独,认识人类是人们应该时刻牢记的处世警句。
39.一张罚单永记教训
——珍惜资源的模式
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节省资源、珍惜资源是社会每个成员的共同责任。
曾有这样的一则报道,国内一个考察团在德国的一家中餐馆用餐,在那里几位白人老太太正在悠闲地用餐,每道菜上桌后,即被她们吃光。餐馆客人不多,考察团的上菜很快,他们的桌子很快被碟碗堆满,他们成了这里的富豪了。狼吞虎咽之后,想到后面还有活动,结果还有三分之一的菜剩在桌面上。当他们结完帐刚出门,餐馆里就有人叫他们,原来是那几个白人老太太在说他们剩下的菜太多了,太浪费了。他们觉得好笑,说这老太太多管闲事!结果让老太太们更加生气了,为首的老太太立刻掏出手机,拔打电话。一会儿,一个穿制服的人开车来了,他是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问完情况后,这位工作人员居然拿出罚单,向考察团开出50马克的罚款。这位工作人员收下马克,郑重地对他们说:“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地方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够也没有理由浪费!”他们脸都红了。但他们在心里却都认同这句话。一个富有的国家,人们还有这种意识。他们得好好反思:他们所在国家是个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国家,而且人口众多。平时请客吃饭,剩下的总是很多,主人怕客人吃不好丢面子,担心被客人看成小气鬼,就点很多菜,反正都有剩,你不会怪我不大方吧。
事实上,我们真的需要改变这些习惯了,并且还要树立“大社会”的意识,再也不能“穷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