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正宫:宫调名,类似现在的乐调。正宫相当于D调。〔端正好〕:曲牌名。元杂剧规定,每折戏在音乐上只限用一个宫调,下由若干曲牌组成套曲,一韵到底。此处的〔端正好〕,同下面的〔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均属同一宫调的曲牌。
[7]“碧云天”两句: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黄花:指菊花。
[8]玉骢(cōng):青白色的马,今名菊花青,也泛指马。倩:请,央求。晖:日光。
[9]迍迍(zhūn zhūn):行动迟缓的样子。“马儿”两句:言张生骑马在前,莺莺乘车随后。
[10]“却告了”两句:是说相思才了,别离又起。却:才。回避:躲开。破题儿:唐宋以来,考试诗赋、八股,开头解析题意叫做破题,这里比喻事情的开端。
[11]松了金钏(chuǎn):意谓人消瘦了,因而手镯也松落了。钏:镯子。
[12]靥(yè)儿:古代女子在额部或两鬓点贴的妆饰。则索:只得,只能。揾(wèn):擦湿。
[13]兀的不:兀的,发语词,犹言“这”,表示惊异或加重语气。同“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犹言“这岂不”、“怎么不”。也么(mó)哥:元曲中常用的句末衬字,有声无义。
[14]索:须要。恓恓惶惶:匆忙不安的样子,这里可解作急急忙忙。
[15]科:元杂剧里表示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术语。
[16]辱没:玷辱埋没。挣(zhèng)揣:争取,夺得。者:句末祈使语气词。
[17]如拾芥:比喻极容易做到。芥:小草末。
[18]洁:元杂剧称僧人为“洁郎”,简称“洁”。这里指上面出场的长老。
[19]斜签着坐:斜着身子坐。死临侵地:呆呆发愣的样子。
[20]阁:通“搁”,停止,忍住。
[21]推:推说,借口。这里作“装作”解。
[22]幺(yāo)篇:元杂剧中凡重复前曲的叫“幺篇”,与前曲的字数有时有出入。奈时间: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时间:目前、现时。
[23]谂(shěn)知:深知,深切体会到。
[24]煞强如:远胜似。煞:极,甚。
[25]子母每当回避:母女间应当避忌。每:们,元人杂剧中多此用法。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载: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爱相敬,孟光每次送饭菜给梁鸿时,总要把木盘举得高高的递给他,以示相敬如宾。案:古时进食用的木盘。
[26]厮守:相守,相聚。也合着:也该教。
[27]就里:内中情由。指与张生恋爱过程中的波折。望夫石:据《太平御览》引刘义庆《幽明录》载: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如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携弱子送至其山,立望其夫而化为石,因名焉。此种传说,不少地区都有。
[28]将:拿。
[29]玉醅(pēi):美酒。白泠泠:清澈状,这里喻美酒无味。
[30]怕不待:难道不,岂不。
[31]蜗角:典出《庄子·则阳》篇,说蜗牛两角有两国,左边的叫触氏,右边的叫蛮氏,两国争地打仗,死了数万。蜗角和蝇头都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借喻争微逐末。
[32]“一递”句:这句说:(红娘)每递一盏酒,(莺莺和张生)就长叹一声。
[33]辆起车儿:驾起车子。辆:作动词用。
[34]登科录:科举考试时期的录取名册。做亲的茶饭:指结婚喜酒。
[35]经忏:经文忏词,这里泛指佛经。礼:念经拜佛。
[36]此诗见元稹《会真记》,是莺莺被张生遗弃后所作。怜:爱。眼前人:新的情人。
[37]赓(gēng):续。剖:表白。
[38]长:常。孰与:与谁。知音者:指莺莺。长叹人:张生自指。
[39]红泪:王嘉《拾遗记》卷七载:三国魏文帝时,薛灵芸被选入宫,泣别父母,以玉唾壶承泪,壶即红色。后人遂称女子眼泪为红泪。司马青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0]伯劳:鸟名。古乐府《东飞伯劳歌》有“东飞伯劳西飞燕”句,“劳燕分飞”,借喻人的离散。
[41]顺时:顺应时令。保揣:保护,爱惜。
[42]“泪添”两句:元李珏《题汪水云<;西湖类稿>;》诗有“泪添东海水,愁压北邙低”之句,这里意仿李诗。九曲黄河:相传黄河从积石山到龙门一带有九弯。三峰华岳:即西岳华山的三峰:莲花峰、落雁峰、朝阳峰。
[43]文齐福不齐:有文才而无考中的福分。
[44]青鸾:鸟名,传说为西王母的送信使者。
[45]花草:借指女子。栖迟:淹留不走。
[46]“一鞭”句:形容夕阳余晖之景色。一鞭:指落日与山相距仅有一鞭之长了。
下列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1.全不想腿儿相压,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3.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4.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九 烛之武退秦师[1]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著作,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5年间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左传》对事件,特别是对战争及外交辞令的描写都非常出色。本文就是一篇著名的外交辞令。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2]围郑,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也[4]。晋军函陵[5],秦军氾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8],师必退。”公从之。辞曰[9]:“臣之壮也[10],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1]。
夜,缒而出[12]。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3]。越国以鄙远[14],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5]?邻之厚,君之薄也[1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8],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9],许君焦、瑕[20],朝济而夕设版焉[21],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2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2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5]。”
秦伯说[26],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27],乃还。
子犯请击之[28],公曰[29]:“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0]。因人之力而敝之[31],不仁;失其所与[32],不知[33];以乱易整[34],不武[35]。吾其还也。”亦去之[36]。
选自《左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释】
[1]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3]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流亡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4]贰:从属于二主,主要指同时亲附对立的双方。贰于楚:这里指城濮之战前,郑文公曾以军队支援楚国,准备同晋国作战的事。
[5]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北。
[6]氾(fàn)南:郑国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
[7]佚(yì)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
[8]使:派遣。烛之武:郑国大夫。
[9]辞:推辞。
[10]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许之:(烛之武)答应郑伯出使的要求。
[12]缒(zhuì):用绳子吊着重物往下送。这里指用绳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
[13]“若亡郑”二句:如果灭了郑国对您有利,我怎么敢这么晚跑来打扰您呢?敢,表敬意之词。执事,本指国君左右的办事人员。这里指秦穆公。
[14]越国以鄙远:越过一个国家来把远方作为边邑。这里是指越过晋国以郑国作为秦的边邑。越国:越过晋国。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中间。鄙:边邑。
[15]焉:怎么。陪:增益。
[16]“邻之厚”两句:邻国的实力雄厚了,您自身的力量就相对地削弱了。
[17]舍:放弃,即不灭掉郑国。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后世用这个词作“主人”的代称。
[18]行李:外交使节。共:同供,供给。乏困:犹言不足。共其乏困:这里指补充使者往来的粮饷。
[1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你曾对晋君施过恩惠。尝:曾经。为:施与、给。赐:恩惠。
[20]焦、瑕:都是晋国邑名,焦在今河南三门峡附近,瑕在今河南灵宝东。晋惠公回国前,曾答应把晋国的焦、瑕二邑送给秦国,作为报答。
[21]济:渡过黄河。设版:指建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晋惠公归国后拒绝割地的言而无信之举。
[22]厌:满足。
[23]“既东封郑”两句:封:疆界。肆:扩张。此句意为晋既灭郑,以郑为其东面的国界,那就必然要扩张西面的国界。
[24]“若不阙秦”两句:阙:损害。之:指代土地。此句是说如果不侵占秦国的土地,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地盘呢?
[25]惟君图之:希望您认真考虑。唯,用于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图,谋划,考虑。
[26]说:同悦。
[27]戍:守卫。之:代郑国。
[28]子犯:晋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父。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晋文公出兵袭击秦国军队。
[29]公:指晋文公。
[30]微:如果没有。夫:那。及:达到。此:指目前的国君地位。这句说我没有那人(秦穆公)的帮助是达不到目前这样的地位的。
[31]因:凭借,依靠。敝:损害。
[32]与:亲善。所与:指同盟国。此言如对秦用兵,是丧失了盟国。
[33]不知:不高明。知:同智。
[34]以乱易整:用内乱来改变团结。易:改变。乱:内乱,指秦、晋内讧。整:指秦、晋联盟的内部团结。
[35]不武:不算英雄。
[36]去:离开。之:代郑国。
1.用事实说话是增强谈话说服力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中烛之武在说服秦伯时都用了哪些事实?
2.从趋利避害的角度讲,晋文公没有采纳子犯意见的原因是什么?
十 诸葛亮舌战群儒[1]
罗贯中
罗贯中(1330—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
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