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析与提示:这份演讲词紧扣人们所关心的问题,采用哲理性的语言,使每一句话都落在听众的心坎里,极富感召力和鼓动性,同时能够给人以十足的审美享受,可谓演讲稿中不可多得的上品。
(二) 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一席成功的演讲,首先要能够从情感上打动人、鼓舞人,才能说服人、教育人。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演讲稿的主题要鲜明,例证要动人,感情要深厚,条理要清晰,结构要完整,并注意跌宕起伏。语言力求灵活、朴实、形象、幽默,并善于运用警句。
1.有的放矢
写演讲稿首先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不看对象,讲一些不关痛痒的问题,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听众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动于衷,这样就达不到宣传、鼓动和教育的目的。
2.观点鲜明
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意义。鲜明的同时还要集中,所谓集中就是一篇演讲稿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内容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去铺陈,这样才能使听众得到深刻的印象。
3.感情真挚
好的演讲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4.张弛有度
张弛是就演讲的节奏而言的。 演讲的节奏,主要是通过演讲内容的变换来实现的。演讲内容的变换,是在一个主题思想所统领的内容中,适当地插入幽默、诗文、轶事等内容,以便听众的注意力既保持高度集中而又不因为高度集中而产生兴奋性抑制。优秀的演说家几乎没有一个不长于使用这种方法。 演讲的节奏既要鲜明,又要适度。平铺直叙,呆板沉滞,固然会使听众紧张疲劳, 而内容变换过于频繁,也会造成听众注意力分散。所以,插入的内容应该为实现演讲意图服务,而节奏的频率也应该根据听众的心理特征来确定。
5.语言明白、晓畅
演讲稿最终要诉诸口头,传达于人的听觉,这就对其语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① 要口语化。“上口”、“入耳”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 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 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
② 要通俗易懂。演讲首先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③ 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如果只是思想内容好,而语言干巴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讲稿。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 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人物、语言及其他》)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④ 要准确、朴素。准确,是指演讲稿使用的语言能够确切地表现讲述的对象——事物和道理,揭示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朴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语言,明晰、通畅地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词藻的华丽。如果过分地追求文辞的华美,就会弄巧成拙,失去朴素美的感染力。
⑤ 要富于哲理。表现人生感悟、生活真谛的哲理性语言,虽然不等于哲学语言,但它体现了哲学思想,反映了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想象和修辞手法,用一种近乎诗化的语言体现出来。像“庄严坐着,正气站着,低贱跪着”这样的哲理语言真是太耐人寻味了,听众马上能听得懂并且产生共鸣。
以“高职院校也能培养出国家栋梁”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四十一 读书笔记 读后感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动动笔,将文本中精彩的语段、格言、警句等记录下来,或者将自己阅读中产生的感想、获得的体会等写下来,不仅能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能够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有利于语文能力的迅速形成。
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或者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里的“手到”就是做读书笔记。
(一)做读书笔记的意义
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既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又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做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提高读书效率;做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能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文本内容的思考,因此坚持做读书笔记可锻炼人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大大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平时读书,把书里的精华或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既能牢固地掌握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积累语言材料,开拓视野,又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读书笔记的形式
读书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摘要式
摘要式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 索引。索引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黄高才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国教师报》2007年5月23日A3版) 。
② 抄录原文。抄录原文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
评注式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作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① 书头批注。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笔记做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② 提纲。提纲是指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③ 提要。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的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还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④ 评注。评注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
⑤ 补充原文。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笔记
心得式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① 札记。札记也叫杂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② 心得。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是指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③ 综合。综合笔记是指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二、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写下的感想。“感”,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的是读文章引起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受;有的是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有的是弄懂了某个道理;有的是受到启发、教育。写读后感,是巩固读书收获、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一)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第一,细读原文,把握文章主旨及观点。要写好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由读而产生的,没有对原文的细读,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特别注意在“读”字上下工夫,对原文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在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主要观点。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多向思考,寻找自己的感悟点。同一篇文章,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挖掘“感悟点”,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从多种不同角度去挖掘“感悟点”,可以克服读后感中千篇一律的毛病。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
第三,联系实际,畅谈感受。读后感的重点在“感”字上,联系实际谈感受,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充实,更具有说服力。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实际,关键在联想。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此外,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
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联想和引申的材料。
(二)读后感写作的基本要点
第一,简述原文中有所感的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绝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第二,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是表明作者观点的,称为“文眼句”。这个文眼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眼”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第三,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进行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第四,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第五,写好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形式结尾,要根据读后感的类型而定。
(三)人们写读后感时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① 述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人写读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后感的最基本要求。
② 评述原文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这也是有些人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③ 空洞抽象,缺乏联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鲜想法。这类文章的主体部分往往展不开,主要是没有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