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环境,除了生态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消费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马克思说:“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64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等,对人们的消费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优美的社会机体,会大大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力。我国近年来,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情况。例如,伪劣假冒商品和服务,仍充斥市场,不仅影响消费者的享受和发展,甚至影响消费者的生存,特别是食物中毒经常出现。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造成52000多名婴幼儿患病,造成很大的危害,很坏的影响。2006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动执法人员,捣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窝点5900个,查处制假售假食品案件6.8万件,对155万吨不合格食品实施了退市65。可见食品市场问题还很严重。其他方面,问题也不少。近年来,全国消费者投诉不断增加,2002年全国消费者投诉为690062件,其中关系人身安全的有11601件,关系人格尊严的1457件;2003年全国消费者投诉695142件,其中关系人身安全的有1562件,关系人格尊严的1979件;2006年全国消费者投诉702350件,其中关系人身安全的13976件,关系人格尊严的2515件。2007年1-10月份,仅全国21个省市“消协”就受理消费者投诉54万多件,其中受理群体投诉1709件。可见问题还很多,反映市场环境还很不干净。
在精神文化领域,问题也很多,例如“黄毒”蔓延,有些生产经营者,还制“黄”、贩“黄”,以此牟取暴利;网络“黑客”,还经常出现。还有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破坏社会环境,不堪入目,这里也不赘言了。这些现象,不仅有害于社会机体,而且败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破坏消费力的发展。例如,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泛滥,何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消费质量,何以提高人们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消费力?假冒伪劣商品袭击消费者,不仅造成消费者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和死亡,何以进行正常的消费生活?更谈不上提高消费力了!
必须大力改善社会环境,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坚决打击伪劣假冒和各种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文化市场;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除了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外,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对危害社会的各种不良行为、特别是不法行为,严加惩处。我们不仅要改善社会环境,还要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也是提高消费力的重要途径。
§§§第五节上层建筑对消费力的影响
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以及消费风俗、消费习惯等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也影响消费力。恩格斯在谈到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时,同时指出:“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66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观念,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消费观念,大大束缚了消费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下的现代消费观念,大大促进消费力的发展。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风俗、消费习惯等,都会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消费力的发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影响人们的消费质量,对消费力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在消费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使人们认识到: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正确的,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不正确的,对人、对社会是有害的,应该反对的。正如党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所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价值观、消费观端正了,就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科学消费,文明消费,从而提高消费力、提高生产力。
我国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引导下,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消费观比较端正。但也有少数人在消费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问题,特别是某些人暴富了之后,大搞奢侈消费,甚至骄奢淫逸,并以此炫耀自己。如有的人大搞“豪宴”,高达几十万元一桌;在用品方面,有些奢侈品价格之高,骇人听闻。据安永会计事务所一份研究报告披露:目前 在中国内地,至少有1000万至1300万人,经常购买奢侈品,中国每年奢侈品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这些奢侈消费,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破坏了消费力、生产力。(一些具体情况,我们在以后有关章节中,还要说明,这里也就不赘述了)。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
和消费观念相联系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具体措施,当然影响人们的消费生活,影响消费力。例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化”,这些“左”的东西,都必然破坏了消费力。以后还有一些“左”的政策措施,如“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以及其他一些“重生产,轻消费”的搞法,极度限制消费,这就必然阻碍消费力、破坏消费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促进消费质量,从而不断提高消费力、生产力,这些众所周知的情况,这里就不必多说了。
§§§第六节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能力
在商品流通和消费领域,往往出现一些不正当、不公平的竞争,商品质次价高,甚至出现伪劣假冒,使消费者财产甚至人身安全受到损害,这不仅是束缚消费力,而且是破坏消费力。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主要由于生产、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唯利是图,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以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各级消费者协会(委员会),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了大量的工作。最近十多年来,中国消费者协会还提出每年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的主题;如1997年的主题是“讲诚信,反欺诈”,1998年的主题是“为了农村消费者”,1999年的主题是“安全健康消费”,2000年的主题是“明明白白消费”。都是针对当时的消费领域出现的主要问题而提出的。最近几年,因为消费环境方面的问题大,因而2004年的主题是“诚信、维权”,2005年的主题是“健康、维权”,2006年是“消费与环境”,2007年为“消费和谐”,主要是强调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2008年的主题是“消费与责任”,要求针对消费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人人负起责任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和谐。2009年的主题是“消费与发展”,强调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每年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主题,有了主攻的方向,这对于提高消费者的警觉,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十多年来,消费者的投诉年年增加,(具体数字,前面已经谈过)消费者投诉的不断增加,一方面说明商品和服务的问题越来越多,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者的觉醒,说明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增强。
但是,到现在为止,有一部分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有的消费者在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不去投诉,怕麻烦,忍了,不理它算了,找消费者协会去投诉的还不多,到法院起诉的就更少了。这就要加强消费教育,包括消费知识、市场知识、商品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要把消费教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这就大大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对生产经营者也要加强消费教育,教育的内容,除了市场知识、商品知识的内容外,特别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使其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自觉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关于消费教育的详细内容,我们后面有关章节中还要说明,这里就不重复了)。
上面谈的都是影响消费力的一些重要因素。还有社会保障问题,也影响消费力。我们现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很多人在消费过程中有后顾之忧,影响消费倾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了,就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力,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这些很重要而又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准备在后面专列一章,便于进行具体分析,因此在这里就存而不论了。(这是需要在这里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