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06600000004

第4章 一个人成长最基本的东西是自然

【原文】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译文】

养生的人不会去做好事以追求名声,也不会去做坏事而触犯刑律,他们只是顺着自然规律去做,这样就可以保护生命。只有保全了天性,才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年。

【解读】

郭沫若先生对这段话的解释为:外象美不要贪名声,外象丑不要拘形迹,守中以为常,那就可以平安长寿了。

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经常说的中庸之道了。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很坏,受到社会惩罚,显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太好,获得美名,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只有做到自然一体,在生活工作中低调做人,人的精神和形体才可以得到最好的养护,这样也就能使人长命百岁。

中庸之道在庄子的这一番话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但崇尚中庸的国人对这句话并不认同,我们历代的教育家说不出口,认为它非常消极,也很逃避,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为善无近名”,做善事应该的,做到了没有名气可给你,别人更不知晓你在做善事;“为恶无近刑”,每一个人内在的私生活上总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做这些不好的事情不会达到犯法的边缘,也就不会达到受打击痛苦失败到极点的边缘。这句话就是说善恶之间要做得恰到好处。通常大家问起来,你说这人好吗?答案是好不到哪里去;那坏吗?也不坏。至少这两句话从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所以当有人研究了《庄子》之后,认为道家追求的就是逃避的、消极的生活态度。

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深入地对这句话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庄子的本意也并非如此。

“为善无近名”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做好事不是去追求名声”,这里省略了两个字,本意应该是:不是故意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就是不为名声而故意去做好事,这样才能安心,心平气和。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让人家去表扬,为了让人家叫我们好人,看到我们做了善事,那就不算善事了。比如,有很多人捐款救助别人的同时并不留下自己的姓名,更不企求得到任何回报,这就是“为善无近名”。

我们可以从这里清楚地看到,庄子“为善无近名”实际上是说抛开功利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善事,只有这样去做,心灵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得到“养护精神,享尽天年”的结果。

《聊斋志异》第一篇故事叫《考城隍》。故事梗概为:

有一个名为宋焘的秀才,他在梦中参加冥府的考试,试题为“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焘在应试八股文中提出“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就是说一个人有心地去做好事,表现给别人看,或表现给鬼神看,虽然是好事,也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又例如,一个人发现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随手丢掉,而不幸伤了人,实在没有存心要伤害他,那么虽然是一件坏事,也不该处罚,这与现代法律制度中的“过失犯罪”或“正当防卫”有些类似。宋焘的观点备受考官们的称赞,认为其很适合做河南一个地方的城隍,于是当即任命。宋焘称家有老母亲无人照料赴任有困难云云,考官们当场从生死簿册上查得宋母尚有九年阳寿。主考官说,考虑到你的一片孝心,那就准你九年假期让你侍奉母亲,九年后你即当赴任。九年的时间过去了,宋焘的母亲寿终正寝,他在安葬完母亲后马上便履约赴任。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为善为恶,顺人性,和天理”的道理。

庄子主张的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句话是讲做好事不要奢求马上受到称赞,做坏事也不要触及到刑法。可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因为做好事没有马上得到称赞而不去做,做一点坏事而没有触及到刑法就继续做。因为只要是做了好事的人早晚都会受到别人的称赞,然而做了坏事的人终究还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我们做人要处处行善,即便是再小的道德伦理都不可以违反。

在这里,如果要我们为庄子的话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那就是:不要故意行善,更不要为名利行善;大错一定不能犯,即使是小错误也要尽量避免,最好别犯。小的迷惑,可以使人迷失方向,大的迷惑则会叫人失去天然性情。真正的聪明,不要过分,安于自然常态,不可以画蛇添足。只要顺着自然规律去做,那么就一定可以养护精神,保护自己而不受到任何伤害,这样善始善终,便可以安享天年。

总而言之一句话,只有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大道。

然而到了这里,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什么是自然呢?小学有一门课程,就是自然课。小的时候,心中的“自然”是花啊,草啊,山啊,是我们看得见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很窄的,而且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个世界又是如此的不同。如果我们把每个人心中的“自然”都集合起来,就可以这样定义自然:自,自己也;自己者,我也。我,不仅是某一个人,也是某一物。任何世间的存在都是他(它)自己的“我”,统称“自我”。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牛、一羊、一机器、一房屋、一白云、一星斗、一声音,都是自我。自我就是原本,本来,然,样子。所以,自然就是一人一物一事的自身本来的样子。然: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也是自然,不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就是自然。一切的加与减其实都是损害自然的事情。

这一切的感受都会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原因,是人向来有改变世界的冲动,所以人也就注定要背起苦难才可以去追求幸福。但事实上,人们最本真的样子却不是这样的。

在这里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大森林里,有两个盗贼把偷到的赃物放下,准备分赃,可是这个时候却碰到了老虎,他们都惊恐不已,其中一个拔腿就跑,并爬到树上躲了起来。另一个则是吓软了腿,连跑都跑不动,就被老虎踢翻吃了。同样,幼儿觉得大森林里一切都新奇,有趣极了,便来到森林。这时老虎来了,老虎望望孩子们,以为他们会躲开;孩子望望老虎,这是个什么东西呢,皮毛那么好看?老虎打量着幼儿,幼儿看着老虎;老虎在诧异,幼儿向老虎走去;老虎想逃走,幼儿想和老虎玩耍。老虎觉得这孩子那么小,便壮着胆子和幼儿玩,幼儿摸老虎的胡须,扯扯老虎的尾巴。最后老虎终于没有了耐心,在幼儿们自然镇静的神情中,吓得灰头土脸的跑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样的自然状态里,人们自由自在,呈现出天然的本质;物,也就会呈现出天然的本性。人,假如能常守自己的自然本性,便能做到外在态度安详,内在精神平静,展现出这种天德,也就成了生命自然的宠儿。于是乎,人敬人爱,外物对他也就不伤不害。我们应当明白的是,行事,只能行可行之事;辩理,只能辩可辩之理;智慧,就是在于发现不可勉强进入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叫人止步。

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人从天地而来,人本该秉从天地的禀性,自然而然地来到这个世界,又自然而然地长成,自然而然地求衣食,又自然而然地离开这个世界,回到天地的怀抱。所有的这一切,全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犹不及。

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种能活动的泥土。但是人是有智慧的,其实人不过是能创造奇迹的泥土。我们从天地而来,我们又回归天地老家,但我们传达了天地的神奇,宣泄了天地的奥秘。这些才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生命创造,抑或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故而,同为道家学派的老子凭借着自己神悟天慧的心与口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象元第二十五》)老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若保持先天而来的那种同于天地自然德性,那人就和天地一样泰然自若,又像天地一样宽宏伟大,这样的人就可称“王”了。当然,这个王不是帝王的那种王,不是帝王中那种杀伐、霸道、强横的赫赫威势,而是犹如天地的那种自然造化之功,宽宏和顺之德。如果真正能有此功德的人,那这些帝王也就真成了名副其实的王了。

有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味地去迎合他人,自己强装笑脸,屈心抑志,这样做不仅自己憋得慌,在一旁观看的人也觉得非常难受。还有一些人故作高傲,做任何事情都完全按自己的主意去做,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有一种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态度,遇到了比自己强的人不敢去接近,比自己差的人不愿去迁就,这样做使自己的心灵不但感觉到很寂寞,也感到非常压抑。

怎样做才能自然地与人相处、相比呢?比自己差的人,也谦虚地和他相处,把功利放在一边,把评价放在一边,何况功利与评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只要自然地与人相处了,不光是别人觉得舒服,自己也会觉得舒服,这样多好啊!

倘若是你能谨记庄子的教诲,修身养性,谨守规律,可是祸患仍没有避免,那这样就是天道的必然了。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是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乾坤不自由。如此,那不是人为的过错。轻举妄动的人,没有不出偏差的。追求品行善良的人,决不会张扬名声,夸夸其谈。只有行为光明正大,行事无愧于心,才会做到半夜敲门心不惊。

同类推荐
  • 大豆开花

    大豆开花

    《大豆开花》是我国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梦也历时七年完成的一本诗集。共收诗歌170则,分七辑编排,包括:豆芽、豆瓣、豆叶、豆秆、豆花、豆夹和豆实。本书是“中国当代西部文学文库”之一,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 名家经典散文选: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篇”,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文献学、社会学、形式分析、经济学等主要视角与方法;下编为“个案篇”,以最能体现一个世纪小说研究全貌与视角方法转换成历史的《红楼梦》研究为个案,考察分析了红学史上曾出现的10种研究视角与方法。
  • 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马克·吐温幽默与创作的故事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 每一粒沙都有一个地址

    每一粒沙都有一个地址

    该书共收录了姜文彬的近两百章散文诗。散文诗是他内心的情感雨滴。他从平常的生活出发,透过眼前移动的风景,去发现和感悟一种生命的存在。他站在人与自然交汇的路口,以多汁和丰盛的语言,去表达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怦动。他深入职业的内心,以敏感的情愫去探究或触及历史、社会、当下的肌里,沁出意味的哲思。他以真诚、细腻、灵动和富有温度的思想去哀婉命运的疼痛和赞美生命中的感动。就如作者所说:“每一粒沙都有一个地址”。或许,黎明那一缕光亮犹如一只透明的蝴蝶就投递到了你打开心灵的那一扇窗口。
热门推荐
  • 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 破灭之途

    破灭之途

    废墟、残骸,望眼仅有败破的世界。血污、残尸,诉说着生命的悲歌。生灵、罪恶,内心那徘徊不定的善恶。世界与世界的游戏,终将化为燃烧后的灰烬。
  • 拽小依修仙

    拽小依修仙

    拽小依言道:有人比我拽!不高兴!削死他!有人当着我面骂我名!不高兴!弄死他!有人比我帅!......这是不可能滴!我拽小依手可摘星云,声可震苍穹!且看我天资无双,悟性超绝,实力极强......(吹牛逼中)
  • 无我剑

    无我剑

    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穿越到异世界为何成了剑客杀手?是不是要佛拿起屠刀的时候,才会有人开始忏悔自己的罪行?当发现杀人才是救人的时候,医生握起了剑;当罪孽无法饶恕的时候,善良的人也会成为死神。“呐,为什么要给它取名无我剑啊?又不霸气,又不好听的。”“因为没有我,它就只是一把剑而已啊。””
  • 诱妻入怀:霸道老公吻不够

    诱妻入怀:霸道老公吻不够

    公司倒闭,为家庭她送上门协议结婚。四年后等来的是一纸离婚协议。“我们之间只有协议?”“不,还有床上的情谊。”男人讽刺冰冷的面孔让她毫不犹豫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可他却没有放过她,无数次的伤害让她心灰意冷,他却突然重新求爱。“女人,你竟然背着我勾三搭四?”“我们已经离婚了!”“那我也不允许曾经的婚姻出现丑闻!既然你这么饥渴,那我来满足你!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你的身体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梦里应知身是客

    梦里应知身是客

    公元前208年,深秋时节,即秦二世胡亥继位的第二年。在好汉的故乡,此时谈好汉的故乡为时尚早,毕竟那是一千三百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薛城。寒风猎猎,楚军军营四处弥漫着菊花淡淡的清香。
  • 地方小故事

    地方小故事

    这是一个沉闷而又充满阳光的地方,有着段段“理所当然”的痛苦。
  • 新界之王

    新界之王

    请注意,这不是英雄的故事,这是一个人的人生,人生之中遭遇什么都是合理的。而社会中复杂的人性即将展现出来,主人公并不是以一敌百的大英雄,也不是心系苍生的大善人,他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换句话说,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灵长类动物。看他的人生历程,你会明白很多事情!强者不是掌握万千人性命的那个人,真正的强者是能够战胜生活的人!
  • 年少轻狂之毁灭世纪

    年少轻狂之毁灭世纪

    “是我让这个世界一步步走向了毁灭,那么,我会换来这个世界的永恒。。”
  • 清史译丛(第四辑)

    清史译丛(第四辑)

    清史研究的中心在中国,优秀的清史专著,应该出自中国历史学家之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也不排斥了解和有选择地汲取外国学者研究中的积极成果,及时地介绍和评析海外清史研究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加强海内外清史研究学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