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彰则民风淳,官德毁则世风降。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地方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的好坏。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履行职责中保持职业操守,在日常言行中讲美德、守公德、重形象,成为实践公民道德规范的表率。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不仅没有承担起引领的责任,反而在思想道德上出了问题。以官职欺压百姓,酒驾被逮后公然撒泼,公款随意消费挥霍,甚至收受贿赂、贪污腐败……近年来,种种官德滑坡的行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侵蚀了社会道德、损害了干部队伍形象。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发挥领导干部在道德体系建设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领导作用。
第四,要发挥并运用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道德模范精神将生生不息,永远与时代同辉,永远是时代主旋律的最强音。我们要大力宣传植根社会各阶层、来自各界、有血有肉、可信可学的模范人物,用他们的事迹鼓舞人、引导人,推动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境界。
“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集体主义的荣誉感,有利于激励人们正确地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的生活实践和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道德模范的精神能够激励广大群众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新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风尚。
2012年广受人们关注和赞誉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善良勇敢的普通公民,他们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事迹感动了亿万群众,激励着我们与美德相伴,与美好同行。
第五,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当强调,遵守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我们要把重要的道德规范,尽量纳入法律之中,融入管理制度中,融入群众的各种守则、公约之中。
第六,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有利于道德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
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其精神内核是群体意识,其现象外观是议论形态,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社会舆论通过正面引导,发挥着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的作用,肩负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而社会舆论对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现象有公开揭露和批评的功能,对不符合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行为具有纠偏或矫正作用。
我们要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于道德热点现象,正面的注重宣传,唱响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负面的旗帜鲜明地反对。运用典型人物、典型文艺形象,启发、激励和引导人们树立、实践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挥霍无度、纸醉金迷的反道德观念和反道德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规范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有利于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
第七,要发挥制度的制约和激励作用,构建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全体公民在道德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建设要靠必要的制度和机制来保证,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道德约束力的弱化,会使社会的无序现象猛增,为了遏止这种局面的出现,我们需要将道德制度化,靠制度的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我们要在道德建设中建立一种“善恶报偿机制”,建立更多赏罚分明的制度,推出更多褒贬分明的措施,从制度上引导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加大对假恶丑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胆敢以身试“法”者,轻则让其身败名裂,重则使之锒铛入狱。赏罚分明的刚性约束,能够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法律保证和道德教育的双管齐下,可达到弊绝风清的效果。
人类共有的高尚道德价值应该面向全体公民,作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社会发展的普适性教育。道德体系的建设主体是全体公民,大力推动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当前建设适合社会发展的道德体系的重要任务。
我们还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荣辱观,犯错便有羞耻心,无人监督也有慎独意识。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现实社会中,一些人虽然在法律的管辖和威慑下不敢触碰犯罪的红线,但由于缺乏羞耻之心,爱钻法律的空子,爱打法律“擦边球”,每当得逞,即以自己能在法律边缘游走而洋洋得意。没有道德感化,一些人的道德素质就难以提高,他们的机巧之心就会不断膨胀,肮脏黑手也会四处浑水摸鱼。因此,我们在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中,要强化道德说服力和道德劝导力的作用,以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提高人们的荣辱观念,从而使人们在内心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
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有了这种“羞耻之心”,一个人也就有了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如果不尽应尽的道德责任,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在压力之下,心中无法不涌起一种弃恶从善的力量。
“有道不可敌”,这是古人早就说过的话。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在中华崛起道路上前行的时候,都时刻铭记心中。
四、塑造与世界共融的文化形态
费孝通先生有一句关于文化融合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借用后八个字“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恰好能说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共融的问题。
文化是观念和习俗,也是艺术和宗教,更是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凝聚。任何文化,都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属性。任何文化体,都有范围性,有空间边界。不同的文化体都有独自的空间以内的语言、文字、人种、比较稳固的生活方式系统,乃至宗教以及山川风物等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特征。差异性是文化诸多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但这绝不意味着,差异会妨碍彼此的融通乃至融汇。
文化的共同属性,不仅使融通和融汇有了可能,还使其成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生生不息,历经劫难,而薪火相传。其无穷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命活力,不仅得益于自身的创新,也得益于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交流、互动与共融。
在世界跨文化交流活动源远流长的长河中,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历史。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扎根,并被中国本土化。西方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更直接将中国先哲的人本思想借鉴过去。伏尔泰等人借用中国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无神论思想,对西方文化中的神本思想进行火力十足的抨击,为新兴的有产者推翻神权庇佑的封建制度做了前期清障,从而开辟出了新道路。
和谐向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与倡导个性自由、社会竞争、科学理性的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但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然是我们奉为圭臬的与世界文化共融的准则。
我们要抵制文化霸权。西方文化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突起的自傲,颠覆了真正通向世界文化共融的和谐之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个别非西方国家,以强势文化的“拯救者”姿态出现,非要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他国异族的文化之上不可,欲望膨胀,甚至因此穷兵黩武,发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除了战争,他们还主导文化扩张,力图借其文化的影响力取得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对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提出建设和谐世界,进而提出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思想支撑。
建设和谐文化,就国际范围来说,就是要承认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当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就从思想文化上支撑了我国在国际上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的外交主张;支持了我国在国际上强调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主张通过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立场;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实现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经济全球化及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对各国文化、文学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重要影响。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吸纳,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审视和探讨各国文化的世界视角和尺度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不少文化课题都面临全球性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志士仁人携手合作解决。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动摇不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不可能消除文化的特殊性和个性。全球文化的分裂时代,并不因媒介技术世界的一体化而被遮蔽。相反,世界各地的多元的文化差异,却更多地暴露在媒介世界的强暴面前,表现出比过去时代更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大浪潮,也是为世界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的正能量。我国历代圣贤所主张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崇信修睦”、“协调万邦”、“同舟共济”、“扶危济困”、“天下为公”、“君子自强不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取向,形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乐于助人、与邻为善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境界,也对全世界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这些年来,我们在世界各地建设“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孔子学院”,大量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文艺演出活动。同时也坚持融通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所有的变化,都使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为世界人民都能够共享全人类文化做出了一个泱泱大国应有的贡献。
孟子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我们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宣示我国和平发展的决心,突出我国爱好和平、睦邻友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建设一个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以延长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抓住契机,发展自己。以旺盛的创造力和不竭的进取精神,扎扎实实地在具有悠久历史、深厚积淀、丰富遗存和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承与发扬和谐向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使之能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共融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