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庆花坛存续之惑
1986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首次出现大型艺术花坛,立即引起各方盛赞。10万盆鲜花摆成一朵巨型红花,在花蕊的中心一只开屏的孔雀亭亭玉立,为广场陡然增加了喜庆气氛,到广场看花坛成为人们欢度国庆的一大热点。
广场摆放花坛的灵感来自于1984年国庆。那一年,北京园林局和花木公司把精心培育的鲜花摆满了十里长安街两边,东起朝阳区的永安里西至海淀区的木樨地。没想到这一创意得到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的赞赏,最终形成了“压缩两头,美化中央”的决定。
从此,广场摆放花坛成了国庆的固定“节目”,而且年年翻新。
60周年大庆,从10月2日到11日前来广场观看花坛和60辆彩车的游客,达到创纪录的820万人次。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2012年的国庆花坛可谓是一件匠心独具的杰作。天安门广场设置了以“祝福祖国”为主题的巨型花篮。为了保证最佳效果,花篮中的花朵规格较大,普通花卉无法达到,因此使用仿真花卉。在天安门广场东、西侧路是圆形花钵80组,天安门两翼是2009年国庆60周年期间,天安门广场上的巨型大花篮。
容器花卉90组,天安门观礼台前则是地栽花卉。庞大的规模,繁复的层次,让人们眼前一亮。
另外,在长安街上还布置了9处以“辉煌成就”为主题的大型立体花坛。
这一年还首次在花卉布置中,使用LED全彩灯、LED连珠灯等新型冷光源照明灯,人们在夜间能够享受到与白天完全不同的效果。
花坛摆放时间也破例加长,从节前一直持续到党的十八大会议闭幕以后。
据统计,这期间有上百万人前来赏花。国庆期间更是盛况空前,为保持广场清洁,有460名清洁工人每天三班倒,平均一天就要清除5吨垃圾。
花坛为天安门广场增添的魅力超出想象。
从1986年第一次设立起,就引发了建立永久花坛的呼声。如果花坛一年四季都在这里喷香吐艳,不仅能使广场变得更加美丽可爱,让百姓又多了个去处。而且每年的临时花坛花费不菲,从经济角度考虑,也是永久花坛更为合算。
有专家从改善环境角度主张建立永久性花坛和绿地,他们说,由于无植被光裸地面太大,广场的小气候有待改善。北京气候属大陆性,夏季炎热少雨,日照强烈,冬春二季多风沙。在这无绿化的广场中央,夏季烈日当空无遮无拦,地面反光眩目,热气炙人;冬季则北风凛冽,游人难以停留。
对于这样的呼声有不少人持有异议,他们认为广场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而不是花园,应该肃穆庄重;也有人说,北京的气候干燥,冬季寒冷,这为永久花坛的维护带来难题,特别是冬天很难有开花的花种,这样的花坛会很难看;更有人秉持当初广场的定位看问题:应首先保证广场的政治活动需要,中心位置被花坛占据,会影响一些政治活动,特别是10年一次的大庆。
争论的最后结果是,广场不适宜建立永久性花坛。
对此,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贾廷英曾经坦率地承认,“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实施起来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从主观上说,天安门广场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它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无论是设置花坛还是喷泉,其造型、位置、含义都为全国人民所瞩目,绝非单纯的美观或绿化问题。同时,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工作,还涉及首都城市的规划,牵扯今后搞大型活动的用地等诸多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意义,解决起来相当棘手,不是哪一个单位可以说了算的,还需要更高层的决策。”
3.众说纷纭的“蛋形”国家大剧院
1998年,国务院批准在人民大会堂西侧建设国家大剧院;2007年1月国家博物馆扩建工程启动。这两项工程给人以强烈的信号:广场将提升文化含量。
国家大剧院早在1958年就列入国庆10周年建设项目,只是由于时间和经费问题被搁置。没想到一晃40年过去,国家大剧院终于得到呱呱坠地的机会。更让人意外的是,呱呱坠地的竟然是个“蛋”。
蛋形国家大剧院引起了巨大争论,也让人浮想联翩。
600年来,整个天安门广场的建筑都是由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统领,浓重的中国人文特色成为民族的标志。凡在天安门广场上动土的设计师,全是清一色的中国人,使“中国风”得以世代真传。譬如,奥地利维也纳爱乐乐团,正是一直是由斯特劳斯家族的乐手组成,才得以成为诠释施特劳斯作品最权威的乐队。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就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新年音乐盛会。
然而,即使在西方国家也被视作另类的蛋形建筑,却毗邻天安门广场横空出世,顿时舆论大哗,人们议论纷纷。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早有预料,设计之初在接见法国设计师安德鲁时,朱镕基就郑重地对他说,我们接受你的设计,会承担非常巨大的压力。我们给你这块土地,是中国最珍贵的黄金之地。全中国人民都会来品评你的作品,有51%的人赞同,你就成功了。
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国际竞标中,从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
安德鲁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29岁时就成功设计出被称为“杰作”的法国戴高乐机场。此后他的才华在世界各地的机场设计中大放光彩,其中包括中国上海浦东机场。他的设计以大胆、前卫、挑战传统着称于世。
安德鲁获得投标资格,并最终中标,向人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国家大剧院将是一个出位的设计,是一座足以对天安门传统风格产生冲击的建筑。
大剧院业主委员会规划设计部部长周庆琳回忆说,《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竞赛文件附件》设定了三条设计要求:“应在建筑的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与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及东侧的人民大会堂相协调;在建筑处理方面需突出自身的特色和文化氛围,使其成为首都北京跨世纪的标志建筑;建筑风格应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
上述要求,被通俗地转述为“三看”:一看就是中国的,一看就是北京的,一看就是天安门的。然而,第一轮过去,69个方案没有一个能够满足这些条件。“苛求所有这些东西在一栋建筑上,历史的,政治的,要求既老又新,既传统又现代,是否是个乌托邦?”参与安德鲁方案的清华大学教授吴耀东说。
独自沉思几天后,安德鲁干脆抛开了这一切,拿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几何完形”,把高低起伏的4个剧场包裹在一张最简单的表皮里。
安德鲁解释说,面对围绕着天安门广场的完全对称,风格近乎划一的建筑群,如何在紫禁城的对面插入一个延续这一古老传奇的历史的章节呢?他说:“我要为这段历史增加一个新章节,就是要切断历史,要保护一个古老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逼到危机边缘。”
“如果选不到一个历史延伸的好方案,宁可选一个现代的;选不到一个结合得好的,宁可要一个前卫的。”西班牙评委包菲尔表述了安德鲁方案入选的根本原因。周庆琳说,这也是西方评委们的共同想法,看了太多的大屋顶,希望在北京能看到历史发展的脚步。
在1999年7月22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送上来的3个方案,最终敲定了安德鲁方案。这一大胆选择让安德鲁和周庆琳都有些震惊。“这传达出强烈的面向未来的信号。”周庆琳说,“最直接的影响是,国家大剧院淡化了天安门地区政治性广场的定位,也冲破了长期以来建筑设计的束缚,有了它,才有了后来的中央电视台新楼、鸟巢、水立方……”周庆琳的说法还可以做出这样的标注:蛋形国家大剧院开创了中国建筑的新纪元。
安德鲁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是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观众需从一条80米长的,拥有浓厚艺术氛围的水下长廊进入演出大厅。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其60%的建筑在地下。
周庆琳说,“安德鲁方案入选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大剧院为整个天安门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绿地和水系。”壳体外环绕一个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加上绿地,恰似在天安门地区增添了一座中心公园。这为干燥少绿的天安门广场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个妙笔。
对于大剧院的褒贬之争,至今都没有停息。尽管安德鲁等人有一千个理由为“蛋壳”辩护,批评之声仍不绝于耳:
“‘蛋壳’像一个秃瓢,太扎眼了,破坏了天安门的气氛,破坏了中国的建筑传统。”
“看到国家大剧院感到滑稽,像个银色幽默,跟中国人开着玩笑,让天安门广场不再庄重。”
“‘蛋壳’以怪异夺眼球,让人们甚至忽略了人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的存在。”
有人则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新事物:“我也看不惯这个‘蛋形’,但是建筑就是要出奇制胜。悉尼歌剧院当初建成时,几乎全世界都讨伐,现在成了经典。天安门最早出现时,就一定是万人欢呼?未必。”
“国家大剧院像个银色的月亮,天安门是个红色的太阳,月亮和太阳在广场上相互照耀,我喜欢。”一个小学生这样说。
……
不管喜欢不喜欢,国家大剧院都站在这里。站在中国政治气氛最浓厚、地盘最贵重的地方。
不管喜欢不喜欢,国家大剧院都为天安门广场注入了文化、休闲、娱乐等诸多从未有的元素,都为人们亲近天安门广场增添了理由。
一座建筑的诞生,不仅是材料和技术,它更折射出当时的政治和人文生态。蛋形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怪异的巨大的文化符号,出现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有关它的所有故事和纷争都不会丢失,自有后人来解读。
4.56根民族团结柱没能永久“扎根”广场
2009年12月2日,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让人们感到意外:在天安门广场矗立了两个半月的56根民族团结柱,12月2日夜间静悄悄地集体撤离广场,一如它们进驻时一样。
9月14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56根民族团结柱进驻天安门广场。它们分列于广场东西两侧,位于人民大会堂与国家博物馆中间。国庆大典上,高大亮丽的民族团结柱陡然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过往者无不久久注目。
民族团结柱上端为金色的莲花瓣和卷草纹图案,柱底是金色的莲花瓣底座,均采用了人民大会堂东侧门柱的图案元素;用“中国红”装饰的柱身部分,采用载歌载舞的图案,表达出56个民族,共同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心情和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祝福。
56根同等高度的民族团结柱,上空悬浮着烘托节日喜庆氛围的60个充气大红宫灯。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在10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称,民族团结柱“远看如将士列阵,威武豪壮;近看如楼桩初起,勃然向上。沐秋风玉露,披朝霞夕照,蔚为大观。”
“它们与两块LED大屏幕共同组成了地面、空间和空中三位一体的庆典大背景。”设计者路建康说,“这种设计突破了以往庆典的平面布局,是广场背景布置中最大的亮点”,并且“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市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
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时,路建康就是庆典背景的设计者。
“我做50周年国庆背景的时候,发现拍摄时,中层画面什么都没有,空中也没有东西。”吸取当年的经验教训,10年后,他采用了民族团结柱的创意,“56根柱子竖在那里,共同支撑着共和国的基业。这样一拍照,因为有团结柱,中层画面很丰满。”
如此巧妙的设计,最终达到了圆满的效果。“第一次排练时,领导的评价是‘近乎完美’。第二次,评价为‘无懈可击’。到了第三次游行和背景合练的时候,国家领导人给我们打95分,留了5分的余地,让我们争取100分。”
国庆60周年的庆典不允许出任何意外。由于晚会需要从团结柱顶端发射焰火,整个团结柱的外观都是易燃油漆,为此还给每根柱子特别配足了灭火器材。此外,考虑到北京风大,团结柱设计抗风能力,定在了瞬时抵抗11级风力。为了防雷,团结柱顶部还安放了避雷针。团结柱安装完成后,每天都有专人看护,24小时盯守,保持柱子的清洁。
按照惯例,国庆过后广场上的所有临时装置都要撤走。10月2日,路建康接到了来自中央的通知,称国庆后团结柱将在天安门广场内“能放多久,就放多久”。
这是一个意外的大喜讯,路建康为此“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
团结柱“有望永久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内”的消息,在10月4日就登上了各大媒体,消息来源为“首都6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总指挥部”。
这可是个大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场只增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两座永久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