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96000000020

第20章 回望插队岁月(14)

虽然催促着有关方面的批准,但我们这几个有决心或有愿望去农村的中专生的思想,却仍然处于矛盾的挣扎中。为了最后作出决定,12月30日,我们七个准备去农村的同学整整开了一晚上讨论会。我那天的日记中这样记录了那次讨论会:“讨论会上,我着重谈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到农村去?是为了改造自己,也是为了改造农村。是步行去还是坐车去?步行去,有冬天冷、行李重、不知道落脚点等实际困难。我们不怕困难,如果坐车不行,就步行去。”“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有没有轻视农民的思想?有没有留恋大城市的思想?有没有怕艰苦的思想?有没有怕一辈子埋没自己才华的1969年1月,云岩大队北京知青在寨子山下,云岩河畔的留影。前排左起:李向罡、赵晓静、李淑勤、杜昕、林夕;后排左起:刘和平、秦亚平、黄凤喜、曹景山、李子猷。

思想?经过热烈的讨论,我和景山、亚平作了去农村的最后决定,凤喜还有些犹豫,另外三个同学决定不去了。”

这次讨论会之后的五天,是跨年度的五天,也是我们焦急等待申请书获得批准消息的五天。1969年元月4日,消息终于来了。那天的日记是这样写的:“晚上8点钟,李淑勤来了电话。她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笑得气都喘不上来。听到我们已经被批准9日去延安插队,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高兴得几乎跳起来。我放下电话,跑着去告诉自己的同伴。得知了这个好消息,黄凤喜当下表态,坚决去延安插队。凤喜的表态,令我和景山、亚平更加兴奋。”正是在这种心境中,我写下了上述那首《菩萨蛮·喜讯》。

《蝶恋花·抒怀》

1969年元月9日从北京出发,12日到云岩。出发前,在途中,到达初,我们在激情中度过了好多天。

元月5日晚,我回到家,把被批准插队的消息告诉了父母。虽然几天前就知道我报了名,可他们的表情还是显得很复杂。我隐约记得,他们先是有点惊异,随后是瞬间的迷茫。母亲的眼中湿润了,只说了半句话:“还真批准啦!”父亲看了看母亲,转向我说:“你妈已经在学习班表了态。去吧!我们支持!”

元月7日晚,全校师生为我们四个人开了欢送大会。工宣队、军宣队和革委会给我们每人赠送了一本《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全校师生赠送的礼物摆满了四张桌子,赠送的毛主席像章从我们肩头一直别到腰间。

我元月9日的日记,简要记述了离开北京时的情景:“解放牌汽车扎了彩,载着我们穿过条条宽阔的马路,穿过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北京的一切都令人依恋。……北京火车站里,即将奔赴延安的我们与欢送的人群汇成沸腾的海洋。人们争相握手告别,许多人的眼里充满了泪花。……列车开始前进,送行的人们瞬间涌动起来,追着车窗希望握上最后一次手,说上最后几句话。

看到好几个送行的同学已经泣不成声,我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夺眶而出。……列车飞奔起来,我依然伸到窗外招手,始终没看见送行的人们散去。”

火车开到关中的富平。从富平到宜川,坐的是支着帆布篷子的卡车。进入延安地界后,寒风越来越强劲,还下起了雪,卡车不得不挂起防滑链慢慢地前进。沿途不断看到有人在清扫路上的积雪。车队每经过一个村庄,都会看到冒着风雪欢迎我们的男女老少。每当这时,我和同伴们就会从车头后钻出篷布,迎着风雪,热情地向欢迎的人群招手问好,呼喊致敬。

当我们坐的卡车进入云岩的时候,欢迎的场面令人极为兴奋。我元月12日的日记写道:“欢迎的人群敲起了锣鼓,吹起了唢呐,跳起了秧歌,欢迎的口号此起彼伏。看到、听到这一切,我感到自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那天,云岩公社的欢迎大会开完后,我们很快被带到自己的新家,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土窑洞。人大附中的五个女生分到了南窑村,我们建筑机械学校的四个男生和小学毕业的男孩刘和平分到了云岩村,和平是驻人大附中工宣队所在单位一位师傅的孩子。分到云岩村的还有两个初中女生:刘晓梅和崔芳田,她们单独过,偶尔参加我们的活动。那天,我们有生第一次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土窑洞。

第二天,在云岩大队全体社员欢迎我们的大会上,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把镢头。我在那天的日记中写道:“拿着贫下中农发给我们的镢头,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是改造思想的镢头,改天换地的镢头!”这样,镢头就成了我们到达延安后拿起的第一件农具,也成了我们当上新农民后的长期伴侣。那时,在我们这伙热血青年看来,住窑洞,吃小米,抡镢头,就是在受革命教育,就是在干革命。由此才有了我那首《蝶恋花·抒怀》:

地覆天翻志满怀,老镢抡起要把山河改。

丹心一片修地球,双手捧出新世界。

不畏严冬寒风冷,憧憬云岩河畔百花开。

塬高川长任驰骋,向天呼叫我们来。

词的附注中写道:“元月12日到云岩,屈指一月整,于云岩土窑洞书成。”

《卜算子·和陕北红小兵》

如果说,出发前,在途中,到达初,我们几乎是沉浸在激情中度过的,那么,此后的两三个月,就逐步走进了当时真正的农村生活。

到云岩后过的第一个春节,令我们永生难忘。年三十晚上,先是两个生产队分别召开忆苦思甜会,吃忆苦饭,然后是大队召开联欢晚会。直到半夜11点多,我们全体知青才一起到南窑包饺子,吃年夜饭。大年初一,我们知青走遍了云岩和南窑两个村,一家一户地向贫下中农赠送毛主席像。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新年礼物:东家送来了油糕,西家送来了米黄,还有送豆腐或粉条的。清楚记得,两个村子的农民群众送的东西,让我们吃了好多天。为了答谢,大概是初五,我们请了八九位贫下中农代表来“家”吃饭,曹景山和黄凤喜掌大勺,炒了16个菜。

说到吃饭,不能不多说几句。1969年的头半年,所有在延安插队的知青的口粮,是由国家供应的,每人每月40多斤毛粮。那时,知青的吃饭是不成问题的。国家供应结束后,知青们的伙食,就基本取决于各个生产队的经济水平和知青个人的劳动状况了。

应当说,在云岩大队插队的我们这伙人是很幸运的。云岩大队的两个自然村地处云岩公社所在地的云岩镇。而云岩镇地处云岩河中游,川道相对宽阔。发源于南泥湾的云岩河流经这里,在壶口以北约10公里处注入黄河,给沿河两岸的川地带来了较为便利的灌溉条件。由于农业条件较好,加之还有木匠铺、铁匠铺、小炉匠铺和车马店等副业,因此,即便是在后来完全依靠自己劳动生活的日子里,在吃饭问题上,我们这伙人也没有受太多的苦。生产队年底分红,扣除所分的粮食等农产品外,我们每人还能分到四五十元到七八十元不等的现金。那时,在我们的知青“家庭”中,过的可算是半共产主义吧。所分粮食,全部归“家庭”集体支配;所分现金,“家庭”集体扣除小部分用于伙食,其余归个人支配。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主动没要自留地,吃的蔬菜,用工分向生产队菜园购买。

我们云岩大队知青的这种相对富裕的生活,是绝大多数知青可望而不可即的。每逢云岩集市,都有其他村的知青来我们这里歇脚,有的还会吃顿饭。

聊天中得知,他们的伙食是难以和我们相比的。尤其是在塬上各村插队的知青,在国家结束对知青的粮食供应后,不少人分的粮食不够吃饭,更不用说吃蔬菜了。有的生产队,一个工分才合几分钱。已经不记得是哪个村的知青了,还向我们借过粮食,而我们当然不会再讨还。

我们云岩大队知青所受的“苦”,主要是艰苦的劳动。刚到农村的头一个冬天,主要农活是农田基建中的打石头和背石头;开春后,主要是起粪、挑粪和拿粪,大家的手都磨出了血泡,肩膀也磨破了皮。没有人叫累,没有人叫疼。说不累不疼那是假的,是磨炼意志的决心和远大信仰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们。我们在劳动中的表现,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赞扬。记得生产队长官忠玉在社员会上就曾说:“这些北京娃,比咱村里的年轻人都能吃苦,看了叫人心疼!今后,要教他们做轻省点的技术活儿。”

大概是4月初,那天正逢云岩集,遇到了西回的聂新元、丁哲元和谷堆坪的陈超等人。他们都是人大附中的高中生。聊天中,不知是谁掏出了一张知青编的油印小报给大家看。大家都很感兴趣,议论了一会儿,就决定也编印一份云岩公社的知青小报,而且当下就定下了小报的名称,叫《延安新人》。

几个人分手时,我把那张知青小报留下了。小报上的一首词牌为卜算子的词,引起了我的兴趣。还记得词的头两句是“胸有移山志,不畏千般苦。”

两三天之后,我按照那首词的原韵和了一首。这就是我的《卜算子·和陕北红小兵》。

早怀移山志,自寻黄连苦。千里征程向陕北,一心绘宏图。

汗水化冰雪,阳光晃银锄。脚踏黄土观世界,明日赤环球。

词的附注中写道:“写于1969年4月7日。前数日,阅知青油印小报一首署名‘陕北红小兵’的诗,几日回味不已,和以自勉。”

一个多月后,我们的知青小报《延安新人》就出版了。隐约记得,是由我和西回的丁哲元、谷堆坪的陈超共同担任主编。在我9月15日的日记中,还说到过有关编辑小报的事:“很长时间没写日记了,屈指算来四月有余。四个月来,白天劳动,晚上还要写点文章,主编我们的《延安新人》小报。先后写了四篇文章,……每晚写一点,逐步成文,刊于《延安新人》,都是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为了写文章,不得不多读点毛主席着作和马列着作,思想上、理论上有很大提高。”《延安新人》出了多少期,已经记不清了,我只保留过第3期和第5期。

打柴路上二首

在农村的日子,长年累月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当然是劳动。随着季节的更替,我们学会了犁地、耱地、播种、除草、灌溉、收割。一年下来,已经没有多少农活可以难倒我们,就连老农们所说的最难学的播种提耧、铡草入麦秸、扬场使的左右锨,我们也已经大体掌握。在四季农活中,最累的要算是夏天收麦了。割麦时,烈日炎炎、汗流浃背。由于麦地大多都在塬上,割当年云岩、西回、谷堆坪大队知青创办的小报——《延安新人》。

完了还要运到川里的场院。用架子车拉麦子,行的是下坡路,必须挺起身子用力扛住车辕,依靠车尾和路面的摩擦力避免架子车失控。人背麦子就更累,几十斤重的麦子捆在背上,弯腰屈腿,一路下行,滴滴汗水,从塬上一直滴到场院。

缘于云岩大队生产活动的特点,我们还干过不少特殊的活。秦亚平、林夕、杜昕,分别在云岩队和南窑队的铁匠铺、小炉匠铺抡过大锤打过铁,在两个队的菜园种过菜。南窑队的五个女生都曾经赶着猪群上延安送过猪。云岩队的四个男生经常要到公社粮站去扛麻包装车。记得,我第一次踏着木板,将185斤重的麻包扛到汽车上,放下麻包腿都软了。下了车,伏在车帮上,两眼直冒金花,粗喘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

在我那时所写的不多的诗词中,有两首都是写进山打柴生活。打柴的地点,在宜川县云岩和延安县官庄交界的一条沟里。来回40公里路程,加上砍柴、吃饭和休息,要花十五六个小时。打柴时,我们10个人推着4辆独轮车,拉着两辆架子车,天不亮就得出发,返回途中还要走10多公里夜路。

《自度曲·打柴路上》写于1969年春天,描写了我们第一次进山打柴的情景。那次,是村里专门派人引领我们去的。

车声闹,人欢笑,干柴满车出山坳;

革命乐吃千般苦,劳动汗水洒满道。

右崖陡,左壁峭,老农引路有门窍;

夜幕隐身脚步快,万千星斗天空照。

身力尽,腹中闹,风里春雨迎面潲;

新式农民火热心,只为明日早来到!

《自度曲·雨中行》写于1970年初夏。词的附注中写道:“进山打柴遇雨,苦中有乐,于土窑洞热炕上书成。”那次进山打柴,很有些故事性。返程时,刚走了七八公里,赶到一片低洼地,风云突变,下起了大雨。眼看河沟里的雨水迅速上涨,我们奋力推拉着柴车走出低洼地。行进到一个村庄前,雨势小了,我们才敢休息。这时,从村里走来几个年轻人。闲聊了几句,得知他们是延安本地的插队知青。一听说我们是北京插队知青,他们立即将我们请到自己“家”里,给我们下了一锅热面条。更有趣的是,当我后来在陕西师大毕业留校后,其中一位叫付剑的延安本地知青,竟然成了我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延安大学。那次打柴回到我们的“家”,已经半夜11点多了。

车辚辚,雨潇潇,曲曲小径千道弯,打柴车队出山坳。

少男少女走如飞,汗水满面更英豪;前呼后应相鼓劲,短音说,长声笑。

有人模仿老农腔,醋溜高喊陕北调:独轮小车推干柴,雨中行,走山道。

车辚辚,雨潇潇,夜幕笼罩山川暗,遥望灯火村中照。

同类推荐
  • 独坐小品

    独坐小品

    这二年我写小说较少,散文写得较多。写散文比写小说总要轻松一些,不要那样苦思得直眉瞪眼。但我还是习惯在沙发里坐着,把全文想得成熟了,然后伏案著笔。这些散文大都是独坐所得,因此此集取名为《独坐小品》。
  • 泥土哪去了

    泥土哪去了

    南帆的散文随笔因兼具学者、批评家、作家之长而独具一格。细节和史料齐飞,逻辑和见识共舞。文笔丰满润泽,风格洁净从容,以含蓄克制显深长韵致。虽是选集,却因涉及诸多层次侧面而自成格局。《泥土哪去了》是南帆最具代表性、精粹汇集的散文集子。南帆作为智性散文的代表,有评论家曾认为“读南帆,知余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南帆散文极富理趣、哲思又丰满润泽的褒奖。在此集中,《泥土哪去了》《机器之瘾》等篇呈现出了一个敏感睿智而又不失理性之思的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多维对话;《一个作家的社区生活》等篇又似作者与自己开展的一场推心置腹地深度对谈。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青春呓语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青春呓语

    收录了多位名家的散文佳作。他们或在菲菲细雨中孤自吟唱,或在浪漫的暮春时节做着一帘幽梦,他们对匆匆流逝的时间充满无奈与惋惜,他们对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怀着无限眷恋,他们遥想他乡的朋友,他们思念远方的双亲……他们的笔调或轻灵,或俏皮,或沉着,还或者富有哲理,无论如何,总有些油盐酱醋蕴含其中,让人几多回味,几多思索。
  •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

    李佩甫是中原作家群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他从1978年发表处女作开始,四十余年创作,至今笔耕不辍,创作了近五百万字的作品。“对文学的热爱,是我一生的命题。”李佩甫曾如是说。
  • 好吃

    好吃

    当我们舒展味蕾拥抱美食,咀嚼的快乐顺着我们的牙床完成从口到心的旅行。在气味、滋味与回忆重逢的那一刻,我们发现,其实味觉一直醒着,一直在苦苦呼唤着流浪的心回归,霎时每一根神经触角都被激活,游移着的是心湖泛起的柔波,是眼底涌上的那股热。舌尖舒卷,美味化开,静静享受生活本身的单纯和温柔,那是鸟鸣在空寂的山林里一次次盘旋,是隐约飘来的栀子花香,是缠绕又缠绕的乡愁,是永远没有背影的分离。
热门推荐
  • 一朝农女一朝爷

    一朝农女一朝爷

    出身财阀世家的她,大学毕业拿到研究生文凭的那一刻,狗血的穿越了。还是在一个野蛮的肥婆身上?欺善怕恶,并被各种嫌弃,家里有个小夫君,也是天天冷眼相对,唯一资产,就是这个摇摇欲坠的小屋。且看小小农女如何携眷种田发家,成为当朝第一个外姓王爷。(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一字风一字落

    一字风一字落

    到底是谁的错又是谁的结,终是都回不了头。她本是一国公主,却生来沦为棋子;他本是一位放荡不羁的王爷却为了她放弃了所有。世人皆知,南风风杀宫宫主风落冷血无情,杀人无数;世人也知,北楚权可涛天的王爷楚以陌心系天下,一生救人无数。终是你为王,而我却一无所有。
  • 一城桃花两生缘

    一城桃花两生缘

    “你有爱过我吗?”顾云锡望着怀中的女人,一个他爱了一辈子的女人。“从未!我爱的只有无尘,你终是他的替代品罢了。”纳兰躺在他的怀里,这个男人,她恨了一生,可自己就要死了,与其说爱他,倒不如让他死心。“顾云锡,我死后,希望你退兵,皇位是他最后能拥有的了。”“为什么你到现在想的都是他!”顾云锡不甘心,他自认为他不再欠他什么了,现在他欠下的却是她的一生……
  • 人思武者的漫漫武道

    人思武者的漫漫武道

    曾几何时,友伴身旁,共向人类大自由而追逐。岁月推移,黄土相随,孤身一人游虚空而迷茫。这是超凡所带来的代价,在命运长河面前,只有我到达了终点。有幸的是,我得到了一个机会,一个改变过去的机会。第二世,希望一切的遗憾都能得到弥补。---------------------------灿烂人世,风雨欲来。近有邪教蛊惑,远藏妖魔蛰伏。左显道统冲突,右现异世入侵。但愿人长久,此事古难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唯我神拳,镇服四方,守得人世净土。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吴兴钱家: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

    吴兴钱家: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

    本书既将钱氏家族的历史当作一个既存的过去,努力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历史的还原。也将叙述当成是立足现在与过去不断对话的过程,过去不是一个被动的研究对象,而是一个被不断开掘的意义源泉。在对历史意义的不断阐发中,所有的叙述既映照着当下的思想焦虑和问题意识,也必将丰富着对于人自身及其所构造的世界的理解。
  • 夫人又想甩了我

    夫人又想甩了我

    “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早就分手了!”“可我们还在一起!”终于有一天,某女长出一口气,"你终于不是我男朋友了!"“是啊,我成了你老公!”在某个你不知道的时间,我对你的爱已深入骨髓。
  • 那个青春永远在

    那个青春永远在

    这篇小说是都市类,主要写主角年轻期间的事情希望大家喜欢谢谢谢谢谢谢(重要的事说三遍)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2)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