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各族人民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奋起反抗,共赴国难。1864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入侵新疆,清朝驻军在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族人民支援下,击溃了阿古柏和沙俄军队的进犯,扞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侵略西藏的英军,在1888年的隆吐山战役和1904年的江孜战役中,也受到西藏军民沉重的打击。
中国各族人民同外来侵略者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雄辩地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远古时代起,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的国土上。
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华夏族(后来的汉族)致力于开拓中原地区的时候,各少数民族也分别在周边地区披荆斩棘地创业。秦统一中国后,扩大与加强了中原同东、南、西、北各方的联系,汉朝在古称“西域”的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先后设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行使行政管辖权力。三国时期,东吴的舰船曾抵夷洲(今台湾)和珠崖、儋耳(今海南岛)。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北方的鲜卑、匈奴、羯、氐、羌等“五胡”各族大量内迁中原。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推行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服饰、礼仪和习俗等,并迁都洛阳,促进了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联系和融合。唐朝在击败东、西突厥的武装入侵后,相继设置北庭、安西等都护府,对西域强化管辖;对西南和东北地区执掌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则优恤有加并予册封,密切和加强各民族的联系。在此前后,藏王松赞干布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吐蕃王朝,并主动与唐朝宗室联姻,迎娶文成公主进藏,后又实行唐蕃会盟,巩固西藏同中原的关系。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进行行政管理并实行世袭制(即土司制);还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满族建立的清朝在西域设伊犁将军并建新疆行省,总揽各项军政事务;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西藏章程》,对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实行“金瓶掣签”和中央政府册封的历史定制;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即废除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选派官员统一进行行政管理。这一切,有效地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鼎盛时期,疆域东起库页岛、台湾,西至帕米尔高原、巴尔喀什湖,北抵外兴安岭、萨彦岭,南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为中国近现代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方面有过民族压迫——多数情况下是汉族统治者压迫少数民族,但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压迫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另一方面,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取长补短,逐渐发展到密不可分的程度,以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虽然在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下,各民族间存在矛盾和纷争,但是,逐步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始终是主流。在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各民族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和发展,原来为数众多的民族群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人民政府确认,共有56个民族,即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和基诺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余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各民族语言系属主要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五大语系,12个语族,80余种民族语言。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国际通用语言文字之一。各民族文字主要有象形文字、汉字及其变体、音节文字、拼音文字四大类,共有24种民族文字。汉字为全国通用文字。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族语言文字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有22个民族共使用28种文字,其中壮、布依、苗等12个民族使用的16种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约有60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约有3000万人使用本民族文字。
中国现有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各民族有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7053万6875人(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大陆人口总数为13亿3972万4852人,汉族为12亿2593万2641人,占大陆总人口91.51%;各少数民族为1亿1379万2211人,占8.49%。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如壮族近1700万人,而珞巴族则不足3000人。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稠密,西北稀少。汉族主要聚居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沿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区,各少数民族则分布在高原、山区、林区及边疆地区。由于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中国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人口格局。
这种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多元性和多样性三个特点。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国大地以中原华夏族为中心(“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先秦时期称华夏为中国,即中心),在其周围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布着众多大小不等的民族和部落,形成五大民族集团。今淮海流域和山东半岛等地的民族统称“东夷”,长江以南及巴蜀等地的民族统称“南蛮”,今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民族统称“西戎”,今东北、华北、西北等地的民族统称“北狄”。各民族在发展中通过迁徙、杂居、通婚和交流,相互吸收,逐步融合,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华民族遂成为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的概念和归属。凡居住和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居民,包括现有的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都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词虽然晚至清末才广泛流传,却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基因。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他们生活和活动的区域异常广阔,占全国总面积的64%。中国长达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西南、西北边疆在历史上就是通往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国际通道,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这种地理分布,使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处理与邻国的睦邻友好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资源丰富,为全国农业、畜牧业、林业以及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各少数民族,特别是南方的少数民族都长于农耕。那里地处热带、亚热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合各种作物生长,除农作物外还盛产极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椰子、油棕、剑麻、甘蔗、橡胶、樟脑、香茅草、茶、咖啡以及荔枝、龙眼、菠萝、芒果、香蕉、木瓜、柠檬等。仅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药用植物就多达500多种。
中国的牧区幅员辽阔,草原面积75%分布在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的伊犁马、巴里坤马、乌珠穆沁马、河曲马、细尾羊、大尾羊、牦牛、骆驼等驰名海内外。
中国有47%的森林资源集中在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那里除出产木材外,还有名贵的动植物药材,如鹿茸、麝香、虫草、雪莲、红花、黄芪、桔梗、柴胡、沙参、三七、枸杞等。
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异常丰富,蕴藏量巨大。水力资源占全国总量的66%;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基础储量,分别占20.5%、41%和36%;铬矿基础储量占73.8%;铅矿、锌矿的基础储量均占50%。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几乎拥有矿床分类学上所有矿种和元素周期表上所列各种元素。仅青海柴达木盆地就有矿产40多种,其中钾盐、池盐、镁盐、锂、溴、石棉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内蒙古的稀土储量则在世界名列第一。云南更是着名的“有色金属王国”。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艰苦创业过程中,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为中国的历史发展献出了智慧和力量。
生活在今广西境内的壮族,其先人远在秦代就参加了开凿灵渠的水利工程,沟通了湘、漓二水,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南北水路交通的发展。
生活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创造的地下水利设施“坎儿井”,被视为绿洲文化的起源,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生活在今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远在唐代就修建了规模较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引苍山十八溪的水灌田数万顷,并在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历法和气象知识。生活在今云南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因地形、土质制宜,把高峻的山坡开垦为逐级升高的平整梯田,在红河、元江地区,布满上百万亩水土肥美、稻茶丰稔的阶梯状农田,创造了世界农耕文明史的奇迹。生活在今西藏拉萨地区的藏族,建筑了主楼13层、高117米、跨度360多米、宫堡与寺院合一的建筑群——布达拉宫。这个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依山垒砌,巍峨雄浑,金顶斗拱,彩绘精美,体现了藏汉文化的融合,展示出高超的建筑艺术。生活在今贵州、广西和湖南三省区交界处的侗族,擅长石木结构建筑,作为族姓或村寨标志的鼓楼和风雨桥,以榫卯穿合,严实坚固,端庄秀丽。生活在今四川岷江地区的羌族用不规则的石块垒砌的平顶碉房,形状各异,参差错落,建筑风格独特。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也涌现出一些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如元代参与主持规划、设计、修建大都(今北京)的回族建筑学家亦黑迭尔丁,维吾尔族航海家亦黑迷失,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女真族地理学家蒲察都实、阔阔出兄弟,回族词人萨都喇,维吾尔族散曲作家贯云石,女真族剧作家李直夫;明代藏族宗教改革家、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反宋明理学和传统儒学的回族学者李贽,七下“西洋”、出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回族航海家郑和;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藏族诗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少数民族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创作了异彩纷呈的、讴歌创业和英雄的史诗,如纳西族和白族的《创世纪》、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等。
总之,在多元一体、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造和发展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用鲜血和生命,共同反抗和打击了内外反动势力,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缔造和壮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彪炳千秋的史册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