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 刘文钦
重庆邮电学院 邓 杰
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普及到全国各个高校,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减少网络的不良影响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启了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历程。高校,作为信息技术更新的前沿阵地,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趋势下,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在互联网的积极推动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了新方法、创造了新思维,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网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利用网络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网络浩瀚的资源可以使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有机结合起来,第一,提高了思想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利用率。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时实传输性等特点,加上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感官刺激功能,可以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学生感知的信息更为深刻、全面。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媒体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提高学生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向网站进行咨询,获得其所需的知识,并及时反馈意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网络的覆盖面大,受众人数多,范围广。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网上聊天室,辅导员和德育工作者可以就某一问题同时与很多学生展开讨论,而不仅仅是限于两、三人之间。此外,将网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可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教育的实效。
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不足,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对网络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上网经验少,对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心理特点缺乏认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息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变得困难起来,面对大学生注意力向网络的偏移,正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载体;再次,学生面对空前自由的网络空间,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思想意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大。这些都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过分迷恋上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生理上的伤害。长时间上网容易使人产生社会隔离感和沮丧、孤僻、悲观等心理障碍;同时还会造成视力下降、颈椎病和肠胃病等身体疾病。
(二)迷恋上网容易导致双重人格。在网络出现之前,学生一般采用语言和书面两种交流方式,这两种交流方式都具备确定性,能直接形成自己的情感倾向,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网络的一大特点就是匿名性,甚至连性别也无法知晓,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中出现的顾虑和尴尬,却也带来了责任感的缺失——每个人都可以不计后果地展示自己内心的隐私和黑暗,追求宣泄与解脱,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东西,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中或虚拟或真实地得到满足,体现出了现实中真实的人与网络中虚拟的人无法重合,不能相互印证,从而导致双重人格。
(三)网络干扰和冲击了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阵地。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加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垄断了网络上的大多数信息资源。据统计,网络在语言使用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在信息流量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95%以上。在对外战略上,美国利用网络的意图十分明显,美国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这些信息主要是服务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这势必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阵地形成干扰和冲击,从而不利于学生接受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
(四)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趋于复杂化。我国过去做思想教育工作,信息是可控的,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学生集中地、持续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来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然而,现今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国家、政府、教师、家长等权威的控制。网络信息的内容与教育所宣传灌输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不免会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疑惑,造成是非观念模糊,也会使思想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五)加剧了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选择的复杂性。网络信息的全球化,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学阶段恰恰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网络发展而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在渗透与冲突中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明显,它容易破坏学生已经沉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对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歧变,产生重大影响。
三、在网络时代下积极探索,创新方法,采取措施抢先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面对互联网给我们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我国各高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格局已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立足两类阵地——宣传教育网站和校园网络公共论坛;二是协调好两支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网络技术工作队伍;三是落实两大任务——建设和管理。目前各高校最普遍的应对策略:一是防,通过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监控网络信息和行为,学校加强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防止网络危害;二是管,运用技术手段阻止“危害数据”的进入,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三是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开展正面的宣传教育,针对有过激言论和倾向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四是建,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先进的主流文化去占领网上阵地。
(一)加强校园网的服务功能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管理、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为行政办公、教务管理、课程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等都建立起校园网络信息平台;把新闻宣传、后勤服务、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各项服务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加快网络进学生宿舍建设,为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创造出一个新的空间,并且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
(二)加快红色网站的建设,积极构建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把其作为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如北京大学“红旗在线”、华中科技大学的“党校在线”、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党建之窗”、南开大学“觉悟网站”、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网校”等一批红色网站开设了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之窗、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版块为互联网上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开拓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
(三)建设、管理和引导好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学生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主要活动除了发言、交流讨论,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沟通思想、寻求和自己价值道德观相同的“志同道合”者。1995年8月,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网站的开通,标志着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互联网上BBS站点的成立。在经过10年来的发展,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BBS站点,这个平台为大学生了解和关注社会热点、发表意见、互相讨论提供了公共平台。
(四)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在网络时代,教育者除应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外,还应具有熟悉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正确面对网络挑战;才能切实做好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网络逐渐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的趋势下,无论网络给学校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想上的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定地、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惟其如此,才能构建健康、和谐、蓬勃向上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2]胡涵紧.重视网络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1.
[3]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江潜.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里程与发展[A].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C].2005
[6]李文成.大学生特殊群体行为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