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早就对《水浒传》有科学的独立见解。毛泽东又从《水浒传》谈到《三国演义》,说:“小时候我喜欢看《三国》,读起来就放不下……《三国演义》算我读到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吧。可也受了一点骗,许褚好像不得了。现在发觉算不得什么。我们警卫排的战士都是种田的农民,我看哪个都比许褚厉害。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江青在火堆一侧听到了,大声说:“我听说必成(周恩来当时的化名)同志四岁读唐诗,九岁读完《水浒》和《三国演义》,而且能背诵许多精彩段落。”毛泽东抬起头来,看着周恩来问:“是这样吗?”周恩来谦逊又坦诚地说:“是这样,我喜欢古典小说,不满九岁就读了许多,特别是《水浒》和《三国演义》。”毛泽东说:“那你读这些书比我早,我十几岁才开始读《水浒》和《三国》。”周恩来坦然承认,说:“但是,当时我读这些书,就没想到那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直到刚才我才想到,并且同时得到了答案:写书的人都不种田!”毛泽东和任弼时都点头说:“这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呀。”
确实,《水浒传》中,没有对于农民的描写。这不仅是这部流传长远的着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特殊性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毛泽东发现了《水浒传》这个特点,自然在读这部书时有所分析。
但《水浒传》毕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书,其中包含许多智慧和道理。毛泽东发现了书中上述问题,并不影响他经常运用这部书中的故事启发干部。毛泽东在讲话、报告和文章中经常引用《水浒传》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革命道理,或者用来印证、阐发他的认识。
第四节长期阅读、深入研究《水浒传》
一、阅读《水浒传》,终生不辍
一直以来,毛泽东对于《水浒传》这部书,不是随兴而读,而是在各个时期经常阅读,深入研究。
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水浒传》是毛泽东必读的一部书;在长征途中,急于找寻《水浒传》来读;在延安和北京时期,《水浒传》又是书架上必备的。他熟悉《水浒传》的各家版本,一百回的简本、一百二十回的繁本、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本,以及由一百二十回后之四十回独立成篇的《宋江平四寇》,还有《水浒传》衍生、嬗变的《水浒后传》(清·陈忱)、《水浒新传》(张恨水)等。
在战争年代,不管多么紧张,一有时间,毛泽东就读《水浒传》。新中国成立后,在繁忙之余,《水浒传》也是他调剂自己生活节奏、换换脑子的读物。长期研读,使他对于《水浒传》的各种版本,都十分熟悉。对其中的故事,他信手拈来;对于其中的政治道理,他理解得也十分深刻,并且号召干部们要读这部书。
从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晚年,毛泽东仍反复地研读《水浒传》各种不同的版本。对此,担任毛泽东图书服务管理工作的徐中远曾有过一段生动的记述:
1964年8月3日,逄先知送给毛泽东的那部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贯华堂原本《金圣叹批改水浒传》,是毛泽东最喜爱看的版本之一。70年代,他还先后两次看过这部《水浒传》。一次是1971年8月3日,这天上午大约十点多钟,高碧岑告诉笔者,说首长要看《水浒》,要笔者赶快找出一部送去。高碧岑是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的一般干部。徐业夫生病后,组织上调他来接替徐秘书的工作。因为高秘书来到主席身边工作时间也不长,对主席读书的具体情况知道得也不细,所以这次主席要看《水浒》,他也不太清楚主席要看什么版本的《水浒》。我们给主席管理图书的时间也不太长。对主席读书的习惯和要求,我们更是知之甚少。不过《水浒》这部书笔者还是知道的,在学校里也读过。接了高秘书的电话后,我们很快在主席图书中找出一部平装本《水浒》。
当时笔者头脑里想的只是“主席要看《水浒》,赶快找出一部送去”。所以我们就毫不犹豫地很快送到了游泳池毛泽东住地交给了高秘书。从游泳池回到笔者的办公室后,屁股在椅子上还没有坐稳,电话铃声又急促地响起来了。笔者一拿起电话,高秘书仓促的声音就传进了耳朵:“首长说他不是要这种版本的《水浒》,他要的是他几年前看过的线装本金圣叹批改的《水浒》。”当时,笔者只知道有《水浒》这部小说,不知道还有金圣叹批改的《水浒》。既然几年前看过,说明这部书可能还在他的书房里。放下电话,急忙到主席书房。因为主席要的是线装本的《水浒》,所以,笔者就径直来到放线装书的屋内。
当时,主席的图书平装和线装是分开存放的。线装部分是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类,一类的图书大多放在一起。管理图书的同志都知道这一点。这主要是为查找使用方便。《水浒》和《红楼梦》等这些小说,我们记得当时一共放了满满的两个书柜。为了查找方便,书柜外面我们分别都贴有标签,一看标签就知道柜内放的是什么书。来到放线装书的屋内,我们很快找到了放小说的书柜,打开书柜,从上往下一层一层查看。不一会就在这个书柜的底下两层看到了好几种版本的《水浒》。仔细一翻,还真有一种叫《金圣叹批改水浒传》。找到了主席要看的书,心中是很高兴的。在“毛主席用书登记本”上登记后,我们将它急忙送交高秘书。心想:“这下不会错了!”高秘书说:“你们送来正好,首长在等着看呢。”
第二次,是1972年2月1日,主席又要看《金圣叹批改水浒传》,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所以这一次就比较熟悉了。但是这一次又不同于上次。上一次主席指名要看的是这部书,看后也没再要看别的版本《水浒》。这一次,笔者把这部书送给他之后,第二天晚上,徐秘书就告诉我们:“首长还要看别的版本《水浒》,要找线装本,字大一些的。”毛泽东自己的存书中,有几种版本的《水浒》,是线装本,但字都比较小。此情况向主席汇报之后,主席让我们再到北京图书馆或者其他图书馆去找一找。
第二天,即2月3日,我们到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找了一部线装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七十回本,上海同文书局版,十六册),字也比较大。巧得很,这部《水浒》也是金圣叹评点过的。我们又到首都图书馆借来一部《全像绘图评注水浒全传》(上海扫叶山房1924年版,十二册)。后一种,主席翻看后第二天即2月4日就退回来了。前一种《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主席一直留在身边,默默伴随着他度过终生。人们知道毛泽东晚年看过不少版本的《水浒传》,但是,他最爱看的版本,就要数金圣叹批改的《水浒》了。
二、翻阅、对比、研究不同版本的《水浒传》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在毛泽东丰泽园的书房、卧室里一直放有几种不同版本的《水浒传》。据毛泽东的秘书逄先知记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毛泽东共阅读过十二种不同版本的《水浒传》。
《金圣叹批改水浒传》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1-24册)
《水浒传》顺治丁酉冬刻本(1-20册)
《全像绘图评注水浒全传》上海扫叶山房1924年版(1-12册)
《五才子水浒传》上海同文书局版(1-16册)
《水浒》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上、下册)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4册)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上海中华书局1966年版(1-20册)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1-8册)
《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1-100册)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1-32册)
《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上、中、下册)
《水浒全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上、中、下册)
半个世纪以来,这些不同版本的《水浒传》一直放在毛泽东的书房里,他经常翻阅、对比、研究。毛泽东的一生,直到他的生命最后时刻,都喜欢读《水浒传》。上海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的《明容与堂刻水浒传》(线装大字本1-20册),是毛泽东很喜欢的版本之一,一直被他放在卧室里,有空便拿起来阅读。
毛泽东翻阅最多的一套,就是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贯华堂原本《金圣叹批改水浒传》,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还看过几次这个版本。毛泽东对金圣叹的一些精妙论述很欣赏,他认为:“金圣叹很讲究文章的提笔。”如金圣叹提笔评《水浒传》时所说的那段开门见山的话:
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必避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
从青年时代,毛泽东在读《水浒传》的过程中就逐渐把小说的内容与中国现实联系起来:“它描写的是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中央政府腐败,群众就一定会起来革命。”这与金圣叹“乱自上作”和“乱自下生”的论断不谋而合。
在几百年间,《水浒传》流传最广的是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不同版本的《水浒传》,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中七十一回本是清朝金圣叹进行删改的,他腰斩了一百回本排座次以后的部分,以原书第七十一回卢俊义的梦作为结尾,梦中一百单八人全部被杀。再将第一回作为楔子,形成了七十回本。流传较广的就是《金圣叹批改水浒传》,却形成了《水浒传》最不完整的版本。但是,不得不佩服金圣叹的文学功力,他批改的七十回本,在艺术表现的很多方面比原作大有改进,为原作生色不少,所以这种本子一出来,几乎令他本尽废,一统天下近三百年,毛泽东一生读的最多的,就是这个版本的《水浒传》。
毛泽东对金圣叹的才华是欣赏的,但是对于他砍掉《水浒传》的结尾则颇为不满,这与鲁迅的态度是一致的。鲁迅曾在《谈金圣叹》一文中说:
金圣叹“自称得到古本,乱改《西厢》字句的案子且不说罢,单是截去《水浒》的后小半,梦想有一个‘嵇叔夜’来杀尽宋江们,也就昏庸得可以。虽说是因为痛恨流寇的缘故,但他是究竟近于官绅的,他到底想不到小百姓的对于流寇,只痛恨着一半,不在于‘寇’,而在于‘流’”。“宋江据有山寨,虽打家劫舍,而劫富济贫,金圣叹却道应该在童贯高俅辈的爪牙之前,一个个俯首受缚,他们想不通。所以《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戏。”
最长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是明万历末杨定在最初一百回本的基础上又插入了征田虎、王庆等情节,合成一百二十回本。
学术界认为最可靠的版本是百回本,它可能是《水浒传》故事成形定书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施耐庵和罗贯中原创的版本。一百回本在宋江受招安后,又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
第五节《水浒传》中的政治斗争暗线
一、毛泽东首次发现宋江与晁盖之间的路线斗争
所谓暗线,就是宋江和晁盖之间隐含的路线斗争,在几百年来一直无人发现。直到毛泽东晚年将其解读为路线斗争,并以此为专题讨论,从而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
百回本《水浒传》有两大主题,即前半部的造反主题和后半部的招安主题。两大主题之间的转折,正是宋江逐渐占据了梁山的主导地位,而晁盖被逐渐架空,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的过程。如果仔细阅读,《水浒传》中的很多情节都隐藏着这个关键暗线,而正是这个暗线,带动了情节的巨大转折,从好汉们风风火火地啸聚山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随后调子逐渐压低,转入悲凉压抑的招安主题,最终形成《水浒传》作为悲剧的艺术风格。
宋江做梦都盼望着朝廷招安,与他相比,晁盖则根本没有这个追求。他领导下的梁山,好汉们都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当一天强盗抢一天粮的日子,阮氏兄弟和李逵喜欢过这样的生活。但宋江这种盼望回归正统的人,和卢俊义这样身不由己的人,都不愿意当一辈子土匪,因为上山造反,沦为贼匪,本身就是件龌龊的事,民谚有云:“一日为贼,终身为贼,上为贼父贼母,下为贼子贼孙,顶风臭出八百里。”造反当了贼,不是自己快活一时的事情,而是玷污了祖宗牌位和子孙后代,永世不得翻身。这在封建社会,必然造成人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如何脱离这种生活,就成了宋江等招安派朝思暮想的事情。
随着宋江将卢俊义等人诓上山,梁山上层人物陡然增加了很多盼望回归正统的人物。这种情形下,梁山在原来没有战略方针的情况下,调整为招安的战略方针。这时,晁盖便成为一个摆设。表现晁盖此时的境遇,“金毛犬”献马这一段,就很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