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批注《细侯》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题目叫《细侯》的故事,写的是浙江昌化一个姓满的书生,在杭州教书,闲时到街上散步,偶遇妓院里贾家的养女名细侯。见其年轻貌美,姿色妩媚,不由得心动情摇。满书生回到书房冥思苦想,整夜都没有入睡。后来满书生向好友借了一笔钱,要赎细侯。细侯听说这件事之后,说了下面一段话:“我嫁给你以后,希望常常生活在一块,不要再出去教书了。种四十亩地勉强可以维持生活了,再种十亩黍,织五匹绢,缴纳平常的赋税还有多了。关着门互相照应着,你读书,我织布,有空的时候,喝几杯酒,吟几句诗,消遣消遣,就是千户侯也不过如此啊!”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人们的追求。毛泽东在读了细侯这段话后写下批注:资本主义萌芽。
可见,毛泽东从《聊斋志异》故事中分析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结构,人们日常所从事的生产项目;已经看到,那个年代,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毛泽东批注《小谢》
《聊斋志异》中有一个《小谢》的故事,说的是穷书生陶望三借住的旧府第里,有乔秋容和阮小谢两个女鬼,经常恫吓、纠缠、挑逗他,但他不但不惧不恼,反而对她们平等相待,教她们习字读书。两个女鬼也颇知义理。当陶被诬下狱后,两个女鬼给他送饭,并赴院申理,遂使陶书生获释出狱归家。陶书生与两个女鬼重聚,情同伉俪,但始终无越轨同寝。两个女鬼和陶书生的善良、勇敢、多情,以及他们相处时表现出的平等、和睦、真爱,感动了一个道士。道士先后用借尸还魂之术使两位女鬼还阳,与陶结为夫妻。作者笔下的小谢和秋容都是容貌绝世、品质纯净、聪明痴情的女性,她们蔑视封建礼教,积极主动地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蒲松龄借这个故事,着力赞扬了陶书生与两位女鬼之间的平等关系。毛泽东读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批注:
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民主的和平等的。
毛泽东的这一批语,写在1955年9月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聊斋志异》第526页上面。蒲松龄所写的这个故事能受到毛泽东的称赞,一方面说明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人物描写、语言文字等都是上佳之作;另一方面也说明毛泽东在阅读中,深刻认识到了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精髓。
四、毛泽东批注《马介甫》
《聊斋志异》中有一个题目叫《马介甫》的故事,写的是河北大名府有一个名叫杨万石的秀才,非常怕老婆尹氏。还经常遭到尹氏的鞭打。杨秀才的结拜弟兄马介甫帮助他以种种小伎俩制服了这个悍妇。但杨秀才见老婆的气焰稍微收敛一些,就不照马介甫说的办法去做,而是向悍妇讨好献媚,甚至向悍妇泄露真实情况。当尹氏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便认为杨秀才并没有什么大本事。因此,在马介甫离开杨家老小之后,她仍然轻视杨秀才,嘲弄他,辱骂他,恢复了欺负杨秀才的故态。毛泽东读罢这则故事,写下了这样一段批注:个性斗争,此妇虽坏,然是突出典型。
毛泽东从这则故事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人情,将故事作为一个特殊典型与当时的大众生活常态区分开来。
五、毛泽东批注《白莲教》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个题目叫《白莲教》的故事,说的是白莲教的首领徐鸿儒,读了一部旁门左道的书,便能够役使鬼神。稍一小试,便使见者惊异,纷纷聚集在他门下。徐遂图谋不轨,拿出一面镜子,挂在厅堂上,叫来人自己去照。来人照时,有时是一顶平民所戴的幞(fú)头,有时是一只贵人所戴的纱帽,有时是一袭大官所穿的绣衣,形象很不一样,人们感到惊异时,徐则说,这是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终身结果,宣称:“凡是镜子里出现的文武官员,都是如来佛祖注定要参加龙华会的人。各自应该努力,不要退缩。”徐拿镜子自己来照,只见镜子中的他,冕旒龙袍,俨然一个帝王。大家互相看着,大吃一惊,以为见到了真龙天子,一齐拜伏在地。徐趁机扯起大旗,拿起武器造反,从者如云。聚集的人马以万计,山东的藤县、峄县一带,听到风声,也倒向他的一边。后来,朝廷派来大兵围剿,带兵的是勇武过人的彭都司。但徐仅仅派两个披头散发的少女出来应战。两个少女都拿着双刀,骑着大马,刀白如霜,马嘶若怒,轻快迅速,周旋进退,从早到晚,两个少女没有能够伤害彭都司,彭都司也没有能够打败她们。这样打了三天,彭都司精疲力竭,气喘吁吁而死。最后官军把徐鸿儒杀了,捉到徐的同党严加拷问后,才知道两个少女所用的刀是木刀,骑的大马不过是木头凳子。徐鸿儒用假兵马竟然战死了官府的真将军。毛泽东看了这个故事,提笔写下这样一条批注:
表现作者的封建主义,然亦对农民有些同情。
第三节毛泽东讲《席方平》的故事
一、《席方平》的故事内容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描写官府黑暗的故事,《席方平》就是其中颇具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文中以辛辣的笔触,叙述席方平含冤从天上告到阴间,仍旧不得伸张正义的悲惨境况。毛泽东对这个故事印象很深,还不止一次给身边的人讲过。
《席方平》故事的简要内容是:席方平的父亲席廉性格刚强,与同乡富户羊某不和。这位姓羊的富翁死了之后,席廉得病,在生命垂危时对人说,是羊某贿赂阴司官吏来拷打他。最后席廉浑身红肿,惨叫死去。
父亲惨死,席方平悲痛欲绝,如呆如痴,他发誓说:“我要到阴间为父申冤。”果然,席方平的魂魄离开了身体。来到了阴间之后,远远地听见他父亲在向他哭诉:狱吏全受贿赂,日夜拷打他。
席方平听了父亲的诉说,更加痛恨狱吏,遂写好状子,向城隍告状。城隍因受了羊某的贿赂,看了席方平的状子后,硬说席方平的控告证据不足,不能成立。
席方平气愤至极,继续往上告,告到郡司。由于郡司也受了贿赂,不但不受理席方平的状子,还将他痛打一顿,仍将此案交城隍办理。
席方平只好又回到城隍辖区,尝尽了桎梏之苦,而不能申冤。城隍怕席方平再告状,就派人将他押送回阳间的家。
鬼差押席到家门口就走了,席方平又悄悄返回阴司,状告到冥王那里。谁知冥王偏袒城隍和郡司,不容席方平诉说,就下令打他二十大板。席方平厉声问道:“小人何罪?”冥王仿佛没有听到。
席方平在酷刑下愤愤不平喊道:“我是该打的。谁叫我没有钱!”
冥王闻听此言,更加发怒,叫鬼卒把席方平放到烧得通红的铁床上去烤。
冥王问他:“还敢再告吗?”
席方平说:“大冤未伸,寸心不死,一定要告。”
冥王听后更加大怒,又叫两个鬼卒把席方平的身子锯成两半,席疼痛难忍,却硬是一声不吭。
行刑的两个鬼卒大加钦佩说:“真是条硬汉子!”
掌锯的鬼卒同情他是孝子,不忍锯他的心,锯子故意锯偏才没有伤他那颗心。不一会儿,身子被锯成两半。
冥王问席方平:“还告吗?”
席方平怕再遭毒刑,便谎说:“不告了。”
冥王立即叫鬼差把他送回阳间。席方平回到阳间,他想阴间的黑暗比阳间还厉害。可是他还不死心,要到玉皇大帝那里再告。他听说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亲戚,聪明正直。于是便又重到阴间去找二郎神。
席方平到阴间,又被冥王的鬼卒抓住,冥王软硬兼施,叫他不要再告,并强行把他投胎为婴儿。席方平愤怒哭啼不吃奶,活了三天便夭折了。
他的灵魂又跑到阴间告状,结果遇上了玉皇大帝殿下的九王,九王叫二郎神赶快判决,最后二郎神判决,将贪赃枉法的冥王、郡司、城隍、助纣为虐的鬼役,以及为富不仁的羊某分别治罪。同时,表彰了席廉父子的善良、孝义,并增加他们阳寿三十六年。
二、“《席方平》应该选进中学课本”
毛泽东最早讲席方平的故事,是在1942年4月与鲁艺的严文井、何其芳等人谈《聊斋志异》时的一次谈话中。当时,毛泽东先讲自己对《聊斋志异》的看法,说:“这是一部社会小说,可以当做清朝的史料来看。”为了表明他的上述看法,他以《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的故事为例,他认为这一篇故事就反映了清朝的历史,他说:“《席方平》这篇作品的内容是借描写阴间的黑暗,来揭露清朝的人世间的黑暗。它描写阴间的狱吏、城隍、郡司,以至冥王都是贪污受贿,不问是非曲直。阴间的最高统治者冥王,对受地主老财的迫害,因而冤枉死的人来告状,不但不受理,而且用酷刑迫害。结论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觉得,阴曹之暗昧尤其甚于阳间。”
毛泽东从这一认识出发,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多次讲过这则故事。他曾有声有色地给身边的同志讲述这个故事,对席方平的坚强特别赞赏,时常提到席方平受锯刑时忍而不号。毛泽东一向提倡干部要有坚持原则的勇气,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旗帜鲜明,要有“六不怕”的精神,即不怕撤职、劳改、开除党籍、老婆离婚、坐班房和杀头。只要准备好这几条,看破红尘,就什么都不怕了。
毛泽东讲席方平的故事,意思是要身边的同志懂得,“老实人,虽然历经磨难,只要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敢于斗争,问题终会弄清楚,冤案终能昭雪。”
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在回忆中也说:“毛主席同我讲过席方平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他留下的印象特别深。”毛主席在给身边工作人员讲席方平的故事时还曾说:“小鬼同情席方平故意锯偏,这个细节写得好。”他还说:“《席方平》应该选进中学课本。”
第四节“我们不怕鬼,敢于和鬼斗争”
一、用“狂生夜坐”的故事讲“不怕鬼”的道理
《聊斋志异》的特点是主要写鬼狐。作者笔下的鬼,有的美丽善良,有的聪明伶俐,也有的恶毒凶残。毛泽东讲不怕鬼的故事,主要是讲如何对待凶残之鬼的道理。他主要是用《聊斋志异》中“狂生夜坐”的故事来讲这个道理。
1959年4月15日,毛泽东在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向与会的同志通报当前的形势和党的大政方针,在讲了1958年炮击金门的事之后说,这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我们有理由扞卫,美国管不着。所以,“我看要奋斗下去,什么威胁我们都不怕”。接着,他给大家讲了《聊斋志异》中“狂生夜坐”的故事:
《聊斋志异》里有一个狂生,晚上坐着读书,有个鬼吓他,从窗户口那个地方伸一个舌头出来,这么长,它以为这个书生就会吓倒了。这个书生不慌不忙,拿起笔把自己的脸画成张飞的样子,画得像我们现在戏台上的袁世海的样子,然后也把舌头伸出来,没有那么长就是了。两个人就这么顶着,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那个鬼只好走了。
毛泽东给大家讲完这个故事后,强调说:“《聊斋志异》的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怕鬼,你越怕鬼,你就不能活,他就要跑进来把你吃掉。”毛泽东还把这个故事与当时炮击金门、马祖的实际联系起来,说:“我们不怕鬼,所以炮击金门、马祖。这一仗打下去之后,现在台湾海峡风平浪静,通行无阻,所有的船只不干涉了。”
毛泽东绘声绘色地讲《聊斋志异》故事,加上他评论时局所说的十分风趣的话,引得在场的人笑声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