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用唯心一点的话说,我们的心态影响了事物的发展。曾经有一只狮子,为自己是草原的霸主而振奋不已,它每天都昂首挺胸在自己的“领土”上巡视。然而,有一天狮子醒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尾巴上挂着一块“驴”的牌子,上面有编号、有日期,还有人类盖的章。就是这块小牌子让狮子烦恼不已,它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为了消除自己心中的疑虑,它不停地向其他动物求证。草原上的动物也不十分肯定,有的说它还是狮子,有的说它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驴子。狮子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雄心,整日愁眉不展。过了一段时间,人们看到这只狮子和其他驴子一起在草地上吃起了草。在这个故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狮子的生理构造,而是它的内心。当它对自己产生怀疑,当它失去了王者的霸气,失去了雄心壮志,它就从内心深处变成了一头驴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拿出首战必胜的决心,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在事情到来之前,就已经心存畏惧,那么这场“战争”就已输掉大半了。所以,当有人不解地问黄如论,“你自己没有钱,还敢去借高利贷搞工程,难道你就没想万一赔了怎么办?”而黄如论则底气十足地回答:“我只想到了赚!”
懦夫,往往是在困难之前就被吓倒了;普通人,往往是在困难之中被吓坏了;只有英雄,是在渡过了困难之后,回过头来再看时,才发现自己竟然克服了这样大的困难。这就好比两座悬崖之间有一条铁索桥,下面是万丈深渊,而想要到达对岸这又是唯一的路径。懦夫,看看无底的深渊,看看细如钢丝的铁链,吓得瘫坐在桥前,宁死也不愿冒险;普通人,也为这样的险恶环境而深感畏惧,但是他的心中充满豪情,相信自己一定能到达对岸。
他意气风发地迈开步子,一步一步又一步,越是靠近中心,他越感觉到自己无所依附,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几次险些失足,让他胆战心惊,于是大多数人在桥中间抓住铁链,不敢再动分毫;真正的英雄,在困难面前并没有想它到底有多么难以克服,而是在想自己应该怎么克服。当胆大心细的他们一点一点移动到对岸后,再回过头来看那铁索和深渊,心有余悸。甚至还会纳闷,自己当初怎么有勇气走过来?他们拍拍胸口,继续上路,如果未来的路上还有类似的困难,他们还会有这样的表现。而黄如论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黄如论刚组建建筑队不久,便接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为海军扩建后勤基地。这是他们建筑队的第一战,也是黄如论商业生涯的第一战,深谙毛泽东“初战必胜”军事思想的黄如论真正地把这项工程当成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来打。在正式动工那天,黄如论就像解放军指挥员一样,给工人们做“战前动员”,甚至他还学着解放军指挥员的样子大喊:“开工!我们一定要做到初战必胜!”
那段日子里,黄如论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工地就是战场,建筑就是攻坚”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工程质量就是建筑队的生命,也是他们打响名声的唯一途径。在他的带领下,工程进展顺利,质量很高,他也多次受到海军首长的表扬。可就在这时,黄如论再次成为当地当权者的“关注对象”。
由于他的身份是民办教师,现在却“不务正业”地撇下本职工作去经商,他又一次被送进了学习班。个性倔强的黄如论,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自己既定的脚步,他在学习班中用沉默来回应那些批判和质疑,也因此而触怒了“当权者”,自己唯一的正式职业——民办教师也被解除了。这就意味着,全家人赖以生活的工资没有了,如果这项工程挣不到钱,不仅生存是个问题,那些高利贷就会要了他的命。
当黄如论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回建筑工地时,工程顺利竣工的消息给了他一丝心灵上的慰藉。可是,接下来的变故却是他始料未及的,工程的合伙人对黄如论说:“由于你有政治问题,这项工程已经和你没有关系了,所以赚的钱也就没有你的份儿了!”
这就是黄如论初入商海的第一战,有做大事业的豪情,最终的胜利却与己无关;为工程倾尽心血和精力,最终却被别人抢夺了“胜利的果实”。他的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他也为此背负了巨额的债务。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跟合伙人理论,要回自己应得的利益;一是吃一堑长一智,这件事就算自己交了一次学费。黄如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决定:应该赚的钱不要了,但是借的钱一定要还!
“我的爷爷、奶奶没有读多少书,但是做人的道理却都懂。
他们经常跟我讲:做人要有志气,鸡拉出来的屎都有气,但气还有正气、歪气之分。”虽然这次项目黄如论可以说是赔得血本无归,但他自己看来,并非一无所获。“在组织实施这项工程的过程中,我的霸气,我的野心,我什么都要做第一的性子都显露出来了。我想,只要有了这种永不服输的霸气,失败了还可以再从头做起。”这两点就是黄如论的收获,一是做人的正气,一是做事的霸气,而这也正是黄如论能取得今日成就的最关键因素。
由于黄如论在这次建筑承包中吃了亏,这件事很快被人们传开了,虽然没有赚钱,可是他为自己赢得了极好的名声。很快,部队的一位教导员便主动找到黄如论,希望他能承包部队的一项工程,而这位教导员正是冲着黄如论做人的正派和做事的认真而来的。黄如论也就是从这项工程中,赚得了步入商界以来的第一桶金。
选择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论断需要一个桥梁,而这座桥梁就是选择。究竟该如何做出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除了利益、得失的权衡之外,最重要的是你真正看重的是什么。对于选择,黄如论也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他始终奉行的两大原则“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得到了就应当失去,失去了就会让你得到。”
这两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蕴含着黄如论大半生的智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三十而立”的说法,黄如论30岁时,不仅靠搞工程赚了钱,而且还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当地小有名气。可是,就在外人对黄如论的成功艳羡不已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选择——出国!
前面说过,连江县之所以华侨众多,就是因为当地土地少,人们活不下去,才被迫下南洋,而像黄如论这样“功成名就”之后再到他国流浪的,实属特例。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向来是安土重迁的,“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农民梦寐以求的生活。当时,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黄如论背弃“家有黄金万两,绝不背井离乡”的古训,要在而立之年只身下南洋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封闭了多年的国门被打开,沿海地区一夜之间变得忙碌起来,爱国华侨纷纷回国探亲、寻找商机,许多青年人也相继出国求学经商。
虽然改革开放的形势一片大好,可是此时的黄如论对国内形势的判断却并不乐观,“文革”时期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国内的形势也是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出国,才能安全地实现自己“赚钱”的理想。并且,他的建筑队虽然小有名气,但是相对于那些有规模的建筑商,尤其是国际上那些知名的企业来说,他们只能算是“游击队”。要想让自己的队伍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就必须走出国门,去看看别人怎么做,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管理经验。
30岁的黄如论就这样在别人的不解和质疑中,带着仅有的积蓄,孤身一人踏上了开往菲律宾的货轮。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黄如论舍弃了在故乡的优裕生活,舍弃了自己苦苦建立起来的建筑队,甚至舍弃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名望,来到了菲律宾。那么,他得到了什么呢?语言不通、居无定所、没有体面的工作,只能露宿公园,吃不上饱饭,靠在纽扣厂卖苦力、打零工生活。而此时的黄如论依然坚信,“家无流浪子,官从何处出?”,自己既然主动舍去了得到的一些东西,就必然能得到更多的东西。由于黄如论工作认真仔细,又有过自己当老板的经历,他很快便成了纽扣厂的核心人物,两年之内就从一名打工仔升任为纽扣厂的厂长。
就在黄如论的生活出现转机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个让人不解的选择——放弃厂长的职位,自己组建公司。他和朋友合伙成立了一家公司,把菲律宾盛产的杧果干和椰汁运到香港和中国大陆销售,赚取差价。而成立公司所需要的费用也是他借来的,更确切地说是他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信誉从侨商手中借来的。也正是由于他身为“农民的儿子”的那份质朴,以及“做人要正派,做事要霸气”的准则,黄如论在马尼拉的口碑极好,很快成为菲律宾新移民中的一颗新星。
1989年,黄如论已经在菲律宾待了近10个年头,这些年里,他到菲律宾的三大目的都实现了,既赚了钱,也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他的公司已经在菲律宾站稳脚跟,进出口贸易做得风生水起,经历了创业之初的艰辛之后,他应该到了享用胜利果实的时候了。可就在这一年,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国!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句话,叫“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发达了,却不回自己的故乡,就像是穿着绫罗绸缎在夜间行走一样,是没有人会知道的。所以,许多人功成名就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荣归故里,以证明自己光耀了门楣。然而,黄如论回国原因却不单单在此。
虽然在异国他乡经营贸易事业,但是黄如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行——建筑业。而菲律宾只是一个岛国,也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大小,即便是首都马尼拉也难以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这就决定了在菲律宾发展房地产业很容易受到限制。
与此相比,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必然增加,因而中国才是发展房地产业最好的地方。这些都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则是黄如论始终坚信自己所总结出的、人生与事业的真谛——“得到了就应当失去,失去了就会让你得到”。他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不断去挑战一个个陌生的行业,以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抱负。从教书育人到组建建筑队,从建筑行业的小有成就到只身独闯菲律宾,从纽扣厂的厂长再到转口贸易……他人生中的这些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
1989年,无论是对黄如论,还是对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一年黄如论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为回国投身房地产进行实地考察;这一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这一年,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中国大陆也发生了动荡,不仅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受到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的投资热潮也猝然冷却下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许多爱国侨商的态度这时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投资热情下降,转而持观望态度,韬光养晦,以期局势明朗时再做决定。
而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特立独行者,那就是黄如论。就在众人犹疑不前的时候,黄如论带着自己在菲律宾打拼换来的血汗钱回到福州,成立了福州金源房地产有限公司。
古往今来,那些成就了大事业的前辈先贤,无论他们身在哪个领域、哪种行业,“不走寻常路”可以说是他们共同的选择,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最大秘籍。街亭失手之后,面对司马懿的数万大军,只有几百兵士的诸葛亮没有加强防范,而是四开大门,淡然处之,最终凭借空城计使得魏军撤退,保全了西城;毛泽东舍弃了“武装夺取大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历史经验,独辟蹊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解放了全中国;邓小平突破了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有计划经济的限制,大胆引进市场经济,换来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所有这些,都是“不走寻常路”
的结果,而黄如论无疑也秉承着所有优秀人物的这一特质,在选择时,总能独辟蹊径,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